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73篇
  免费   797篇
  国内免费   1098篇
安全科学   414篇
废物处理   103篇
环保管理   230篇
综合类   3057篇
基础理论   559篇
污染及防治   779篇
评价与监测   123篇
社会与环境   66篇
灾害及防治   37篇
  2024年   76篇
  2023年   136篇
  2022年   170篇
  2021年   191篇
  2020年   201篇
  2019年   185篇
  2018年   139篇
  2017年   166篇
  2016年   224篇
  2015年   240篇
  2014年   355篇
  2013年   246篇
  2012年   304篇
  2011年   308篇
  2010年   241篇
  2009年   239篇
  2008年   307篇
  2007年   242篇
  2006年   201篇
  2005年   187篇
  2004年   137篇
  2003年   165篇
  2002年   112篇
  2001年   99篇
  2000年   92篇
  1999年   65篇
  1998年   57篇
  1997年   44篇
  1996年   47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38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51.
通过对垃圾气化后的无机底渣在制备透水砖中不同掺量和集灰比的试验研究,依据JC/T945—2005《透水砖》中的要求,对其孔隙率,保水性,透水系数和抗压强度4项指标进行测定,探索了不同底渣掺量和集灰比下透水砖性能的简单变化规律,并综合优选出最佳配合比为A-2,即水灰比为2.8,集灰比为3.0,气化底渣掺量为20%。  相似文献   
352.
在用铁盐对厌氧段富磷上清液进行化学磷沉淀以实现磷的回收和达标排放的SBR系统中,为了减少铁盐化学除磷残余物可能对生物处理系统的影响,采用Box-Benhnken中心组合试验原理和响应面分析法,选择Fe:P、混凝搅拌强度、絮凝搅拌强度、搅拌时间等为自变量,残余铁离子为响应值,研究自变量之间的交互作用,以期优化化学除磷条件.通过Design-Expert 8.0软件得到1个二次响应曲面模型.得出最佳除磷条件:Fe:P比为1.40:1,搅拌强度为275r/min,快速搅拌时间为30s,絮凝搅拌强度为60r/min,絮凝时间为18min,沉淀时间为20min.在此条件下,化学混凝后残余铁离子浓度为0.37mg/L,化学除磷率大于97.66%.  相似文献   
353.
采伐林窗对马尾松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初期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为了解人为采伐活动形成的林窗对马尾松低效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以39 a生的马尾松人工林7 种不同大小林窗(G1:100 m2、G2:225 m2、G3:400 m2、G4:625 m2、G5:900m2、G6:1 225 m2、G7:1 600 m2)以及林下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林窗中央和林窗边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微生物生物量磷(MBP)的季节变化。结果显示:①林窗大小显著影响了林窗内各位置土壤MBC和MBP,对MBN影响不显著;MBN与MBC变化趋势相同,均随林窗增大呈先升后降的单峰型变化,但MBN变化幅度较小,MBP仅在林窗中央具有单峰型变化。MBC、MBN和MBP分别在面积为400~900 m2、225~625 m2和625~900 m2的林窗较高。总体来看,中型林窗更有利于微生物生物量的增值。②季节变化对土壤MBC、MBN、MBP均有极显著影响,MBC为夏高春低,MBN夏高冬低;MBP的变化较复杂,秋季相对较高。③林窗中央与边缘间MBC、MBN、MBP差异不显著,但MBC、MBN显著高于林下。说明较之马尾松纯林,林窗内土壤微生物活性有较大提高。④土壤温度对MBC、MBN有显著影响,土壤含水量对MBN、MBP有显著影响,土壤温度和水分是林窗形成后影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重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354.
富含聚磷菌的好氧颗粒污泥的培养与特性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由阳  彭轶  袁志国  李夕耀  彭永臻 《环境科学》2008,29(8):2242-2248
以实验室SBR反应器为载体.接种普通活性污泥,探讨了富集聚磷菌和培养好氧颗粒污泥同时实现的可行性,以交替负荷的方法培养2个月后,富含聚磷菌的好氧颗粒污泥形成.颗粒形成后逐步改变碳源种类以提供选择压.淘汰系统中存在的聚糖菌.结果表明,与丙酸相比,乙酸更适合富含聚磷菌的好氧颗粒污泥的生存,以乙酸为碳源,系统吸放磷量更多.颗粒平均粒径更大(2 mm),颗粒的性能指标(沉降速度、含水率、呼吸速率、密度、完整度系数)部相对优于以丙酸为碳源时的情况.以工艺检测和分子生物学手段双重检测颗粒形成过程,发现颗粒吸放磷能力的逐渐提高伴随着聚磷菌占微生物总量的比例越来越大.富集培养结束时聚磷菌占总菌的70%左右.实验证明,富含聚磷菌的好氧颗粒污泥具有优异的污染物去除能力,其对COD去除率可达95%以上,对磷的去除可达100%.  相似文献   
355.
废水生物脱氮除磷工艺技术经济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脱氮除磷工艺的选择,应根据实际情况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对A^2/O工艺、OCO工艺、CAST工艺、UNITANK工艺及BICT工艺进行了技术经济比较分析。认为在当今污水处理要求愈加严格的情况下,应优先选用高效能、低能耗、低投资及占地少、操作管理方便的处理工艺。  相似文献   
356.
交替式活性污泥法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污水处理工艺,它在一个反应器或一组反应器中通过时间或空间的交替实现对污水的处理。从最基本的形式到后来的各种变形,交替式活性污泥法工艺在控制系统、运行模式上都发展迅速。文章首先给出了交替式活性污泥法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分别对三沟式氧化沟、UNITANK工艺、交替式内循环活性污泥工艺(AICS)和五箱一体化活性污泥工艺这几种典型的交替式活性污泥法进行了概述,最后提出了交替式活性污泥法的问题和其发展方向。交替式活性污泥法工艺是一种高效、经济、灵活的污水处理工艺,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57.
投加EM菌处理垃圾渗滤液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向污泥中投加EM菌处理高浓度垃圾渗滤液,以常规的微生物处理为对照。以COD为考察目标,探讨了在好氧条件下处理时,各种条件因素(温度、时间、pH、污泥负荷等)对处理效果的影响以及投加EM菌对处理出水COD分子量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的好氧条件下处理渗滤液时,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处理效果差异显著。试验组在最佳的好氧条件下可使COD的去除率达到72.5%,高于对照组26.3%。在好氧条件下处理渗滤液,试验组出水中小分子COD的比例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358.
随机选取天津市一、二、三星级(各5个)绿色居住建筑,从建筑设备能耗、住区绿化、水系统3个方面建立了绿色居住建筑运营阶段碳排放量化计算模型,以建筑分项能耗计算结果为基础,采用碳排放系数法,核算出不同星级绿色居住建筑运营阶段的总碳排放量和各类分项碳排放量。结果表明:一、二、三星级单位建筑面积年碳排放量均值依次为84.70,80.13,70.81 kg/(m~2·a),随着星级的增加呈现递减的趋势,与建筑设备运行能耗规律相似,而住区绿化系统和建筑水系统的碳排放量与星级分布并无关联。  相似文献   
359.
气相色谱法测定水中乙腈,丙烯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新丽 《陕西环境》1997,4(3):18-20
本文经对比实验研究,选用GDX-102色谱柱直接进水样气相色谱法测定水中乙腈、丙烯腈。方法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出峰时间短。  相似文献   
360.
化学法除磷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探讨了含磷废水在添加不同药剂、不同试验条件下的的处理效率;研究表明:石灰法除磷在〔Ca2+/TP〕(摩尔比)为2:1时,pH值控制在10.0左右,TP的去除率达到96%以上;三氯化铁除磷时控制〔Fe3+/TP〕为2:1,pH值为7.0,TP的去除率能达到96%;硫酸亚铁与活性污泥协同除磷效果优于三氯化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