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939篇 |
免费 | 614篇 |
国内免费 | 2672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463篇 |
废物处理 | 437篇 |
环保管理 | 251篇 |
综合类 | 4398篇 |
基础理论 | 837篇 |
污染及防治 | 1706篇 |
评价与监测 | 110篇 |
社会与环境 | 15篇 |
灾害及防治 | 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9篇 |
2023年 | 219篇 |
2022年 | 269篇 |
2021年 | 297篇 |
2020年 | 276篇 |
2019年 | 325篇 |
2018年 | 218篇 |
2017年 | 304篇 |
2016年 | 399篇 |
2015年 | 386篇 |
2014年 | 507篇 |
2013年 | 428篇 |
2012年 | 479篇 |
2011年 | 446篇 |
2010年 | 378篇 |
2009年 | 405篇 |
2008年 | 362篇 |
2007年 | 327篇 |
2006年 | 321篇 |
2005年 | 210篇 |
2004年 | 219篇 |
2003年 | 225篇 |
2002年 | 164篇 |
2001年 | 152篇 |
2000年 | 127篇 |
1999年 | 106篇 |
1998年 | 104篇 |
1997年 | 91篇 |
1996年 | 109篇 |
1995年 | 71篇 |
1994年 | 62篇 |
1993年 | 47篇 |
1992年 | 41篇 |
1991年 | 28篇 |
1990年 | 24篇 |
1989年 | 22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2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41.
采用批量实验方法,研究了菲(Phe)在渤海湾入海河流与河口沉积物上的吸附-解吸过程,以及吸附参数与沉积物有机质性质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Phe在所有沉积物上的吸附和解吸等温线均能由线性分配模型和Freundlich模型很好地拟合.其中,线性分配系数KD值变化在58~743L·kg-1之间,与TOC、TN、DOC、Phe、C/N和DOC/TOC之间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Freundlich吸附能力参数KF和KFOC值分别在75~367μg1-N·kg-1·LN和2253~34743μg1-N·kg-1·LN之间,均与DOC/TOC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而与其它有机质参数之间相关性不显著.相比较而言,大多数沉积物的解吸等温线用Freundlich模型拟合的效果更好,并且具有明显的解吸滞后现象.有机质的含量和性质均是影响Phe在沉积物上吸附-解吸的重要因素.对于频繁受到人类活动影响的河流沉积物,溶解性有机质的影响就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42.
工业废水中多金属离子的吸附净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含有Si、Al、Ca、C元素的矿物材料作为基质,经特定条件处理后造粒成型加工成轻质多孔Si-Al-Ca-C结构的吸附材料。研究了该吸附材料对工业废水中多种金属离子的吸附性能,探讨了影响吸附性能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条件下,Si-Al-Ca-C吸附材料对工业废水中Al3+、Ca2+、Mn2+、Cu2+、Fe3+、Mg2+、As3+和Zn2+的净化率分别高达99.34%、99.82%、98.26%、98.16%、97.76%、97.01%、100%和89.09%。金属离子残留浓度分别为0.152、0.07、0.012、0.02、0.119、0.311、0和0.259 mg/L,均低于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一级标准。 相似文献
43.
硫酸盐还原菌介导的吸附态砷的迁移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界中砷(As)主要被吸附在铁氧矿物上,吸附态砷从铁氧矿物释放至水体是水中砷污染的主要来源.在此过程中,微生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究加入硫酸盐还原菌Desulfovibrio vulgaris DP4对吸附态砷迁移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0 h两体系砷释放量均为0μmol·L~(-1).与对照组相比,前84 h DP4促进了吸附态五价砷[As(Ⅴ)]的脱附,在13 h砷的释放量达到最大值12.6μmol·L~(-1),占初始总吸附量(16μmol·L~(-1))的79%,是对照组(1.5μmol·L~(-1))的8.4倍.而在84 h之后,DP4体系的砷浓度低于非生物对照组,表明溶解态砷被再次固定.此过程中,砷的释放量与氧化还原电位(Eh)显著相关(P=0.001).XRD结果表明,在DP4作用下针铁矿的结晶度降低了50%,且结晶度越低,吸附能力越强,这可能是后期砷被再次固定的原因之一.同时SEM-EDS表明DP4使得针铁矿发生团聚,部分被转化为硫铁矿.As的XANES结果表明固相中没有硫化砷生成,这进一步证明固相中生成的主要是硫铁矿,它对砷的再吸附导致了后期DP4体系中溶解态砷的浓度低于非生物对照组.此外,在固相中检测出了19%的As(Ⅲ),而液相中并未检测出溶解态的As(Ⅲ),据此推测硫酸盐还原菌原位还原了吸附态As(Ⅴ). 相似文献
44.
为揭示不同温度下瓦斯吸附-解吸-渗流全过程煤体变形的差异性,应用自主研发的煤体瓦斯流固耦合试验系统,研究三轴应力加载下瓦斯吸附-解吸-渗流及全过程煤体变形随温度变化的响应特征。试验结果表明:瓦斯吸附阶段,煤体变形量与吸附时间呈Langmuir型上升变化;瓦斯解吸阶段,煤体变形量与解吸时间呈指数型衰减趋势;瓦斯渗流阶段,煤体变形量与时间呈幂函数上升趋势。瓦斯吸附量、渗透率及过程中煤体变形量均随温度升高而降低,瓦斯解吸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煤体变形量与瓦斯吸附量、解吸量、渗透率呈正相关关系。温度效应对全过程煤体变形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5.
为提高双子表面活性剂改性蛭石的吸附性能,用碳酸钠对天然蛭石进行同质化处理,合成芳香反离子季铵盐型双子表面活性剂(GC-S)并作为改性剂,通过水热法对钠基蛭石(Vt-Na)进行插层处理,制备有机蛭石(GC-S-Vt)。通过核磁共振氢谱(1HNMR)、X射线粉末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热重(TG)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进行表征,考察改性有机蛭石对甲基橙(MO)的吸附效率及表面活性剂含量、pH值对改性有机蛭石对甲基橙的吸附效率的影响。改性后蛭石的亚甲基对称与非对称伸缩振动峰增强表明GC-S成功用于有机蛭石的改性。改性后的GC-S-Vt层间距增大,这是由于有机反离子修饰的双子表面活性剂增加了蛭石层间距,并提高了其对MO的吸附质量比。当GC-S的添加量为0.8 CEC,温度为25℃时,GC-S-Vt对阴离子染料甲基橙的吸附效率由改性前的2%提高至98.31%。在pH值为5、吸附时间为60 min时,GC-S-Vt对甲基橙的吸附质量比最大。此外,本文还考察了改性有机蛭石对甲基橙的吸附动力学与热力学行为。试验结果发现,甲基橙的吸附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模... 相似文献
46.
选用硅胶为基质材料、乙烯基膦酸为功能单体、Fe3+为模板离子、乙二醇双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通过表面印迹技术制备了一种新型膦酸功能化的Fe(Ⅲ)印迹硅胶聚合物。对印迹吸附材料的吸附条件、吸附选择性和重复利用率进行了研究。通过FT-IR、SEM、EDX、TG和N2吸附/脱附分析对印迹材料进行了表征,分析了印迹吸附剂对Fe3+的吸附机理。结果表明:印迹吸附剂在8 min可达吸附平衡,最大吸附量达16.12 mg/g,吸附行为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和Langmuir吸附等温式,印迹吸附剂展现出较高的选择性识别能力,与Cr3+、Mn2+和Zn2+相比,对Fe3+的选择性系数k分别为8.9、10.75和12.37。经过6次吸附-解吸试验,印迹材料吸附Fe3+的能力仅下降了5.9%,证明其具有很好的可重复使用性能。 相似文献
47.
为解决共价有机框架(COF)材料分散度高、不易从水中分离这一问题,将磁性基质与COF材料结合起来,一类新型的、易分离的磁性共价有机框架(MCOF)材料近年来被研发、合成并应用。总结了MCOF材料的合成方法如共价聚合合成、溶剂热合成、机械化学合成以及浸渍沉淀合成等方法;MCOF材料在常见有机污染物和无机污染物中富集处理以及MCOF材料与色谱分析相结合等方面等的应用;并对未来MCOF材料的研究方向做出了展望,指出MCOF作为一种新型的复合材料有着良好的应用性能,对进一步深入研究MCOF的应用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8.
49.
研究了不同条件下胡敏酸在土壤中的迁移过程.结果表明,其迁移过程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在溶液pH值、胡敏酸浓度和溶液流速均较高时,胡敏酸迁移的阻滞因子和在土壤中的吸附系数均较低,有利于胡敏酸在土壤中的迁移;在溶液pH值、胡敏酸浓度和溶液流速均较低时,土壤对胡敏酸迁移的阻滞作用较大.胡敏酸的迁移还与土壤性质有关,土壤黏粒含量和阳离子交换量越高,胡敏酸在土壤中吸附的越多,越不利于迁移.在土壤中的吸附是胡敏酸迁移的主要控制因素,在预测胡敏酸在水土环境中迁移时,应该充分考虑不同条件下胡敏酸在不同性质土壤中的吸附. 相似文献
50.
用静态吸附法考察粉末活性炭对水中三烯丙基异氰脲酸酯(CAIC)的吸附行为,采用单因素分析法对活性炭吸附化工废水中TAIC的工艺条件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TAIC模拟废水中,其TAIC初始浓度为800 mg/L,pH为7,在温度为298 K、转速为150 r/min的条件下,当活性炭的投加量达到4.4 g/L,吸附反应时间为50 min时,TAIC的去除效率最高为96.17%;对于实际废水,其TAIC初始浓度为1 500 mg/L,溶液pH为3,在温度为298 K、转速为150 r/min的条件下,当活性炭投加量达到10 g/L,吸附反应时间为2 h时,TAIC的去除效率最高为46.8%。这也是由于实际废水组分复杂,其他有机物存在一定的吸附竞争机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