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33篇
  免费   886篇
  国内免费   2880篇
安全科学   614篇
废物处理   156篇
环保管理   652篇
综合类   7007篇
基础理论   2663篇
污染及防治   743篇
评价与监测   658篇
社会与环境   216篇
灾害及防治   90篇
  2024年   147篇
  2023年   479篇
  2022年   461篇
  2021年   602篇
  2020年   468篇
  2019年   530篇
  2018年   307篇
  2017年   340篇
  2016年   487篇
  2015年   530篇
  2014年   862篇
  2013年   594篇
  2012年   634篇
  2011年   640篇
  2010年   534篇
  2009年   580篇
  2008年   609篇
  2007年   521篇
  2006年   415篇
  2005年   374篇
  2004年   283篇
  2003年   295篇
  2002年   269篇
  2001年   213篇
  2000年   206篇
  1999年   154篇
  1998年   158篇
  1997年   138篇
  1996年   159篇
  1995年   149篇
  1994年   126篇
  1993年   122篇
  1992年   92篇
  1991年   101篇
  1990年   106篇
  1989年   88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4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991.
底层土壤的反硝化作用是土壤排放N_2O的重要来源,同时也是影响浅层地下水硝酸盐含量的重要因素.通过一系列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一种农用土壤不同土层在碳源和NO_3含量不同情况下产生N_2O的能力。结果表明,试验用土壤的不同土层均具有进行反硝化作用产生N_2O的能力.底层土壤产生N_2O的能力大于根区土壤:单独添加葡萄糖、NO_3或同时添加葡萄糖和NO_3.对土壤N_2O和CO_2释放的影响与土壤层次和观测时间有关;向土壤添加葡萄糖和NO_3,各个土层释放N_2O的能力均显著提高;从产生N_2O和CO_2能力的角度而言,不同层次土壤的微生物区系间存在较大差异。采用短期(24h之内)饱和泥浆好气培养法,可以区分土壤微生物区系在产生N_2O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992.
人们对环境中污染物 (特别是重金属 )的“安全”水平的关注与日俱增 ,要分析的元素更多 ,浓度更低 ,从而暴露出当前所用分析技术的局限性 ,需要进一步提高分析方法的灵敏度和可分析的元素数量 .尽管GFAAS (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 )和ICP OES (感耦等离子体发射光谱 )仍是环境元素分析中最常用的技术 ,但ICP MS (等离子体质谱 )是具有更高灵敏度的分析技术 ,不久肯定会被普遍接受 .HP 4 50 0台式ICP质谱仪具有实际惯常分析应用所必需的可靠性和易于操作 ,可进行亚ng·ml- 1级 (ppb)浓度水平的多元素快速分析 .本篇…  相似文献   
993.
微生物对地下水及土壤中阿特拉津降解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吉林市农药厂采集的污泥样品中筛选出降解阿特拉津(AT)能力较高的菌-JLNY01,JLNY02,通过条件实验表明,JLNY01在pH=6左右,此菌在10℃条件下,一定时间内驯化降解率可达83.6%,30℃时,6天内可达到对AT的完全降解,证明温度越高降解效果越好,JLNY02可直接在低温条件下进行降解,其降解率可达81.8%,而在高温条件下降解率仅达31.4%,证明此菌是一种嗜冷菌。  相似文献   
994.
污水土地处理磷污染物迁移转化模拟讨论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磷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机理,进行了以土柱试验为基础的“污水土地处理条件下磷的迁移转化模拟试验”,总结了污水中的磷在土壤中迁移转化的规律,提出了定量模拟这一规律的迁移转化联合模型。联合模型为研究磷在土壤中的运动提供了定量化依据,避免了已有研究中将迁移和转化割裂研究造成的误差,丰富并完善了不同形态磷的迁移转化模型。  相似文献   
995.
土壤遥感分类识别专家系统的结构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付炜 《生态环境》2004,13(1):63-68,73
介绍了土壤遥感分类识别专家系统的设计原理与实现方法,阐述了土壤遥感分类识别专家系统的土壤分类决策判断树的构造原理,讨论了土壤遥感分类识别专家知识表示的基本原则和系统知识库中专家知识的组织方式,以及专家系统推理机的设计原理和推理规则的构建方法。系统采用压缩编码方式存储地学专题图形和遥感图像数据,具有数据与图像的存储更新、查询检索、分析处理、特征提取和信息输出等功能。该系统可以对遥感图像进行土壤类型的分类识别,并对分类精度进行监测与评价。用该系统对新疆天山北麓阜康试验区的土壤分类识别进行了试验研究,并对试验结果进行了讨论与评价。  相似文献   
996.
施肥及种植作物对汞污染土壤中微生物生态的修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梅  侯彦林  皮广洁 《生态环境》2004,13(4):560-564
以中性紫色土为材料,通过向土壤添加氯化汞的模拟培养试验、施肥试验以及作物栽培试验,研究了汞对土壤中微生物区系和重要微生物生理群繁育的毒害效应。结果表明,向土壤中添加HgCl2,总体上抑制了细菌、真菌、放线菌及氨化细菌的繁育,硝化细菌、自生固氮菌、纤维素降解菌在一定质量分数范围内被汞刺激增长,在另一定质量分数段则被汞抑制。施肥和栽种作物削弱了汞对微生物的毒害,使土壤微生物生态得到一定程度的修复,说明利用农业措施修复汞污染的土壤是可行的。栽种作物时,汞对微生物的抑制效应受到掩蔽,作物产量和植株体内汞含量是汞污染程度的良好指标。以微生物和植物对汞污染的反应,基本一致的HgCl2危害质量分数指标是5mg.kg^-1。  相似文献   
997.
肖辉林 《生态环境》2004,13(3):331-331
死亡的有机物分解成有用的含氮肥料的过程,通常被假设涉及几种不同微生物的活动。现在,对在马蹄形野豌豆和其他植物的根部发现的一种植物毒素(该毒素在根部的作用可能是防止食草动物将植物吃掉)的合成和生物降解所做的一项研究,显示了一个以前人们不知道的机制,通过该机制,氮能够在没有细菌或其他帮手干预的条件下返回土壤中。某些豆科植物在其根部积累这种毒素,其名称为3-硝基丙酸。这种毒素自然分解成氧化的无机氮,后者作为垃圾返回土壤中,从而对氮循环做出贡献。这些自己的豆科植物还能在其根瘤中的共生细菌的帮助下固定大气中的氮,从而…  相似文献   
998.
李冰  李玉瑛 《生态环境》2007,16(3):802-806
石油污染物进入土壤中后经历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其中发生的挥发过程是一种重要的迁移过程。本文以柴油为石油污染物的代表,研究了温度及土壤质地对柴油挥发行为的影响。通过在不同温度下纯柴油的挥发及柴油从四种不同土质的薄层土壤中的挥发试验,对柴油的挥发量与挥发时间的关系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在不同温度下,纯柴油及柴油在四种薄层土壤中的挥发量与挥发时间的关系均可采用二次多项式来拟合。通过对比经相近时间柴油从4种不同土壤表面的挥发后,发现柴油挥发量均大于从纯柴油时的挥发量。在有机质质量分数不同的土壤中进行了柴油挥发试验,结果表明高有机质会抑制土壤中的柴油的挥发。  相似文献   
999.
鲁春霞  于格  谢高地  肖玉 《生态环境》2007,16(4):1289-1293
青藏高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具有重要的水源涵养功能。高寒草地生态系统退化将严重地影响高原的水源涵养功能。为了定量研究人类活动对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水分保持功能的影响,采用大型风洞实验,模拟人类不同的干扰方式和干扰程度对高寒草地土壤水分保持功能的影响。实验样品采自青藏高原三个草地类型:高寒草甸、草原化草甸和高寒草原。干扰方式包括破坏草地地上部分和根系,干扰程度包括轻干扰、中度干扰、重度干扰和全部破坏。实验结果表明,地上部分破坏后,土壤含水率均有下降,降幅分别为:QZ1为6.9%~9.2%、QZ2为6.8%~10.1%、QZ3为9%~10%;当根系遭到破坏后土壤含水率的降幅则分别为:QZ1为16%~30%,QZ2为17.25~32.1%,QZ3为22%~50%,显然,根系破坏后土壤含水率降幅远大于地表植被破坏后的情形。因此,植被根系是高寒草地水分保持功能的关键。随着干扰程度的加剧,土壤含水率在迅速下降。从试验模拟结果看,三个草地类型中土壤水分保持功能分别是高寒草甸>草原化草甸>高寒草原。  相似文献   
1000.
有机氯农药六六六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超兰  汪小勇  姜文  廖荣胜  黄锋 《生态环境》2007,16(5):1436-1440
我国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大量施用的有机氯农药,由于其性质极其稳定,在土壤至今仍有残留。植物修复有机农药污染土壤并不多见,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此项研究对提高土壤环境质量、保证农产品的安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文章以多花黑麦草(Lolium multiforum Lan.)、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和籽粒苋(Amaranthus hypochondriacus L.)作为供试植物,在有机氯农药六六六(HCH)质量分数为1.09 mg.kg-1的污染土壤中种植3个月,研究了种植不同植物条件下土壤中HCH的消解情况。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种植植物大大提高了土壤中微生物数量和酶的活性,并且微生物的数量和酶的活性与土壤中HCH的消解密切相关。试验结束后,不同处理中HCH及其4种异构体的总含量降低幅度为43.87%~65.79%,其中种植紫花苜蓿和多花黑麦草的处理中HCH消解较快,对HCH污染土壤修复的效果较好。可见,植物修复技术是一种可行的环境友好的修复六六六污染土壤的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