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6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2篇
安全科学   155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112篇
综合类   241篇
基础理论   33篇
污染及防治   5篇
评价与监测   7篇
社会与环境   120篇
灾害及防治   7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78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471.
每两年一度在北京举行的“国际社会公共安全产品及警用博览会”(简称“国际安防展”)将于2000年11月8-11日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隆重举行。这是全国最具规模的安防展,随着近年国内商业的蓬勃发展,用户对高素质的安防产品渴求殷切。  相似文献   
472.
从中小尺度对城市滨江生态用地演变进行研究,可为制定生态用地开发与保护政策提供重要参考。基于2005、2009、2014和2018年土地利用数据,利用转移矩阵等方法分析了南京滨江1 km范围内生态用地演变特征,并从城乡用地冲突和政策有效性角度对这些变化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耕地大面积减少导致滨江地区生态用地比重下降,由2005年的71.86%下降到2018年的65.54%,但是林草地等半自然生态用地的比重略有上升;(2)林地、内陆滩涂保留率较高,耕地、园地、水域等地类变化以数量净变化为主,而林草地以空间交换变化为主;(3)生态用地流失热点区主要位于中心城区与近郊区间的城乡过渡带,并临近产业园区,建成区扩张是其主要成因;(4)政策规划对滨江生态用地演变作用明显,沿江开发政策加剧了生态用地流失程度,而生态红线等规划对某些重要生态用地保护效果显著,土地利用规划在用地管理方面效果显著,但仍存在耕地、裸地、内陆滩涂被违规侵占现象,长江防洪堤对生态用地保护作用不显著。要使生态空间得以长期存在,不仅需要明晰的政策边界,还需要加快形成公众对生态景观的整体认知和基于生态用地功能目标的保护政策。  相似文献   
473.
基于相对资源承载力的江苏省建设用地管制分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构建基于相对资源承载力的建设用地总量测度模型,测算江苏省62个县(市、区)规划目标年建设用地合理规模,据此划分建设用地管制区域,并探索区域差别化的建设用地管制思路。研究结果表明:①优化开发区单位建设用地二、三产增加值373.93万元/hm2,资源禀赋较好、经济高度发达,其所能承载的建设用地规模也较高,是江苏省建设用地规模合理扩张的优先区域;适度开发区单位建设用地二、三产增加值168.89万元/hm2,建设用地仍有一定拓展空间,可以允许其适度扩张;合理缩减区单位建设用地二、三产增加值115.20万元/hm2,建设用地规模已超出其资源承载力,满足其建设用地需求应立足存量挖潜;快速缩减区单位建设用地二、三产增加值仅为74.37万元/hm2,未来建设用地增长受到农业生产布局、生态环境保护的约束较大,集约利用水平亟待提升。②应结合区域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发展特征,制定区域差别化的建设用地管制措施。优先开发区在不突破土地开发强度约束的条件下允许其建设用地规模适度增加,同时配置较多的年度新增建设用地指标;适度开发区可适当扩大建设用地规模,适度增加其年度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并严格设定新增建设用地集约利用门槛;合理缩减区应合理控制年度新增建设用地指标,适当扩大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规模,探索建设用地减量配置方案;快速缩减区应立足存量挖潜,严格控制年度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合理测算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规模,探索建设用地减量配置方案和城乡建设用地置换指标的跨区域流转。  相似文献   
474.
山东省省级以上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内各类开发区是中国快速工业化的主要载体,但在规划建设进程中粗放用地现象严重,土地集约利用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的客观要求。本文以中国制造业大省山东省为例,以山东省内被国家相关部门依法批准的164家省级以上开发区四至范围内的2011年的实地调研数据为基础,构建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对全省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山东省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总体状况并不理想。土地利用状况较好,但是工业用地率偏低且存在较大区域差异;土地利用强度较弱,容积率、建筑密度不高;投入产出效益不理想,这也是山东省作为全国能耗第一大省,经济规模巨大但经济效益低下的重要原因。全省164家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类型可分为5类,73.2%的开发区属于中度集约和低度集约类,高度集约类的开发区仅占6.1%。这也说明山东的工业化仍然处于粗放发展阶段。通过研究开发区集约程度的地域差异发现,不同集约化水平的开发区呈现不同的空间布局特点。集约程度最高的开发区空间分布较为离散;较高水平的开发区呈现团簇状分布;而中度集约化开发区空间分布较为均衡;欠集约化开发区散点布局于山东省的周边地带。如果把地级市全部开发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比较,则烟台、滨州开发区的土地集约利用整体水平最高,菏泽和日照最低,而作为山东省中心城市的青岛和济南的开发区只处于中度集约化水平。分析可知,开发区的土地利用集约度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尽管存在一定关联,但是并不呈现显著的相关性,这也意味着国内开发区的管理有待于进一步规范。  相似文献   
475.
武汉城市群城镇用地扩展的动态模式及其驱动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遥感和GIS技术获取了武汉城市群3个阶段(1980~1990、1990~2000、2000~2010年)的城镇用地信息,采用景观扩张指数、间隙度指数和相关分形维数分析了该地区城镇用地扩展的基本模式、空间形态演化及其驱动机制。主要结论:(1)城镇用地扩展基本模式呈现差异,第一阶段以边缘式和飞地式扩展为主,第二、第三阶段以边缘式扩展为主;(2)城镇用地空间形态处于演化变动中,第一阶段城镇用地扩展遵循“小集聚、大分散”的特点,城镇用地分布呈现“均一化”,第二阶段城镇用地扩展显著趋缓,增长空间相互分离,以中心城市的孤立扩展为主,第三阶段城镇用地扩展呈现“首位式”“集中化”趋势,武汉市中心性显著增强,核心-外围差别显著,局部范围的空间融合初露端倪;(3)城镇用地扩展经历了多点“开花式”均匀扩展期、散点“离心式”缓慢扩展期和集聚“首位式”快速扩展期,这种差别化的城镇用地扩展模式与空间形态演化主要受国内外发展环境、国家发展战略、城市建设方针以及土地管理政策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476.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实施过程中涉及村庄合并,农村居民点合理布局的前提是保证村民有足够的田间作业时间,因此合理耕作半径的确定是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实施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在综合考虑影响耕作半径的自然、社会、经济及土地利用因素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因素与耕作半径之间的作用机制,确定了耕作半径的决定性因素。以沂源县鲁村镇增减挂钩项目区为研究对象,对其合理耕作半径进行测算,结果表明,该研究区合理耕作半径为3.2 km,即与建新村距离3.2 km以内耕地所涉及的村庄可以作为拆旧村庄向建新村合并。现阶段,非人力出行方式及机械化农用工具使用比重在研究区较低,提高高速度交通工具使用比例和广泛应用机械化农用工具是缓解耕作半径限制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77.
经济发展阶段和资源禀赋的区域差异,使得土地集约利用变化呈现区域特征,研究其变化规律并据此划定管制区域是制定区域差别化管控政策的基础。本文运用江苏省13个地级市1998-2008年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利用面板数据,以人均GDP表征经济发展水平,以地均固定资产投资表征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通过构建计量经济模型分析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土地利用集约度变化的规律,然后引入资源禀赋指标,与经济发展水平指标叠加划分建设用地管控区域,并制定区域差别化的集约利用管控政策。研究发现:(1)经济发展水平与土地集约度的增加量符合EKC曲线规律,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江苏省地均固定资产投资先呈加速上升的趋势,当人均GDP超过49 045元/人(1998年可比价)后,上升速度则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减缓,最终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逐渐趋于稳定。无锡市和苏州市的人均GDP已超过曲线拐点,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已进入减速上升阶段;其他地区虽处于加速上升阶段,但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距离拐点远近不同,集约利用水平提升的空间区域差异明显。(2)依据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禀赋条件,江苏省13个地级市可划分为4类建设用地管控区域:优化发展区应结合产业升级优化土地供应结构,加强建设用地立体开发;重点发展区应强化建设用地供应门槛约束,并适度增加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供给;内涵挖潜区应适度提高新增建设用地供应门槛,并适度减少年度新增建设用地供应量;适度发展区应重点提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保障作为代价性损失的城镇化、工业化快速推进的用地需求。  相似文献   
478.
集体建设用地成为城市扩张的主要"储备",在"入市"过程中,"同地同权同价"则是集体建设用地公平入市的基本准则。本文运用文献统计分析、定性分析的方法,通过对国内外关于建设用地在流转过程中土地产权及市场制度进行对比梳理,探究我国集体建设用地"同地不同权不同价"的内因,结果表明要实现我国集体建设用地公平入市,必须以科学的用途管制为基础,统一城乡建设用地市场和坚持市场机制引导等,最终实现土地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79.
安徽省城市建设用地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安徽省17个地级市的各类土地利用变化数据,采用典型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安徽省2000~2011年建设用地的数量变化、结构变化及区域差异变化,探讨城市建设用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力。研究表明:安徽省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以每年5.8%的速度不断增长;安徽省城市建设用地系统结构性增强,系统从无序向有序方向发展;从安徽省各市建设用地变化的区域特征来看,各市的建设用地相对变化率差异明显,东部、中部和南部地区变化幅度较大,西部和北部建设用地变化的幅度相对较小;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经济发展、道路设施完善是安徽省城市建设用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480.
基于资源约束理论,构建城市建设用地扩展的水资源约束模型,并测算2002-2013年期间长三角地区地级及以上城市建设用地扩展中的水资源约束强度。结果显示,研究时段内长三角地区城市建设用地扩展受到水资源的明显约束,区域建设用地扩展速度比没有水资源约束时年均下降0.35%;水资源约束强度具有空间分异规律,形成了以"苏州—杭州—宁波"、"南京—苏州"为中心地区向江苏北部和浙江南部区域逐步衰减的空间变化特征;水资源约束与城市经济总量和城市规模等级紧密相关,总体上城市经济总量大,规模等级高,建设用地扩展受水资源的约束越大。依据水资源约束强度大小将长三角地区城市归为强约束、中约束、低约束和无约束四类,发现不同类型城市在劳动力增长率、水资源供给增长率、经济产出对建设用地扩展的弹性上存在明显差异。研究还表明,即使在河网密布的长三角地区,城市用地扩展也受到水资源的约束,其他地区务必重视水资源重要性,严格遵循"以水定产、以水定城"的管理政策,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