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0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71篇
安全科学   47篇
环保管理   75篇
综合类   436篇
基础理论   65篇
污染及防治   11篇
评价与监测   5篇
社会与环境   41篇
灾害及防治   9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56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53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67篇
  2008年   61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401.
土壤养分是沙化地生态恢复的重要基础和衡量指标,但高寒沙化地相关研究缺乏。为探究土壤养分随高寒半湿润沙化地恢复的变化过程,本研究利用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 L.)进行植被恢复来治理沙化地,在不同的恢复年限和季节来研究土壤碳、氮、磷对植被持续恢复的响应过程。结果表明:高寒沙化地中土壤碳、氮、磷积极响应植被恢复过程,植被恢复促进了土壤中有机碳、溶解性有机碳、全氮、硝态氮、铵态氮、全磷和有效磷的增加,恢复3年后土壤有机碳增加至6.6 g/kg(0~15 cm),土壤全氮增加至0.4 g/kg(0~15 cm),土壤全磷增加至0.6 g/kg(0~15 cm);植被恢复改变了土壤有机碳季节性变化趋势,但没有改变氮和磷季节性变化趋势。植被重建促进高寒沙化地土壤养分增加,植被恢复是高寒地区沙化治理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402.
黄土高原植被破坏与重建过程中土壤侵蚀强度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137Cs示踪方法,通过采集不同利用方式的坡面土壤,研究了黄土高原典型丘陵区流域植被破坏与重建过程中土壤侵蚀强度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植被破坏耕垦后使137Cs遭受了大量流失,坡耕地耕垦时间越长,土壤侵蚀愈严重;植被恢复重建有效地减轻了侵蚀强度;通过比较刺槐林、果园及封禁自然恢复的撂荒地三种植被建造方式的土壤侵蚀模数,发现以封禁自然恢复的撂荒地土壤保持效果最好,其次是刺槐林,最差的是果园,其原因与果园的管理方式有关.立地条件不同的同种植被建造方式.土壤侵蚀强度差异较大,表现为峁坡阳坡此槐林地侵蚀模数远远大于谷坡阴坡刺槐林地.根据退耕时间不同的坡地土壤侵蚀强度的变化及流域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等方面对燕沟流域土壤侵蚀变化趋势作了进一步预测.  相似文献   
403.
玉龙雪山冰川公园的旅游资源特色及其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总结了云南省玉龙雪山以现代冰川和古冰川遗迹为主的旅游资源特色,探讨了现代冰川和古冰川遗迹的旅游观赏价值,并结合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提出了保护冰雪旅游资源和建立国家冰川公园的建议  相似文献   
404.
黄山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及世界重要的人类自然和文化遗产,具有观赏游览、科学研究及文化艺术活动等功能。为了实现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在黄山风景区内划分特殊自然及人文景观保护小区的观点,并划出第四纪冰川遗迹、花岗岩石林地貌、泥炭藓沼泽、松林及温泉等景观生态保护小区。主要探讨黄山风景区第四纪冰川遗迹景观生态保护小区的分布、特征及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405.
为提高史前洪水研究的可信度,结合研究区现代洪水沉积特征的野外调查以及考古遗址高程与历史异常高水位的相关分析等,运用历史洪水资料考证的方法,对长江上游玉溪剖面约6 567~6 489 aBP沉积的超过1.5m厚淤砂层进行了综合分析,探讨了该古洪水沉积现象的真实可靠性、发生规模、特征以及可能的驱动或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江上游玉溪约6 567~6 489 aBP形成的古洪水层反映了长江上游中全新世在约78 a的短暂时间里至少出现过5次以上的异常大洪水,所留下15 m厚的洪水沉积物是可能的。研究区中全新世地层记录、历史文献记载所反映异常洪水的重现年数,与ENSO变化周期非常接近或基本吻合的特征,表明长江上游自中全新世以来其异常大洪水的频发现象,可能与ENSO变化周期有关  相似文献   
406.
汶川地震已2周年了.研究灾区居民的重建信心及影响因素,有利于有针对性采取措施增强他们的重建信心,充分发挥其重建主体作用,从而为实现各项重建任务目标奠定基础,并为青海玉树的灾后重建提供经验借鉴.因此研究受灾群众的重建信心具有重要意义,但相关理论与实证研究鲜见.本文通过回顾国内外的有关文献,构建起评价受灾群众重建信心指标体系,通过2008年8月、2009年2月、2010年1月三个不同时点对五大极重灾县(市)近3 000个样本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受灾群众的重建信心在不同时点具有显著差异,目前重建信心有下降趋势;因灾受伤情况越严重、除房屋外因灾财产损失及地震对工作经营或生产影响越大的群体,其重建信心总体上越弱;随着时间推移,"震前经济状况"不同的受灾群众之间的重建信心差异由不显著向显著转变,而"银行住房贷款"数量不同的受灾群体之间的重建信心差异由显著向不显著转变.  相似文献   
407.
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引起了社会和学术界对地震灾后重建规划广泛的关注。地震灾后重建规划几乎包含了当前规划领域中的所有挑战,是速度和质量兼顾、人性与理性权衡、社会经济与环境效益统一、多方博弈的过程,对灾后重建规划环评也从理论到实践层面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在对灾后重建规划特点进行归纳的基础上提出灾后重建规划环评相应具备的特点,即早期介入、与规划过程融合、增加灾害情景、突出规划协调性分析和应用反规划思路等特点,并进一步以《国家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总体规划》为例说明了与灾后规划融合的环评流程、灾后规划环评的关键内容和评价思路。在对常用规划环评方法从信息成本、工作成本、客观和量化程度等原则进行评价后认为灾后重建规划环境评价中应有效利用比较评价法、GIS叠图法、生态承载力评价法等相对快捷、成熟或客观的方法。  相似文献   
408.
时光荏苒,转眼一年过去,当“5·12”再次步入人们视线的时候,灾难已渐渐远去,重建工作也初见成效,,为了缅怀,也是为了纪念,在首个全国“防震减灾日”来临之际,汶川地震周年纪念暨救援工作交流会在京召开,社会各界以主题报告、应急演练等方式,向世人昭示我们未来应对灾难的信心与决心。并期以此提高人们应对灾难的能力。  相似文献   
409.
古建筑雷击风险评估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陶彪  张华明  杨世刚 《灾害学》2009,24(4):77-80
通过对古建筑防雷现状的调查研究,提出古建筑物的重要性、年预计雷击次数、自身结构、内部环境变化、雷击史是评估古建筑雷击风险的主要项目,并确定了各个项目的风险系数。根据风险系数给出了古建筑物雷电防护等级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410.
介绍了Yasuh ide Okuyam a的灾后重建经济理论,重点分析了灾害发生以后经济的变动情况,以及在灾害后的经济重建过程中,储蓄率和技术进步率等变量将如何变化,进而如何影响灾后的经济重建过程。阐述了借鉴此理论对中国汶川8.0级地震灾后重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