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2篇
  免费   68篇
  国内免费   272篇
安全科学   65篇
废物处理   35篇
环保管理   33篇
综合类   526篇
基础理论   176篇
污染及防治   71篇
评价与监测   61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47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50 毫秒
781.
吴梦曦  成春雷  黄渤  李梅  陈多宏 《环境科学》2020,41(5):2006-2016
为探讨高浓度臭氧(O3)对气溶胶生成与老化过程的影响,本研究利用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SPAMS)于2018年10月在广东省鹤山大气环境超级监测站进行观测.观测期间根据O3浓度的高低,定义了高臭氧浓度(PH)时段和低臭氧浓度(PL)时段,其中PH时段O3平均浓度为117μg·m-3,PL时段平均浓度为25μg·m-3.依据化学组成的不同,观测期间单颗粒主要包含老化元素碳颗粒(EC-aged)、二次颗粒(Sec)和老化有机碳颗粒(OC-aged).PH时段单颗粒总数(348 085)高于PL时段(224 797),且PH时段Sec颗粒(37.1%)的占比显著高于PL时段(27.8%),而EC-aged颗粒(32.1%)则低于PL时段(44.1%),OC-aged颗粒(13.5%)略高于P...  相似文献   
782.
田祎  徐克  王硕  赵虎  叶旌  伍思扬 《化工环保》2023,(1):132-136
《关于汞的水俣公约》已于2017年8月16日正式生效,其文本中对汞和汞化合物临时贮存环境无害化管理提出了要求,并针对汞和汞化合物专门制定了无害环境临时贮存指导准则。通过梳理我国对危险化学品贮存的管控要求及调研我国汞和汞化合物临时贮存现状,对比分析了我国管理要求与《关于汞的水俣公约》及指导准则的履约差距,并提出了推进汞和汞化合物临时贮存环境无害化管理的意见建议。  相似文献   
783.
硫铁化合物自燃机理及防治技术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给硫铁化合物自燃事故的预防或控制措施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及技术支持,对硫铁化合物形成、自燃机理及防治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提出相应技术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84.
不同生物质燃烧排放多环芳烃及糖醇类化合物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黄帅  黄欣怡  吴水平  胡清华  陈晓秋 《环境科学》2015,36(10):3573-3581
选择水稻、小麦、玉米及棉花秸秆与马尾松枝,采集模拟燃烧时排放的PM2.5,分析PM2.5中多环芳烃(PAHs)和糖醇类化合物的含量,获得PM2.5及负载的两类化合物的排放因子;采用500 W汞灯直接照射收集了PM2.5的尘膜,获得了中、高环PAHs及左旋葡聚糖的光解动力学.结果表明,PM2.5的排放因子介于(2.26±0.60)g·kg-1(马尾松枝)~(14.33±5.26)g·kg-1(玉米秸秆)之间;19种PAHs的排放因子介于(0.82±0.21)mg·kg-1(马尾松枝)~(11.14±5.69)mg·kg-1(棉花秸秆)之间,且以4环类PAHs所占比例最高,介于51%~71%之间(其中马尾松枝燃烧时惹烯的排放因子最大);9种糖醇类化合物的排放因子范围为(52.34±50.16)mg·kg-1(水稻秸秆)~(238.81±33.62)mg·kg-1(小麦秸秆),且都以左旋葡聚糖占绝对优势(72%~96%).光照模拟显示,目标化合物的光照损失都遵循拟一级动力学,其中≥4环的PAHs的光解速率常数随着尘膜中PAHs的负载量增大而减小,来源特征比值Flua/(Flua+Py)和Ip/(Ip+Bg P)相对稳定,而左旋葡聚糖的光解速率常数为0.004 5 min-1,与苯并[a]蒽的光解速率常数(0.004 1~0.005 0 min-1)接近.  相似文献   
785.
样品中的醛酮类化合物与2,4-二硝基苯肼(DNPH)反应生成稳定的腙类衍生物,乙腈洗脱,高效液相色谱分析。丙烯醛和丙酮能较好的分离,精密度、准确度、灵敏度都很高,适合室内、室外及车内空气样品的测定。  相似文献   
786.
采用重组雄激素受体(AR)基因酵母法,结合健康风险评价技术,开展五常市傍河水源水雄激素干扰效应的检测及其风险评价。结果表明:所有水样均未检出雄激素诱导活性,均检出雄激素抑制活性,最大抑制率为29. 3%,初步表明五常市傍河水源水中存在雄激素抑制化合物。傍河取水(RBF)工艺对上述化合物有较好的去除,经RBF处理的地下水样雄激素抑制活性显著降低,且随着与河岸距离的增加,岸滤系统的去除率进一步增大。河流水样雄激素干扰效应表现出显著的季节变化特征,丰水期和融冰期雄激素抑制活性高于枯水期;傍河地下水受季节变化影响有限。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五常市傍河水源水雄激素干扰化合物对不同人群的潜在健康风险水平有限。  相似文献   
787.
溶解性有机质(DOM)在光辐射下可以吸收光能产生活性氧物质(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如单线态氧(~1O_2),羟基自由基(HO·)及激发三线态DOM(~3DOM~*)等,这些ROS对污染物的光化学反应起着重要的作用.本实验在254 nm紫外光辐射下,利用特征ROS探针化合物,探究4种不同来源土壤DOM光致产生ROS能力的差异.通过XAD-8树脂分组将2种不同来源DOM分成5个组分,进一步探究DOM结构对ROS生成的影响.研究发现,来源于黄褐土、潮土的DOM分别产生~1O_2、HO·的能力较强,而来源于黄褐土的富里酸及潮土的胡敏酸产生~3DOM~*的能力较强,说明不同来源DOM在光辐射下产生ROS的能力不同.紫外光谱分析表明,分子量较大、腐殖化程度较高的腐殖酸产生ROS的能力较强,且富里酸与胡敏酸对ROS生成的影响存在差异.整体来看,2种腐殖酸的不同分组组分对ROS生成的影响趋势相似,水与乙醇组分所产生的影响非常小,低pH值组分对ROS生成的影响比高pH值大.结合红外光谱分析,研究发现,低pH值组分的腐殖酸羧基含量较高,脂肪族官能团含量低,含氧量高,可能具有较高的光化学活性,有利于ROS的生成.此外,2种腐殖酸不同组分对ROS生成的影响存在差异,说明DOM结构中官能团的可解离程度对ROS生成具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788.
编码环羟基化加氧酶的基因常作为评价环境中微生物降解芳香族化合物能力的分子标记.近年宏基因组学技术的出现极大地加速了对环境中功能基因及功能类群的研究.本文总结了目前关于芳香族化合物环羟基化加氧酶基因的数据库,介绍了微生物降解芳香族化合物(苯系物、萘及其它多环芳烃)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各类功能基因,总结了环境检测中使用的分子引物,并综述了它们在各类复杂环境样本中的检测应用,此外对使用宏基因组技术来研究微生物在环境中降解芳香族化合物的能力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相似文献   
789.
黄河中游(渭南-郑州段)全/多氟烷基化合物的分布及通量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研究收集黄河中游(渭南—郑州段)表层水样品,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串联的方法分析了水相和颗粒相中的28种全氟和多氟烷基化合物(PFASs).结果表明,水相和颗粒相中Σ28PFASs的含量分别为18.4~56.9 ng·L~(-1)和26.8~164ng·g~(-1)(以干重计).水相和颗粒相中以全氟己酸(PFHx A)为主要污染物,分别占总含量的27%和16%,且3H-全氟-3-(3-甲氧基丙氧基)丙酸(ADONA)、氯代多氟醚基磺酸(6∶2和8∶2 Cl-PFESA)在颗粒相均有检出,表明PFASs替代品的生产和使用逐渐增多.PFASs在水相-颗粒相中的lg Kd变化范围为2.95±0.553(PFPe A)~3.85±0.237(8∶2 FTUCA),颗粒物吸附氟调聚羧酸(FTCAs)和不饱和氟调聚羧酸(FTUCAs)的能力随碳链长度的增长而增加,全氟烷基磺酸(PFSAs)较全氟烷基羧酸(PFCAs)更容易被颗粒物吸附.黄河郑州—渭南段PFASs的通量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表明该河段接纳了来自上游及支流的污染输入.此外,结果表明水相中的PFASs通量大于颗粒相.  相似文献   
790.
全氟烷基化合物(Perfluorinated Compounds,PFCs)是近年来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研究领域一大新的热点。该文概述了PFCs的结构和来源,分析了PFCs的迁移转化、污染机理以及生物毒性效应,介绍了检测和处理方法以及PFCs的风险评价,指出PFCs为新型POPs,具有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和温室效应的潜在活性。此外,该文还提出了现阶段PFCs研究的薄弱环节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和重点,为相关领域研究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