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53篇
  免费   318篇
  国内免费   984篇
安全科学   860篇
废物处理   131篇
环保管理   309篇
综合类   2534篇
基础理论   519篇
污染及防治   428篇
评价与监测   140篇
社会与环境   99篇
灾害及防治   135篇
  2024年   30篇
  2023年   120篇
  2022年   108篇
  2021年   149篇
  2020年   125篇
  2019年   138篇
  2018年   78篇
  2017年   118篇
  2016年   141篇
  2015年   193篇
  2014年   365篇
  2013年   220篇
  2012年   247篇
  2011年   244篇
  2010年   212篇
  2009年   256篇
  2008年   278篇
  2007年   266篇
  2006年   276篇
  2005年   222篇
  2004年   183篇
  2003年   178篇
  2002年   164篇
  2001年   135篇
  2000年   104篇
  1999年   116篇
  1998年   89篇
  1997年   67篇
  1996年   77篇
  1995年   61篇
  1994年   53篇
  1993年   40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37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双极性脉冲高压无声放电法降解间二甲苯/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锻  李忠明  吴彦  李杰  李国锋 《中国环境科学》2008,28(11):1047-1051
将双极性脉冲高压和工频交流高压分别引入无声放电反应器,对混合气态污染物间二甲苯/苯进行了降解实验.结果表明,双极性脉冲高压的引入对间二甲苯/苯的降解非常有效,间二甲苯与苯的去除率分别为100%、75.2%.气体成分不同降解特性不同,间二甲苯比苯容易降解.与单一组分相比,混合气体中苯受间二甲苯影响较大,最大降解率由单一组分的85.4%降到75.2%;而间二甲苯受苯的影响不大,降解特性基本不变.双极性脉冲高压供电中的脉冲形成电容对放电能量的注入和降解特性产生影响,当脉冲形成电容为2nF 时与反应器匹配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952.
从生产聚酯切片污水曝气池中,分离到一株能以二烷(1,4-二氧六环)为唯一碳源生长的菌株D4.经形态观察、生理生化实验、16SrDNA 基因序列分析,该菌被鉴定为短小芽胞杆菌(Bacillus pumilus).D4 降解二烷的最适条件为pH7.0、30℃,接种量10%,在24,48h 内对1000mg/L 的二烷降解率分别为83.7%和85.6%,随着二烷浓度的升高,降解率下降.  相似文献   
953.
ICP-AES直接测定污水中的总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游宗保 《环境化学》2008,27(1):125-126
磷的污染主要来源于农药、化肥、洗涤剂和活性炭等行业的废水,大量磷的存在加速了水体富营养化、一部分还未降解的有机磷在生物降解的过程中消耗了水中的DO,使水质恶化.  相似文献   
954.
硫酸盐还原条件下多环芳烃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硫酸盐还原条件下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类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污染分布规律和迁移转化过程,设计了室内土柱淋溶试验,选择菲、蒽和芘作为PAHs的代表,模拟硫酸盐还原条件下PAHs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过程.监测土壤中PAHs的垂直分布、淋出液中ρ(PAHs)和ρ(SO42-)、淋出液的氧化还原电位(Eh)和总体积,并通过质量平衡计算出PAHs的降解率.结果表明:①菲和蒽的相对淋出率总体都不超过2%.120 d后菲和蒽在土壤中的残留率分别为51.87%和51.21%,而芘有90%以上吸附在土壤中,在淋出液中未检出.②随着淋溶时间的延长,土壤中的氧气逐渐被消耗,淋出液中ρ(SO42-)和Eh逐渐降低,并趋于稳定,硫酸盐还原作用发生.③3种PAHs在硫酸盐还原条件下都存在一定程度的降解.菲和蒽的降解率相差不大且随淋溶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大,120 d后菲和蒽的降解率分别为47.41%和48.10%,而4环的芘降解速率非常低,120 d后降解率仅为3.61%.   相似文献   
955.
运用质粒DNA评价法对澳门半岛的中山公园、高士德马路、氹仔岛的澳门大学3个采样点冬季PM10的氧化性损伤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个采样点PM10的TD30值(引起30%超螺旋DNA损伤所需要的颗粒物的剂量)为中山公园采样点相对较低,其次是高士德马路采样点,澳门大学采样点最高,说明澳门半岛PM10的氧化性损伤能力大于氹仔岛.利用场发射扫描电镜及图像分析系统对颗粒物的微观形貌类型及粒度分布进行研究,并探讨了这些微观特征与颗粒物氧化性损伤能力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二次粒子和未知超细颗粒物的含量越高,TD30值越小,说明二次粒子和未知超细颗粒对大气颗粒物的氧化性损伤具有重要的作用.对比水溶样和全样的DNA评价结果得出,相同剂量下水溶样和全样对DNA的损伤量相似,说明大气颗粒物中的水溶组分是其氧化性损伤能力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956.
氨基酸对烷烃降解菌GS3C降解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广州石油化工总厂污水处理站旁的油泥混合物中分离筛选得到一株烷烃降解菌GS3C,从生理生化及16S rDNA基因扩增测序等方面进行了鉴定,并在振荡好氧培养条件下研究该菌的降解性能及酵母浸膏、碳源、氮源、维生素、水解酪蛋白等营养物对其降解的影响,同时考察不同氨基酸对降解的影响. 结果表明,该菌的16S rDNA基因扩增序列与Burkholderia cepacia的同源性为97%,初步断定该菌株属于洋葱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 cepacia),酵母浸膏能促进其对正十六烷的降解,其主要因素为氨基酸对降解的促进作用. 谷氨酸、脯氨酸、赖氨酸、缬氨酸及亮氨酸的混合物对降解菌GS3C的代谢促进作用最好,其中赖氨酸与脯氨酸为关键的2种氨基酸.   相似文献   
957.
体外消化过程可能导致土壤中憎水有机污染物提取量增加.论文采用3种有机质含量不同的土壤进行体外消化实验,目的在于验证如下假设:土壤中部分锁定残留芘可以在人体消化系统中释放出来,若不考虑这部分贡献,常规提取方式获得的土壤污染浓度可能低估污染土壤口摄风险.研究结果证实:经体外消化的土壤的总芘提取量显著高于未经消化样品,其差别与土壤有机质含量有关.消化液中的胆汁盐是造成锁定残留芘释放的关键成份.在特定范围(2~20mg·mL-1)内,提取效率不受胆汁盐浓度影响.胆汁盐作用下锁定残留芘的释放为一次动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958.
金刚石膜电极电化学氧化提高废水可生化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掺硼金刚石膜电极(BDD)电化学氧化的方法提高2-氯苯酚废水的可生化性,与钛基钌铱氧化物电极(DSA)进行对比,研究了该方法的机理.结果表明,BDD电极电化学氧化2.0h后,BOD5/CODCr值达到0.42,有效提高了废水的可生化性,而DSA电极电化学氧化2.0h后,BOD5/CODCr值仅为0.24.机理研究表明,由于BDD电极具有高的析氧电位,可产生大量的羟基自由基(×OH),能够使2-氯苯酚的苯环充分开环,形成草酸、顺丁烯二酸等易生化处理的中间产物,从而使可生化性提高;而DSA电极的析氧电位较低,产生羟基自由基的能力较差,不能有效地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  相似文献   
959.
氯氰菊酯降解菌的筛选鉴定及其降解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农药厂废水排放口附近的污泥中分离到1株能降解氯氰菊酯的细菌LQ-3.根据其形态、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DNA(GenBank Accession No.FJ222585)序列分析,将该菌株鉴定为Starkeya sp..LQ-3菌株只能以共代谢方式降解氯氰菊酯,在有酵母粉、蛋白胨、葡萄糖等营养物质存在的条件下,5 d内对20 mg·L-1氯氰菊酯的降解率达到72.1%.LQ-3菌株降解氯氰菊酯的最适温度为30 ℃左右,pH值为7~8.LQ-3菌株还能降解功夫菊酯、甲氰菊酯、联苯菊酯和溴氰菊酯.酶的定域试验表明,LQ-3菌株降解氯氰菊酯的酶属于胞外酶.  相似文献   
960.
兰州市大气PM10对质粒DNA的损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使用质粒DNA 评价法研究了2005年12月~2006年10月兰州市区、郊区大气中PM10对质粒DNA的氧化性损伤,并初步探讨了其损伤原因.结果表明, PM10对质粒DNA的氧化性损伤具有冬、夏季相对较高,春、秋季相对较低的特征.市区冬、春、夏、秋季大气PM10全样的TD20平均值分别为17,625,56,260μg/mL,水溶部分的TD20平均值分别为62,840,193,403μg/mL.沙尘暴期间和降雨数天后, PM10对质粒DNA的氧化性损伤相对较小,其全样和水溶部分的TD20值均大于1000μg/mL.PM10 全样和水溶部分的TD20值均与样品中12种水溶性微量元素总含量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表明PM10对质粒DNA的氧化性损伤能力主要来自其水溶性微量元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