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0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98篇
安全科学   16篇
环保管理   60篇
综合类   454篇
基础理论   50篇
污染及防治   35篇
评价与监测   48篇
社会与环境   65篇
灾害及防治   1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43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62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31.
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是环境损害修复与赔偿的重要依据。为了强力推动中国频发的水产养殖行为致使湖库环境损害事件的赔偿追究制度落地,开展相关鉴定评估方法体系研究尤为必要。该研究基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管理要求和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规范方法,提出了湖库型水产养殖污染致生态环境损害鉴定方法判定的技术体系,判定过程主要包括污染环境行为确认、环境损害事实确认、损害实物量化、恢复方案制定以及损害价值量化5个阶段,并细化判定分析要点,确定的价值量化方法主要为环境恢复成本法、理论治理成本法和虚拟治理成本法。通过应用该技术体系对2个水产养殖湖泊的生态环境损害进行全流程的判别与鉴定,取得了满意的结果,判定技术体系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232.
为探明太阳山湿地湖泊叶绿素a季节性变化情况及空间分布特征,探究营养输入总氮、总磷与叶绿素a之间的关系,作者于2019年1-12月份采集水样并检测了叶绿素a、总氮、总磷含量.采用方差分析、聚类分析研究叶绿素a浓度变化特征,通过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研究总氮、总磷与叶绿素a之间的关系.结果 表明,叶绿素a浓度在时间上有显著差异,在时间维度上可分为干季和湿季2个时期.整体上表现为干季明显小于湿季;空间分布在干季期表现为1号湖<西湖<东湖<3号湖<2号湖<小南湖,湿季期表现为1号湖<东湖<西湖<3号湖<2号湖<小南湖.1月叶绿素a与TN相关性较大,7月和10月的叶绿素a与TP相关性较大,12月叶绿素a与TP、TN均表现出一定相关性,其他月份相关性不明显.相比于总氮,叶绿素a与总磷的关系响应程度更显著,说明总磷对其浓度水平影响作用较大.  相似文献   
233.
在分析2017年3月至2018年2月汉丰湖水体氮磷营养盐质量浓度季节性变化的基础上,利用氮磷化学计量摩尔比评估水体氮磷养分限制状态.结果表明:湖体TN、DN和NO3--N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1.60、1.25和0.91 mg·L-1,三者季节变化过程相似,均呈现出冬季最高、夏季最低的特点.NO3--N对水体TN贡献较大,NH4+-N和NO2--N质量浓度维持在较低水平且变化平稳.TP、DP和PO43--P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0.13、0.09和0.06 mg·L-1,TP和DP质量浓度变化相似,呈春夏季升高,秋冬季先降低再升高的趋势,而PO43--P质量浓度则波动降低.TN/TP范围在11.07~56.02之间,均值为29.23,TN/TP呈季节性波动变化,最高值出现在冬季,最低值出现在夏季.汉丰湖水体多数时间适宜藻类生长繁殖,少数时间处于N限制状态,极少数时间处于P限制状态.降雨径流、肥料使用、污水排放和水生生物活动等因素皆会影响TN/TP的季节变化,同时根据汉丰湖水质特征提出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234.
通过建立他念他翁山流域仁措湖地区的花岗岩风化晕生长模型与侵蚀模型,并利用此模型定量了仁措湖地区花岗岩暴露年代。研究结果显示:该地区花岗岩风化晕平均生长速率为4.88 mm? (10 ka) ?1;平均侵蚀速率为2.15 mm?ka?1。通过此模型对仁措湖地区的年代进行计算,得出该地区花岗岩风化时间约为(236±88)— (19834±1560) a。结合原地生成宇宙成因核素(terrestrial in situ cosmogenic nuclide,TCN)测年原理,推算出青藏高原花岗岩冰川沉积物至少侵蚀速率分别为:青藏高原东北部为(2.61±0.05) mm?ka?1、青藏高原东南部为(3.43±0.70) mm?ka?1、青藏高原中部为(3.42±0.34) mm?ka?1、喜马拉雅中部为(3.71±0.72) mm?ka?1、高原西部为(3.14±0.52) mm?ka?1、喜马拉雅山脉西部为(3.36±0.67) mm?ka?1、帕米尔高原东部为(3.45±0.59) mm?ka?1、帕米尔高原西部为(3.11±0.41) mm?ka?1、天山为(3.63±0.53) mm?ka?1,恢复后整个青藏高原的TCN测年精度提高了10%左右。  相似文献   
235.
为探究湖泊等大型水体对内陆城市大气环境的影响,本文运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引入KRB坐标变换,建立内陆城市热岛与湖风环流的模型,对比水箱实验验证数值模型的精确性,探究不同内陆城市湖泊面积和城-湖中心距大小对城市热岛影响,模拟结果表明:湖泊面积越大,近地面城市热岛羽流的偏移量越大,而当城-湖中心距增大的时候,近地面城市热岛羽流的偏移量则减小.在湖泊靠近城市时,湖风与城市气流协同作用产生较强的环流,对城市热岛羽流产生偏转作用;在湖泊远离城市时,湖风与城市上空气流发生对抗作用,并绕过城市热岛羽流顶部,与城市上空的分散流协同,在背风面产生增益效果.  相似文献   
236.
以青格达湖为研究对象,对45个表层水样中的常规水质指标和As、Cu、Pb、Cr、Cd、Ni等6种重金属进行测定,运用冗余分析法研究重金属-水环境因子中的内在联系,利用Kriging空间插值法探究重金属的分布特征,并采用人体健康风险评价模型进行了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1)青格达湖水体中重金属的含量普遍较低,介于0.001~5.230μg/L之间,符合鱼虾养殖、农田灌溉、娱乐用水等要求。(2)Pb含量呈现由西向东逐渐递减的趋势,Cu含量呈现由北至南逐渐递增的趋势,浓度高值点主要集中在湖区西南沿岸;(3)RDA分析结果表明,电导率对重金属含量分布的影响最大,水温对重金属含量分布的影响最小,pH与Pb、Cr、Cu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性,水温、pH值、溶解氧、电导率4个水质因子可解释98.8%的重金属-水环境因子信息;(4)青格达湖水环境总体健康风险水平较低,风险大小仅为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ICRP推荐的最大可接受风险水平5.0×10-5/a的1/2,非致癌性重金属风险水平比致癌性重金属小5~6个数量级,As和Cr应视为致癌风险决策管理的重点对象。  相似文献   
237.
以云贵高原典型喀斯特湖库红枫湖取水口溶解性有机质(DOM)为研究对象,调查不同组合方式下高锰酸钾-聚合氯化铝(KMnO4-PAC)对消毒副产物的生成潜能(DBPsFP)变化和平均组成分布,并通过红外光谱(FTIR)和三维荧光光谱(3D-EEM)对部分样品进行化学表征,推断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在0.1,0.2,0.4mg/L KMnO4投加量下,DBPsFP降低17.5~73%,DOM的卤代活性化学结构和官能团部分被有效钝化;PAC的网捕和卷扫效应使DBPsFP进一步减少27.9~86.1%,组合工艺对DBPs的生成潜能影响大小为:三卤甲烷(THM4) > 卤乙酸(HAA9) > 卤乙腈(HAN4)/卤代酮(HK2)/三氯硝基甲烷(TCNM).FTIR的结果表明预氧化后3300cm-1处的透过率降低,指纹区1000~1300cm-1处的峰频提升,表明分子中的O-H、COOH和C-O官能团增加,共轭不饱和结构在KMnO4作用下部分消失.3D-EEM验证了外源有机物(腐殖酸)在DOM中占比随KMnO4浓度梯度升高而下降,同时类蛋白结构的吸收峰强度增加,说明最终DBPs贡献可能源于DOM中剩余的小分子类蛋白(氨基酸).  相似文献   
238.
为了研究沉积物中葡萄糖脱氢酶gcd基因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揭示对水体富营养化有重要影响的微生物类群,分别于2017年的春季和秋季对三岔湖沉积物及其表层上覆水采样,对沉积物基因组DNA的gcd基因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gcd基因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特征,探讨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①12个样品共得到219 778条有效序列,分属于6门、9纲、15目、29科、46属、610个OTUs,主要来源于变形菌门(25.10%~98.85%)、酸杆菌门(0~3.99%).②gcd基因序列系统发育树分为两支,四亚支,基因序列主要归属于根瘤菌目、伯克氏菌目、海洋螺菌目、假单胞菌目、酸杆菌目.③gcd基因的生物多样性大小为春季>秋季,湖中心>湖坝>湖尾;在gcd基因细菌群落组成上,季节性变化对L1、L2、L3、L5采样点影响较小,而对L4和L6采样点影响较大.④gcd基因的生物多样性与ρ(DO)、w(TP)、w(HCl-P)、ρ(DTP)显著相关,gcd基因的OTU组成和分布与ρ(DO)、ρ(DTP)显著相关.研究显示,三岔湖水体沉积物中的gcd基因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组成和分布呈现异质性,对ρ(DTP)具有重要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239.
以滇西北高原湖泊剑湖为研究区,1974—2015年间8期遥感影像为数据源,运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研究剑湖湖泊近40年间的时空演变过程,探析剑湖湖泊的入湖污染物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变化。结果表明:近40年来剑湖湖泊面积呈现先明显减少再增加后缓慢减少的变化规律,由1974年的504.47 hm~2减至2015年的451.72 hm~2;目前剑湖水体中COD含量较低,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Ⅱ类标准;TP含量满足Ⅲ类标准;TN含量仅可满足IV类标准;剑湖入湖的主要污染源是农村生活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随着时间的演变剑湖湖泊TN、TP污染物浓度呈上升趋势,剑湖湖泊生态系统受到极大干扰。  相似文献   
240.
为探究汉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点并确定水体营养化程度,于2015年对汉城湖水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主要理化因子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共检测出浮游植物7门44属,其中绿藻门19属,蓝藻门10属,硅藻门6属,金藻门3属,隐藻门、甲藻门和裸藻门各2属;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变化范围为1.42×10~4~24.18×10~4个/L,平均值为11.20×10~4个/L;浮游植物主要优势属为鞘丝藻属(Lyngbya)、锥囊藻属(Dinobryon)、隐藻属(Cryptomonas)、蓝隐藻属(Chroomonas)、平裂藻属(Merismopedia)、裸藻属(Euglene)和裸囊藻属(Trachelomonas)等;浮游植物优势种、污染指示种、多样性指数和水体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LI(∑)的综合分析显示,汉城湖水体整体处于中-富营养化状态,秋季水质最差,春季水质最好,氮、磷的含量有逐渐增加的趋势,水体从上游至下游逐渐被净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