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24篇
  免费   1832篇
  国内免费   6498篇
安全科学   1969篇
废物处理   356篇
环保管理   570篇
综合类   12153篇
基础理论   1851篇
污染及防治   1989篇
评价与监测   286篇
社会与环境   202篇
灾害及防治   178篇
  2024年   318篇
  2023年   1068篇
  2022年   1083篇
  2021年   1073篇
  2020年   842篇
  2019年   918篇
  2018年   518篇
  2017年   520篇
  2016年   609篇
  2015年   792篇
  2014年   1140篇
  2013年   826篇
  2012年   982篇
  2011年   1053篇
  2010年   796篇
  2009年   1004篇
  2008年   944篇
  2007年   882篇
  2006年   838篇
  2005年   632篇
  2004年   497篇
  2003年   411篇
  2002年   323篇
  2001年   270篇
  2000年   238篇
  1999年   195篇
  1998年   133篇
  1997年   99篇
  1996年   98篇
  1995年   78篇
  1994年   75篇
  1993年   88篇
  1992年   64篇
  1991年   39篇
  1990年   46篇
  1989年   43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同步硝化反硝化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从微环境理论、生物学理论对同步硝化反硝化的产生机理进行了介绍,阐述了同步硝化反硝化技术的影响因素及其研究进展,介绍了同步硝化反硝化技术的最新应用情况,对该技术需要解决的问题及应用前景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962.
为探究饮用水厂滤池反冲洗水和排泥水的直接回用和处理后回用对水厂的影响及两类水处理过程中的差异,采用了污染负荷计算、实验室混凝小试和现场混凝-超滤中试装置对两类生产废水分别进行了研究。溶解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氨氮(NH4+-N)、Al3+和全氟类化合物(perfluorinated compounds,PFASs)的污染负荷计算结果表明生产废水直接回用会为水厂带来一定的额外负荷,其中排泥水和反冲洗水分别对PFASs和Al3+负荷贡献较大;通过对小试中浊度,UV254以及5种荧光组分去除效果的对比,反冲洗水的混凝效果稍好于排泥水,同时10 mg·L-1的聚合氯化铝为最佳混凝剂方案;在中试过程中,两类水中的浊度、有机物、Al3+和PFASs均可被有效去除,出水差异较小,但反冲洗水中的亲水性和小分子有机物使得其去除效果低于排泥水。总体来说,经过处理之后,两类生产废水均可回用,回用可有效减少废水排放量,提高水厂水资源...  相似文献   
963.
生物质常被添加至富营养水体中以调节碳氮比(C/N),促进脱氮,但不清楚生物质的粒径和投加方式对富营养水体中营养物质浓度和比例的影响。通过机械粉碎制得20~40、40~80、80~160目稻壳颗粒,并选取直接投加和无纺布包裹投加2种投加形式,以不添加稻壳或无纺布包裹砖块作为对照组。以超纯水为水样研究不同粒径和投加方式下稻壳的3 d碳氮磷释放特性;以成都市府河下游河段水样为研究对象,考察了不同粒径和投加方式下稻壳的21 d静态脱氮特性。结果表明,在超纯水中,稻壳释放出CODMn(5.5~16.5 mg·L-1)、TP(0.18~0.45mg·L-1)、 TN(0.39~0.95mg·L-1)、 CODMn/TN(8.5~19.7)、 CODMn/TP(27.9~37.5),前四者均呈现出80~160目>40~80目>20~40目的规律,仅CODMn和CODMn/TN呈现直接投加>无纺布包裹投加的规律...  相似文献   
964.
采用液相沉积法制备了铁氧化物/活性炭复合材料(Fe2O3@AC),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优化了材料的制备条件,使用SEM、FTIR、XRD、XPS等分析方法对材料的形貌和性质进行了表征分析,通过吸附实验探究了Fe2O3@AC吸附除锑的效果及影响因素,并进一步对吸附除锑的机理进行了深入探讨。结果表明:最佳制备条件为纯水:乙醇:=4:1,Fe2+:Fe3+=1:1,总铁浓度为0.594 mol·L-1,制备液pH=1.88。Fe2O3@AC吸附除锑的能力较其他金属基材料和活性炭有明显提高,锑原水质量浓度为38μg·L-1,Fe2O3@AC投加量为0.08 g·L-1,吸附平衡后水中锑的去除率达97%,剩余锑质量浓度为1.06μg·L-1,满足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要求。微观表征显示铁氧化物...  相似文献   
965.
受控生态生保系统中生活废水污染强度大,生物转化后回用于植物培养是废水资源化的有效途径,但面临氮素稳定转化难、碱度消耗较大的问题。以BF-MBR工艺(生物膜耦合膜生物工艺,biofilm-membrane bioreactor)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pH条件下的好氧硝化性能及硝化动力学,并考察了硝化过程的碱度消耗情况。结果表明,在pH=6.0~7.2内,好氧生物反应器均能获得良好的氨氧化效果,而在pH=6.0~6.5的条件下更有利于全程硝化的维持;氨氧化速率随pH的增加而增大,而亚硝氧化速率在pH 6.6时达到最高;酸性条件下的碱度消耗量远低于碱性条件,而氢氧化钾作为碱液时的消耗量比碳酸氢钾低3.28 g·g-1。从物料损耗和工艺处理效果综合考虑,硝化系统中最佳的pH可调控在6.4~6.5,此时全程硝化率可达97.8%。以上研究结果可为受控生态生保系统中生活废水处理系统的设计和运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66.
以我国北方某改良型A2/O工艺(设计规模6×104 m3·d-1)为例,基于一年的运行数据,考察碳源储存与生物脱氮除磷能力之间的关系,分析碳源利用效率和能耗情况。结果表明:在7—9月,系统碳源的综合利用效率为53%~55%,这说明消耗的碳源中超过50%比例用于生物脱氮除磷;反硝化菌较聚磷菌对环境的变化更敏感;外加碳源的延伸成本占直接成本的20.5%。因此,污水处理厂应充分考虑进出水水质及环境条件变化对碳源有效利用的影响。本研究结果可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背景下城市污水处理厂A2/O工艺及其他常规工艺的优化调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67.
为解决传统填料亲水性差、挂膜速度慢等问题,对高密度聚乙烯(HDPE)填料进行亲水改性并改善填料的挂膜性能及在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MBBR)中的应用效果,用浸涂的方式将纳米SiO2、聚乙烯醇(PVA)、聚多巴胺(PDA)等材料涂覆在HDPE填料表面,对改性后填料进行接触角、 SEM、 FT-IR和XPS表征以及MBBR挂膜启动实验,研究化学需氧量(COD)、氨氮(NH3-N)、总氮(TN)、总磷(TP)的去除效果以及对填料挂膜时间、生物膜量、蛋白质和多糖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改性后,填料接触角由94.82°降至60.1°,填料亲水性明显增强;填料表面出现褶皱,粗糙度增加;上述材料成功负载在填料表面并引入了亲水基团且未改变填料基本结构;填料挂膜时间由25 d提前至16 d,挂膜时间提前了9 d, COD、 NH3-N、 TN、 TP去除率分别达到94.9%、95.4%、83.5%、71.6%,与改性前比分别提高了9.3%、6.7%、13.7%、11.5%;填料的生物膜量是改性前的1.57倍,从27.35 mg·g-1提高到42.87 mg·g  相似文献   
968.
针对城市污水处理厂出水氮磷含量浓度,比较了不同污水深度处理工艺对氮磷的去除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微滤、超滤、活性炭吸附、反渗透等污水二级处理工艺对污水中氮磷去除效果较差,而使用反渗透和超滤结合的污水处理工艺脱氮除磷效果较好,除磷效果可以达到98%。  相似文献   
969.
通过对磁微滤膜法高效脱氮除磷技术的试验研究,对比研究了工艺流程1“微磁絮凝反应系统-磁微滤分离系统-Bio-O好氧池”与工艺流程2“Bio-O好氧池-微磁絮凝反应系统-磁微滤分离系统”的脱氮除磷效果。考察生化工艺(Bio-O好氧池)的除磷能力,以及对物化工艺(磁微滤)加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磁微滤分离系统对总磷去除率平均为94%,Bio-O好氧池对氨氮的去除率>90%,硝化负荷最高可达0.33 kgNH3-N/m3/d。工艺流程2中,生化工艺在前,Bio-O的生物除磷作用不仅减少了后段磁微滤工艺的加药量,药剂投加量上可节约40%,还有利于提高磁微滤膜法整体工艺的稳定性,系统抗冲击负荷更高。综合考虑,工艺流程2更适用于污水脱氮除磷,在减少物化加药量的同时,可保证出水总磷及悬浮物稳定达标。  相似文献   
970.
砷是地下水中最常见的污染物之一,过量摄入会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含铁矿物可以高效去除水中的As.以天然磁黄铁矿为As(Ⅲ)吸附剂,研究了吸附过程中的动力学、等温线和热力学,以及pH、无机阴离子对As(Ⅲ)吸附去除的影响.结果 表明:磁黄铁矿对As(Ⅲ)的吸附在48 h可达到平衡;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等温模型,在A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