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1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43篇
安全科学   5篇
环保管理   18篇
综合类   172篇
基础理论   22篇
污染及防治   4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社会与环境   12篇
灾害及防治   2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通过对新近发现的连云山杂岩空间分布特征、岩相学、变质作用期次等的深入研究,表明它们经历了五期变质作用,即吕梁运动导致初始的埋藏变质作用以及随后深埋到33km深度的近高压绿片岩相变质作用和角闪岩相作用。此后因基性岩浆多次底侵和基底活化,连云山杂岩在晋宁期和燕山期遭受过多期次的局部高角闪岩相的变质作用,最后随湘东北盆-岭构造的形成和发展而进入退变质阶段,整个过程为近顺时针方向演化的P-T轨迹。其P-Ttd轨迹揭示了湘东北地区壳幔间相互作用过程和热历史演变。  相似文献   
62.
长江中下游地区铜、铁、金多金属矿床的形成和分布格局明显受特定的层位、岩性、岩相和古地理环境控制.矿床主要赋存于上石炭统黄龙组、下二叠栖霞组、下、中三叠统大冶群和东马鞍山组.而以上石炭统和下、中三叠统为最主要.主矿体都于碎屑岩相向联酸盐岩相或碳酸盐岩相向碎屑岩相的过度部位.上石炭统的矿床多数在碳酸盐浅滩相与泻湖相和浅水盆地相交接处.下、中三叠统的矿床主要分布于浅滩相与泻湖和泻湖相与交接部位.区内晚石炭世威宁期和早、中三叠世奥伦尼期(鄂东南地区)及安尼锡期(苏皖区)广泛形成的白云岩及蒸发岩沉积.与金属矿床的形成和定位关系密切.特别是膏盐层对燕中期岩浆热液的演化与成矿可能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3.
根据对曲靖-昭通断裂带北段的野外调查和槽探揭露,发现了多处古地震遗迹。本文根据1216年、1884年和1974年的三次7级以上地震的地面破坏现象,结合古地震的地貌标志,对该区域的古地震进行了初步探讨,对于该地区古地震规模与时空分布、这一地区强震活动特征、重复间隔及其与曲靖-昭通断裂带的关系取得了几点认识,对评价该断裂带北段的地震危险性和研究近期地震运动的规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4.
趋磁细菌和磁小体在地质体中的分布及其研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趋磁细菌的生长条件和磁小体的合成条件、趋磁细菌与磁小体在地质体中的分布及其特征。讨论了磁小体对沉积物磁性的影响 ,并指出沉积物中的磁小体不仅可为研究古环境、古地磁提供有意义的信息 ,而且由于磁小体在成分、形态、大小等方面的特征 ,有望在生物医学、高级电子等领域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5.
房平  唐安平  付兴民  李伟  文洋  佟娟  魏源送 《环境科学》2018,39(11):5108-5115
污泥性质对预处理强化厌氧消化工艺的效果有较大影响.本研究对比了某实际污水厂A~2O工艺和A~2O-MBR工艺产生的剩余污泥在微波预处理-厌氧消化过程中污泥性质的变化与产气效果,并考察了在预处理和厌氧消化过程中污泥的古菌群落结构变化.结果表明,A~2O工艺剩余污泥有机质含量比A~2O-MBR污泥高出16. 4%(分别为66. 4%和50. 0%),SCOD、溶解性蛋白质和多糖分别为后者1. 24、2. 02和4. 84倍,具有更好的可生物降解性.虽然预处理对生物降解性差的A~2O-MBR污泥有机物释放效果更好,但A~2O污泥在微波预处理-厌氧消化后产甲烷量比相应处理后的A~2O-MBR污泥多26. 1%.两种剩余污泥的古菌群落结构差异较大,A~2O-MBR污泥中甲烷丝菌属和甲烷八叠球菌属丰度分别比A~2O污泥多3. 68%和19. 73%.预处理对古菌群落的丰富度和均匀度影响相对较小,但厌氧消化后波动较大.污泥中有机组分不同是引起古菌群落结构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6.
生活垃圾转运站是城市生活垃圾收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对转运站恶臭污染控制和渗滤液处理有重要意义。选择北京市大屯垃圾转运站,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转运站垃圾压缩原液中细菌、真菌和古菌的群落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细菌包括22个门,357个属,菌属Lactobacillus、Acetobacter、Paralactobacillus、Acinetobacter、Pseudomonas、Prevotella、Klebsiella、Bacteroides、Myroides在细菌群落中占比均>1%。真菌包含4个门,67个属,Candida为真菌中的优势属,其比例占真菌群落的96.7%。古菌有3个门,35个属,其中菌门Parvarchaeota占古菌群落的86.4%,其所包含的物种在纲、目、科、属分类水平上目前均尚未命名;古菌中产甲烷菌种类丰富,共有18个属。垃圾转运站渗滤液中微生物种类丰富,细菌群落的多样性最高,真菌、古菌次之。转运站中的微生物已形成了一个初步的降解体系。  相似文献   
67.
为探究不同水期河流底泥古菌群落结构特征,选取浑河底泥为研究对象,并于2014年4月(枯水期),9月(丰水期),11月(平水期)对浑河流域进行样品采样,通过PCR-DGGE技术获得3个水期古菌的DGGE指纹图谱,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平水期的古菌多样性和种群丰度都要好于枯水期和丰水期,多样性指数均高于2.10,种群丰度均高于0.94,且上游到下游均匀度波动平缓,数值维持在0.90左右,说明平水期浑河底泥古菌群落结构变化相对稳定.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水期浑河底泥古菌群落结构多样性并没有明显的地区特征,但3个水期位于城市段的采样点的古菌亲缘性较为接近.冗余梯度分析(RDA)结果表明,枯水期时水中BOD5、p H和DO是影响古菌群落的主要因素;丰水期时水中的p H和NO-3-N是影响古菌群落的主要因素;平水期时水中的TP和NO-2-N是影响古菌群落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8.
该试验通过厌氧分离、滚管纯化技术对同一时期不同退化程度湿地中的嗜冷甲烷古菌进行分离,采用血球计数法对嗜冷甲烷古菌计数,应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其形态特征,并使用气相色谱法对其产甲烷量进行测定分析,依据试验结果分析嗜冷甲烷古菌与高寒湿地退化的联系。结果表明:随着湿地退化程度增加,嗜冷甲烷古菌的种类和数量都有增加,其产甲烷气体量亦有明显增加,对嗜冷甲烷古菌的特性研究可以在一定水平上指示湿地的退化程度。  相似文献   
69.
本文讨论了中国东南沿海和西南日本两条白垩纪-古近纪火山-侵入岩带的地球动力学特征。两条火山-侵入岩带的下火山岩系岩石经受了左旋走滑的韧性剪切变形而形成片理或片麻理构造。中国东南沿海火山-侵入活动的起始时间、动力变形和结束时间都早于日本约30Ma。西南日本高镁安山岩和埃达克岩(120~105Ma)是在大面积白垩纪岩浆作用的起始阶段由大洋俯冲板片在高温条件下部分熔融形成的。火山-侵入活动的结束标志中国东南沿海岩浆岩带是板内环境的晶洞A型花岗岩和以流纹岩为主的双峰式火山岩;在西南日本岩浆岩带是年轻地壳挤压重熔的S型过铝质石榴石/白云母细粒花岗岩和流纹岩,不存在类似华南的壳源S型花岗岩,中国东南沿海没有代表洋壳俯冲的弧岩浆岩。两条火山-侵入岩带的源区都以幔源为主并有前寒武纪再旋回地壳物质加入,它们的Sr-Nd同位素组成表明:随时间推移,中国东南沿海火山-侵入岩中幔源组分增加,而西南日本则相反。华南中生代大规模岩浆活动的开始(170±5Ma)是在古太平洋板块斜向俯冲背景下,大陆岩石圈减薄,陆内深断裂再活化的结果。东亚大陆边缘在晚中生代(120Ma)进入古太平洋板块正向俯冲构造体系,但不同地段的表现不同。  相似文献   
70.
北京平原区夏垫活动断裂滑动速率及古地震复发间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搜集了有关夏垫断裂钻孔测年数据,采用最小二乘法对数据进行拟合分析,拟合结果显示夏垫断裂滑动速率在地段和时段上均存在差异,且在时段上的差异更加明显。前20 ka以来滑动速率相对较小(0.13~0.30 mm/a);前26 ka~20 ka,滑动速率较大(1.38~2.56mm/a),约为前20 ka以来滑动速率的9~11倍。利用潘各庄探槽、东柳河屯探槽、齐心庄探槽、大胡庄探槽、地震联合钻孔剖面及钻孔资料判定除1679年三河-平谷8级地震外,前20 ka以来夏垫断裂还存在6次古地震事件,古地震平均复发间隔约为3 000 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