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801篇 |
免费 | 362篇 |
国内免费 | 358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484篇 |
废物处理 | 213篇 |
环保管理 | 627篇 |
综合类 | 3752篇 |
基础理论 | 386篇 |
污染及防治 | 214篇 |
评价与监测 | 397篇 |
社会与环境 | 140篇 |
灾害及防治 | 30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4篇 |
2023年 | 146篇 |
2022年 | 161篇 |
2021年 | 183篇 |
2020年 | 145篇 |
2019年 | 162篇 |
2018年 | 119篇 |
2017年 | 142篇 |
2016年 | 216篇 |
2015年 | 228篇 |
2014年 | 791篇 |
2013年 | 290篇 |
2012年 | 324篇 |
2011年 | 381篇 |
2010年 | 261篇 |
2009年 | 288篇 |
2008年 | 517篇 |
2007年 | 463篇 |
2006年 | 384篇 |
2005年 | 444篇 |
2004年 | 328篇 |
2003年 | 257篇 |
2002年 | 232篇 |
2001年 | 189篇 |
2000年 | 159篇 |
1999年 | 88篇 |
1998年 | 98篇 |
1997年 | 78篇 |
1996年 | 80篇 |
1995年 | 68篇 |
1994年 | 47篇 |
1993年 | 52篇 |
1992年 | 32篇 |
1991年 | 38篇 |
1990年 | 51篇 |
1989年 | 24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9篇 |
198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5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中国土壤环境监测方法现状、问题及建议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综述了目前中国现行的土壤环境监测国家标准方法和环保、农业、林业等行业标准方法,指出国家标准和环保行业标准方法侧重于土壤污染物的检测,而农业和林业标准方法侧重于土壤营养元素及其有效态、理化指标的检测。针对现行标准方法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检测的土壤污染物种类少、部分方法先进性不足、土壤环境监测的基础研究薄弱以及方法的标准化尚待完善等),提出加强土壤监测标准方法的顶层设计、合理增加土壤污染物的控制种类,及时更新方法、发展多组分测定方法,加强标准方法研究的系统性、协调性,以及逐步增加原位监测标准方法等建议,为土壤监测技术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72.
挥发性有机物污染土壤样品采样方法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苯系物污染土壤样品的采集为例,比较了4种不同采样方法导致样品检测结果的差异。其中,方法 1将样品装填至广口瓶内并压实密封,方法2采用非扰动采样器采集10 g样品后转移至加有10 mL甲醇保护剂的Vial瓶中密封,方法 3用非扰动采样器采集10 g样品后直接将其密封于采样器内,方法 4用Encore采样器采样后将其密封于采样器内。结果表明,方法 2采集样品的检出率最高,其余3种方法的差异不明显,方法 2采集样品的检出结果 71%以上都大于其余3种方法。而且,对于挥发性较强的苯与甲苯,以方法 2采集的样品91%以上都大于其余3种方法,最大及平均检出浓度高出2~3个数量级。5种不同土质样品检测结果表明,对于有机质含量较低的细砂,方法2的最高及平均检出浓度均高于其余3种方法 1~3个数量级,差异随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升高而降低。可见,对于苯系物及挥发性强于苯系物的其他挥发性有机物污染土壤样品的采集,方法 2效果最优,可指定为VOCs污染场地土壤样品的采样方法。 相似文献
73.
为研究系统故障演化过程中,通过原因事件得到的结果事件发生可能性与直接试验得到的结果事件发生可能性不同的问题,定义系统故障演化过程的不连续现象,研究不连续现象出现的原因和消除方法。根据不连续现象的程度将原因分为3层,第1层是基本的原因事件、结果事件或传递的概率错误造成的不连续;第2层是因素对应错误造成的概率错误;第3层是演化结构不清造成的错误。针对这些错误提出消除方法,基本方法包括试验法、结构分析法和逻辑推理法;第2层次使用空间故障树和因素空间等方法;第3层使用三值逻辑等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导致不连续的原因是演化过程的结构性问题,消除的方法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变化。 相似文献
74.
强降雨通常伴有强风作用,风向成为影响结构表面压力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大跨度挑檐屋盖设计基本只考虑垂直于结构表面的单独雨荷载作用,对风雨联合作用下建筑表面压力分布研究甚少。研究风雨联合作用下,不同风向对大跨度悬挑屋盖表面的压力分布影响特性。基于数值模拟平台,采用欧拉-欧拉方法,模拟得到了不同风向工况下大跨度悬挑屋盖结构表面平均压力分布规律,并研究得到了一次自然降雨过程中最不利抗风雨位置,对相应大跨度悬挑结构设计提出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75.
为了观测过巷道轴线平面上应变局部化带及裂纹的发展演化规律,开展了黏土半巷道围岩模型三轴压缩实验研究。半巷道围岩模型的观测表面处于平面应变状态,且分步开挖巷道。在每次巷道开挖之前,对半巷道围岩模型卸荷。每次巷道开挖之后,再对半巷道围岩模型加荷。采用数字图像相关方法观测了观测表面的最大剪切应变场,并统计了裂纹面积百分比随纵向应变的演化规律。得到以下结论:当纵向应变较高时,在半巷道围岩模型的观测表面上,出现了由巷道两帮或两帮与掌子面交点处发展出的应变局部化带;另外,还出现了距离巷道表面较远的应变局部化带。由此可以推出,垂直于巷道轴线平面上将会出现分区破裂化。裂纹面积百分比随纵向应变的增加而增加;随着阈值(可识别的裂纹面积的最小值)的增加,裂纹面积百分比降低,但降低的速度越来越慢。剪裂纹主要位于巷道的两帮;拉裂纹遍布各处,呈现一定的等间距性。 相似文献
76.
77.
以750 kV白-黄II回输电线路导线跳股现象为例,通过对扩径导线结构及关键架设技术特点的分析找出扩径导线跳股原因,提出了扩径导线在设计、加工制造、施工方法等方面的具体建议。分析结果表明:加工工艺和施工方法的改进,可以有效预防导线跳股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78.
从适用性、参数选取、试验程序等角度深度梳理GJB 150.26试验标准,并研究流体污染试验程序的实施方法。通过对流体污染试验的研究背景和应用需求、相关标准应用现状和试验适用范围进行说明介绍,围绕基于GJB 150.26的流体污染试验参数选取原则、试验程序制定方法,探究符合标准架构的试验实施流程体系。按照所归纳研究整理的试验实施流程体系,结合工程实例对某型机载产品基于GJB 150.26的试验标准,针对其实际使用情况和相关技术协议文件制定了流体污染试验程序,进行了试验实施验证。流体污染试验实施目前在我国环境适应性工程领域缺乏理论基础指导,具备较大的开拓空间,通过对其实施方法和程序的研究能够有效地提升军用装备开展特种环境试验的技术能力。 相似文献
79.
大量实震资料表明,地震触发崩塌滑坡是造成道路工程损毁的主要原因。以Newmark滑块模型为理论基础的Jibson边坡永久位移预测公式,是目前唯一可以从坡体变形损伤微观指标和坡体整体破坏概率来评价地震触发崩塌滑坡危险性的方法。经"5·12"汶川地震实震资料检验,Jibson方法计算值小于坡体实测位移值,理论分析发现,滑块模型未考虑滑动面抗剪强度在地震作用过程中的衰减效应,是导致计算值偏小的主要原因。鉴于此,通过对滑动面岩土体的有效内摩擦角和有效黏聚力添加衰减系数的方法,修正Newmark滑块模型;在此基础上,参考Jibson边坡失稳概率模型的方法框架,利用汶川地震实震资料,建立了以面密度为区划指标的地震触发崩塌滑坡危险性区划判据;并利用"4·20"芦山地震实震资料对区划方法的正确性进行了检验。该方法不仅可预测同震崩塌滑坡的严重程度,而且还包含了反映震后山地灾害孕灾环境变化的信息,可为高烈度地震山区道路选线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0.
以海洋环境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局部腐蚀形式——低水位加速腐蚀(ALWC)为对象,自其检测、发生原因、防护三个方面就国内外的文献报告进行综述分析。在检测方面,首先介绍了常用的宏观观察这一被动形式,并突出其特征,然后介绍了利用海水中可溶性无机氮含量作为ALWC发生概率预测这一主动形式,分析其优势与不足。在发生原因方面,在对将ALWC认定为一种典型的微生物腐蚀(MIC)形式的认知过程进行介绍之后,重点分析了微生物对ALWC作用机制不清晰的原因,并建议在后续研究中突出动态演变过程,结合高通量测序等分子生物学技术,确定在不同的阶段影响ALWC的关键微生物,且进一步在大气-海水体系下研究典型菌株及其协同作用的影响,提出微生物对ALWC的作用机制。在防护方面,根据新建和已建钢结构设施分别对传统和针对ALWC所具有的MIC与局部腐蚀特性的新型高效防护方法进行了介绍,并分析了防护方法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