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安全科学   25篇
环保管理   66篇
综合类   106篇
基础理论   14篇
污染及防治   1篇
社会与环境   14篇
灾害及防治   8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7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蓝文艺 《环境保护》2007,(5A):37-40
环境伦理,是指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包括受人与自然关系影响的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环境伦理原则是有关环境保护的最一般和最基本的伦理要求,是最根本的价值取向。环境伦理原则包括环境平等、人类生存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2.
环境职业伦理学是一门知行统一的极为重要的但长期以来被忽视的学科,本文从我国环保职业道德意识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入手,提出应对确立我国环保集中控制权的重要地位并在此基础上架构职业伦理本位学说理论体系框架加以研究和界定。  相似文献   
193.
教育部于2000年2月颁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2001年秋新教材全面铺开.新的大纲、新的教材、新的理念,要求教师要调整教育教学观念,迎接新的挑战.通过对地理新大纲和教材的学习,以及近一年的教学,我深刻地体会到,加强环境伦理教育,可以成为新时期地理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94.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灾害对社会破坏程度的评价标准逐渐提高,从单纯的物质损害上升到对人们精神损害的评价.心理损害与伦理创伤是灾后社会要面对的一个重大问题,究其产生的原因及如何合理处置是我们制度评价体系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95.
灾害伦理文化对灾害管理制度的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灾害伦理文化通过对灾害涉及的伦理问题进行研究,能够对灾害管理制度的发展和完善起到促进作用.这一作用是通过灾害伦理文化具有的评价功能实现的.而这一评价功能主要是通过确立灾害管理制度的价值尺度、对于制度安排的具体评价和对于制度安排效果的评价等三方面实现的.  相似文献   
196.
周围 《环境教育》2010,(4):11-13
<正>1923年,法国哲学家施韦兹发表论文《文明的哲学——文化与伦理学》,在人类思想史上首次提出了创立生态伦理学的主张。自从生态伦理学诞生之后,生态伦理问题成为了西方伦理学界研究的热点。现将近年来中西方生态伦理学界对有关的热点、难点问题的研究状况进行梳理、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197.
编辑手记     
《绿叶》2009,(11)
内需还是资源作者张捷的文章,可能会让习惯于将宝押在拉动内需上的人们陷入思考。中国的问题或中国的机会,不是太清楚了吗——亿计农民加快在城里安下家;工薪阶层增加收入,扩大消费。这样的看法,这样的思路,从上到下,乃至从内到外,即使说不上共识,起码也是云者众众。张捷很不同:人多资源少,中  相似文献   
198.
本文认为可持续发展本涉及的是普世伦理问题,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有赖于普适伦理规范的建立。在此基础上,本文初步分析了普世伦理的前提和原则,较详细地探讨了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  相似文献   
199.
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伦理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面对环境问题与资源危机,人类社会正面临发展的文明转型.为此我国提出科学发展观,力求全面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要转变认识自然的价值观,走出“人类中心论“,构建环境伦理体系.发挥环境伦理的作用和功能,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与善待自然,坚持公正补偿、节约、平等和慎行等原则.社会各群体都要负担起环境责任,共同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0.
环境立法目的之伦理思考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通过对环境立法目的的伦理思考,探索完善我国环境立法目的的有效途径,以期推进我国环境立法,实现环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