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50篇
  免费   247篇
  国内免费   697篇
安全科学   454篇
废物处理   146篇
环保管理   165篇
综合类   1592篇
基础理论   275篇
污染及防治   336篇
评价与监测   82篇
社会与环境   18篇
灾害及防治   226篇
  2024年   32篇
  2023年   102篇
  2022年   99篇
  2021年   131篇
  2020年   107篇
  2019年   114篇
  2018年   83篇
  2017年   60篇
  2016年   94篇
  2015年   100篇
  2014年   223篇
  2013年   140篇
  2012年   183篇
  2011年   167篇
  2010年   151篇
  2009年   160篇
  2008年   200篇
  2007年   176篇
  2006年   148篇
  2005年   159篇
  2004年   122篇
  2003年   105篇
  2002年   69篇
  2001年   63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54篇
  1998年   43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34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过氧化氢与过硫酸钠去除有机污染物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位化学氧化在去除一些难以生物降解的污染物(如三氯乙烯)方面有着简单、快捷、彻底的优点,文章综述了2种环境友好的氧化剂过氧化氢和过硫酸钠在修复地下水污染的进展。主要从2方面进行文献的追溯跟踪,总结归纳:一方面是过氧化氢和过硫酸钠催化活化产生自由基的机理;另一方面是影响这2种氧化剂去除地下水氯代烃等有机污染的主要因素。最后提出了这2种氧化剂联合氧化的机理研究及应用上存在的问题和展望,为今后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切入点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2.
对不同pH下Chlortoluron氯化后生成的非挥发性中间产物和挥发性产物进行了研究。对Chlortoluron氯化后的非挥发性中间产物的UPLC-ESI-MS鉴定发现了m/z为213、229、263、281、和247的离子,分析表明它们分别是Chlortoluron及其一羟基、一氯羟基、二氯和一氯衍生物。对Chlortoluron氯化后的挥发性产物采用吹扫补集-GC-MS进行分析鉴定发现了三氯甲烷(CF)、二氯硝基甲烷(DCNM)、二氯乙腈(DCAN)、1,1-2-二氯丙酮(1,1-DCP)、三氯硝基甲烷(TCNM)和1,1,1-2-三氯丙酮(1,1,1-TCP)六种消毒副产物。根据本研究中的实验结果分析和推测,在Chlortoluron的氯化过程中,苯环上和脲基链上都经历了羟基化、氧化和取代反应,接着苯环被打破,随后生成了更为有害的副产物,基于此,本文推断了Chlortoluron的氯化降解途径。  相似文献   
143.
介绍了矿区环境影响后评估理论体系研究的重要性,构建了一条主线,一个桥梁,二个基点和二条原则的理论体系框架,并分别对理论体系的主线、系统损伤机制和系统抵御机制进行了具体分析,指出了主线理论和两大机制所涉及的具体生态/经济学原理,最后总结了矿区环境影响后评估的理论支撑体系核心机理.  相似文献   
144.
酸雨对生态系统的危害已经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探讨其形成机制是控制酸雨污染的重要研究基础.本研究基于遥感监测的降水发生前后的致酸前体物大气SO2和NO2柱浓度数据,利用气流轨迹方法探讨了辽宁省大连和丹东2007年典型场次酸雨的形成机制.研究结果显示,卫星遥感影像与气流轨迹法相结合可以有效地表达酸雨前体物的来源、传输模式及降雨对致酸前体物的清除效果,为科学、合理地判断酸雨沉降机制提供了更加直观、有效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45.
为了给超临界水氧化设备工业化应用提供指导思路,本文设计制作了一套连续化的超临界水氧化仿工业化装置(压力为24MPa,H2O2过氧量倍数为3倍),选取甲基红、靛红、苯磺酸、对氨基苯磺酸、对二甲氨基苯甲醛、2,4-二硝基苯肼6种芳香烃化合物进行了从亚临界过渡到超临界状态下的水氧化试验,并以总有机碳(TOC)为表征研究了6种化合物的去除效果,以幂指数方程描述了6种化合物从亚临界到超临界的反应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6种有机物在亚临界至超临界点时间段内,反应物TOC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呈现良好的线性下降趋势,且在亚临界状态下,足够的反应停留时间就能取得较好的TOC去除效果,而在超临界状态下,反应过程十分迅速,在较短的反应时间内也会取得较好的TOC去除效果,但随着反应时间的增加,在几分钟之内,TOC的去除率随时间的变化还是较为明显;6种有机物的反应活化能介于26.2~54.341kJ/mol之间,表明不同结构化合物SCWO反应的温度升高效应不同。  相似文献   
146.
为了预测新生或缺乏试验数据的含有机污染物废水的治理效果,本文通过试验对Fenton氧化法降解芳烃类、卤代物、杂环类等28种有机污染物的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Fenton反应初始阶段,氧化反应剧烈,反应过程基本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但随着时间的延长,反应趋于平缓;28种有机污染物色度平均去除率(Rcolor)为80.8±30.3%,TOC平均去除率(RTOC)为39.8±30.3%,约为色度平均去除率的0.44倍;以色度为表征的一级反应动力学常数(Kcolor)均大于对应的以TOC为表征的一级反应动力学常数(KTOC),且色度去除效率更高;Fenton氧化法对不同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有显著差异,分子结构对称性强、水溶性较差的有机污染物如偶氮苯、蒽醌等的降解效果相对较差,而苯酚、苯胺等水溶性较好的有机污染物的降解效果相对较好,表明水溶性是影响有机污染物降解效果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7.
臭氧(O3)是一种重要的大气微量气体,是影响对流层——平流层大气动力、热力、辐射、化学等过程的关键成分,在气候和环境变化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本文从臭氧在大气中的行为机理入手,研究影响臭氧源和汇的因子,了解臭氧含量变化机制,对当前臭氧研究热点进行概括和总结,展望未来研究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48.
扎当冰川雪坑中不同粒径微粒元素和矿物组成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光明  徐建中  康世昌  黄杰  任贾文 《环境科学》2011,32(11):3264-3270
为了研究雪冰中不溶性微粒的矿物和元素组成及其来源,2009年5月和7月在念青唐古拉山扎当冰川垭口采集了2个雪坑样品,采用质子激发X荧光分析(PIXE)和X射线衍射定量分析方法(XRD)测定了不同季节粗细微粒(d〉10μm和0.22μm  相似文献   
149.
采用环境友好的溶剂在超临界状态下进行的化学反应,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提高反应的产率和选择性,方便地实现反应分离过程的一体化,该技术以其独特的优越性获得了广泛研究与关注。笔者简述了近年来超临界反应在石油化工、环境保护、生物柴油制备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0.
本文简要阐述了日本9.0级特大地震的应急救援和灾后重建情况,总结其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并详细分析了日本防灾救灾法律体系、防灾救灾组织管理系统和保险制度等。旨在广泛吸纳日本社会在防震减灾方面的成功模式和经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防震减灾机制,从而进一步加快我国的防震减灾体系的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