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51篇
  免费   977篇
  国内免费   3566篇
安全科学   938篇
废物处理   182篇
环保管理   953篇
综合类   9086篇
基础理论   2913篇
污染及防治   1042篇
评价与监测   845篇
社会与环境   276篇
灾害及防治   159篇
  2024年   220篇
  2023年   613篇
  2022年   737篇
  2021年   903篇
  2020年   652篇
  2019年   656篇
  2018年   408篇
  2017年   480篇
  2016年   669篇
  2015年   681篇
  2014年   1051篇
  2013年   766篇
  2012年   725篇
  2011年   752篇
  2010年   637篇
  2009年   692篇
  2008年   744篇
  2007年   689篇
  2006年   546篇
  2005年   470篇
  2004年   393篇
  2003年   355篇
  2002年   370篇
  2001年   250篇
  2000年   242篇
  1999年   179篇
  1998年   215篇
  1997年   165篇
  1996年   176篇
  1995年   186篇
  1994年   147篇
  1993年   137篇
  1992年   109篇
  1991年   119篇
  1990年   111篇
  1989年   112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8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为了厘清改革开放以来忻州市各类生态系统及生态系统格局的时空特征,使用忻州全市1980、2000、2018年的土地利用和覆盖(LULC)二级分类数据,经过土地转移矩阵和景观格局指数计算,探讨分析了忻州市改革开放以来近40年的LULC及格局的长时间序列时空变化特征,以揭示忻州市的生态环境变化态势。研究区近40年来以城镇用地和其他建设用地增加为主,其他各类减少,城镇化和人口增长带来的土地和生态压力主要集中在草地、耕地以及湿地上;其中2000—2018年的变化更剧烈,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干扰加剧,但同时在这一阶段已经开始了森林、湿地的保护,开展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同步建设。  相似文献   
82.
通过研究露天煤矿排土场植被恢复初期土壤碳的变化规律及相关的影响因素,可为矿区排土场生态恢复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为此,以内蒙古通辽高寒露天煤矿排土场土壤为研究对象,分别在2018、2019和2020年植物复垦土壤以及2021年未复垦土壤进行调查取样,探究了恢复初期土壤全碳、有机质、颗粒有机碳(POC)、矿物结合态有机物 (MAOC)和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植被复垦后土壤碳组分显著高于对照土壤,并随着排土场植被恢复时间的增加,土壤活性有机质中的POC、MAOC组分以及MBC的含量显著增加,但土壤全碳含量的差异不显著。土壤pH显著影响土壤全碳和MAOC含量,而土壤铵态氮与土壤碳累积呈负相关。随着植被恢复时间的增加,土壤pH降低,并与土壤全碳和MAOC的含量显著增加显著相关。因此,植被恢复对于排土场土壤碳累积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在排土场生态恢复的过程中应重视土壤盐碱化治理。  相似文献   
83.
化学氧化修复技术具有污染物去除效率高、修复周期短和成本低等优势,在污染场地修复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通过文献计量可视化软件VOSviewer和CiteSpace,分析了1990—2022年场地污染土壤和地下水化学氧化修复领域的研究热点及趋势。结果表明,1990—2022年年度发文量呈增长趋势,中国和美国是发文量排名前二的国家,2010年后中国年发文量快速增加并位居第一,中国科学院在发文量及被引频次方面均高居榜首。基于关键词分析,总结归纳了化学氧化修复技术适用污染物类型、氧化剂种类和催化/活化方法以及化学氧化联合修复技术。当前研究热点集中在催化/活化方法研发、污染物降解机理探究以及在土壤和地下水中修复应用等方面;未来研究重点将聚焦于研发新型氧化剂和靶向催化/活化材料,探究材料迁移扩散机制和活性氧化物质产生机理,发展协同化学氧化修复技术体系并推进工程化应用,以及建立化学氧化修复全过程风险监测和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84.
使用镁盐改性硅藻土回收沼液中氮磷制得鸟粪石负载硅藻土 (Struvite-loaded diatomite,SD) ,将其用于土壤中铅 (Pb) 和金霉素 (CTC) 复合污染的原位修复。采用吸附-解吸实验评估SD对Pb和CTC迁移特性的影响,同时,通过测定土壤pH和酸缓冲能力、土壤Pb和CTC的有效态和形态、土壤速效磷和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等考察SD对土壤Pb和CTC的钝化能力,借助SEM、XRD、FT-IR等表征手段揭示其修复机理。结果表明,SD能有效降低Pb和CTC在土壤中的迁移特性;SD投加质量分数为3%,稳定49 d后,土壤酸中和能力提升1倍以上,土壤有效态Pb和CTC含量分别降低26%和56%,酸溶态Pb占比降低10%,残渣态Pb占比升高18%, CTC的水溶态和松散结合态占比分别降低5%和13%,紧密结合态CTC升高11%,一定程度上降低了Pb和CTC在土壤中的生物有效性;SD的投加可提升土壤速效磷含量,提高土壤微生物的相对丰度和多样性,尤其增加酸杆菌门 (Acidobacteria) 、绿弯菌门 (Chloroflexi) 和芽单胞菌门 (Gemmatimonadetes) 的相对丰度,降低放线菌门 (Actinobacteria) 和厚壁菌门 (Firmicutes) 的相对丰度;SD对土壤Pb和CTC的钝化机制主要为吸附和沉淀的协同作用。该研究可为污水氮磷资源化利用和重金属抗生素复合污染土壤原位修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5.
86.
87.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中的弃土管理和处置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城市地下空间的大规模开发利用将产生大量弃土。简要分析了弃土对环境的影响,介绍了弃土管理和处置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立法和管理、优化施工方法和技术、对弃土进行资源化利用、妥善处置已污染的弃土等对策。  相似文献   
88.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载体,一旦出现土壤污染问题,将严重威胁人类生存与发展。我国现阶段土壤污染形势较为严峻,人们也积极探讨土壤污染防治的有效举措,并不断推出新的土壤污染修复技术,以真正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基于国家对土壤污染防治问题的高度关注,在土壤污染防治应对中应自觉基于生态保护视域进行土壤污染情况的监测,及时探明土壤污染问题,并提出有效的修复举措。在日常中,应加大对土壤污染防治巡检力度,减少土壤污染风险,真正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文章主要就生态保护视域下土壤污染与土壤修复问题进行探讨,明确土壤污染现状,污染危害的基础上,探明土壤污染修复的有效举措,并思考土壤污染防治与修复的正确路径,从而加强土壤资源保护与污染防治保障。  相似文献   
89.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地膜残留污染问题严重,已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残留地膜被逐渐分解成微小的塑料,不仅会对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功能及生物多样性产生影响,甚至还会进入人类的食物链,危害人类健康。虽然土壤中的微塑料污染问题严重,但现阶段对土壤中微小塑料数量的监测基本上属于空白。研究建立了一种农田中地膜微塑料含量的测定方法,旨在为农田土壤中地膜微塑料残留量的监测提供一种稳定、准确的定量分析方法,为地膜微塑料污染评估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0.
电子废弃物中含有诸多具有回收再利用价值的资源,但在粗放的拆解回收过程中,其中的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等有毒有害物质向环境介质中释放,使拆解场地周边土壤受到严重的复合污染,给当地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带来潜在风险。本文系统分析了电子废弃物拆解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行为特征和风险;归纳了用于研究土壤污染生态风险的指数法、模型法、外推法和生态毒理法和用于研究土壤污染健康风险的人体外部量化评估和人体内暴露评估等评估方法;同时探讨了这些评估方法在电子废弃物拆解区土壤污染生态健康风险研究的前沿进展。最后本文还指出了目前电子废弃物拆解区土壤污染风险评价需要改进之处,如评价方法应考虑到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生态风险评价模型需将污染物对生态系统基本构成单元的影响纳入进去、健康风险量化评估基础数据和内暴露评估生物标志物法都需开展精细化的研究,提出了应对电子废弃物拆解引发的生态健康风险的措施,以期引起关于电子废弃物拆解场地土壤生态健康风险的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