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846篇 |
免费 | 982篇 |
国内免费 | 3560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749篇 |
废物处理 | 252篇 |
环保管理 | 1013篇 |
综合类 | 8879篇 |
基础理论 | 2927篇 |
污染及防治 | 1334篇 |
评价与监测 | 700篇 |
社会与环境 | 257篇 |
灾害及防治 | 27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90篇 |
2023年 | 559篇 |
2022年 | 618篇 |
2021年 | 764篇 |
2020年 | 530篇 |
2019年 | 582篇 |
2018年 | 397篇 |
2017年 | 452篇 |
2016年 | 614篇 |
2015年 | 645篇 |
2014年 | 999篇 |
2013年 | 673篇 |
2012年 | 774篇 |
2011年 | 768篇 |
2010年 | 661篇 |
2009年 | 700篇 |
2008年 | 749篇 |
2007年 | 625篇 |
2006年 | 556篇 |
2005年 | 477篇 |
2004年 | 431篇 |
2003年 | 445篇 |
2002年 | 447篇 |
2001年 | 316篇 |
2000年 | 310篇 |
1999年 | 222篇 |
1998年 | 221篇 |
1997年 | 220篇 |
1996年 | 247篇 |
1995年 | 215篇 |
1994年 | 190篇 |
1993年 | 186篇 |
1992年 | 144篇 |
1991年 | 141篇 |
1990年 | 155篇 |
1989年 | 137篇 |
1988年 | 8篇 |
1987年 | 13篇 |
1986年 | 6篇 |
197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 毫秒
941.
入田泥沙对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以小开河引黄灌区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人田泥沙对小开河灌区自然土壤的影响,用分析化验和工程测试等方法,分析了引黄泥沙和输沙人田后土壤颗粒组成、容重、孔隙状况等物理性状。结果表明:引黄泥沙中0.02~0.002mm的细粉粒比例最高,平均39-31%。小开河自然土壤中0.05-0.02mm的粗粉粒比例最高,为53.41%,泥沙中细粉粒和粘粒含量明显高于当地土壤。输沙人田使灌区土壤中0.02—0.002mm的细粉粒和〈0.002mm的粘粒比例明显增加,〉0.02mm的颗粒比例下降,虽有效避免了因渠首集中沉沙造成的土壤沙化和生态环境恶化,但增加了土壤的粘重程度。农田耕作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土壤通气孔隙比例、降低土壤容重,但土壤毛管孔隙度依旧稳定在40%左右,毛管作用旺盛,使土壤通气状况不能满足作物需求。在黄河三角洲地区输沙入田的泥沙处理,应结合当地土壤的基本性质和水盐运动规律配置泥沙,以免增强当地土壤紧实、通透性差的性状。 相似文献
942.
为了评价恩诺沙星(Enrofloxacin)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借助BIOLOG检测法比较了不同浓度恩诺沙星影响下的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特征.结果表明,加药组土壤微生物的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且药物浓度越高丰富度和多样性越小.用药后第3d、14d,恩诺沙星含量0.1~100μg·g-1使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多样性显著降低(p<0.05);第35d,恩诺沙星含量10~100μg·g-1使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多样性显著降低,随着药物作用的时间延长,药物含量0.01~1μg·g-1组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多样性与空白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变小. 相似文献
943.
长期棉花连作对北疆棉区土壤生物活性与酶学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长期连作棉田为研究对象,通过对5-15年连作棉田土壤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性状的测定,揭示北疆长期连作对土壤主要肥力性质、土壤酶活性、微生物量碳氮以及土壤呼吸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棉花(Gossypium spp)连作对土壤肥力性状影响显著,表层土壤(0-20cm)肥力明显高于亚表层(20-40cm)。长期棉花连作对土壤酶活性、微生物量碳氮、土壤呼吸等生物活性有显著影响,脲酶、碱性磷酸酶、β-葡萄糖苷酶、纤维素酶和多酚氧化酶均随棉花连作年限增加而下降,棉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inn)轮作(CtR-AR)处理各酶酶活性均高于棉花连作处理。微生物量碳(MBC)随棉花连作年限逐渐下降,而微生物量氮(MBN)随不同棉花连作年限并无一致性变化。不同棉花连作年限处理之间的呼吸商(q(CO2))有很大的差异,15年棉花连作非病区(CtN15)土壤呼吸商最高为19.00g?mg-1?h-1,CtR-AR处理的呼吸商最低为13.64g?mg-1?h-1。土壤微生物商随棉花连作年限延长呈现下降趋势,CtN15处理出现最低值,为0.81%。随棉花连作年限增加,土壤微生物活性降低,不利于土壤健康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944.
干旱区绿洲土壤中重金属的形态分布及生物有效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测定了Cd、Pb、Zn和Ni等重金属在不同处理土壤中的全量和各赋存形态,以及它们在盆栽试验油菜(Brassica cole)中的质量分数,并利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了该区土壤-油菜体系的生物有效性。结果表明,供试绿洲土壤原状土中,Cd、Pb、Zn和Ni均以稳定的残渣态形式存在;而在处理土壤中,重金属被钝化的量有限,Cd的存在形式主要以碳酸盐态为主,Pb、Zn和Ni则主要以铁锰氧化态为主。根据相关性分析,油菜根部和叶部的Ni质量分数均与土壤中Ni的各非残渣态分布系数有相关性,表明当土壤中Ni以非残渣态存在时,活动性Ni的质量分数较高,其被生物吸收利用的可能性也较大;油菜根部的Zn质量分数与土壤中Zn的碳酸盐结合态分布系数显著的正相关性;油菜各部位Cd和Pb的质量分数与土壤中Cd和Pb的各形态分布系数之间无显著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45.
不同空间配置的湿地植物群落对生活污水的净化作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植物是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分,湿地湖滨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和空间格局对湿地水体净化功能具有重要作用。选择茭草(Zizania caduciflora)、野菱(Trapa incisa)、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和蓖齿眼子菜(Potamogeton pectinatus)等4种云南高原湿地常见湖滨带植物物种,以不同配置方式分别构建4种不同植物群落:茭草-金鱼藻-金鱼藻(Z-C-C)、茭草-野菱-金鱼藻(Z-T-C)、茭草-蓖齿眼子菜-蓖齿眼子菜(Z-P-P)、和茭草-蓖齿眼子菜-金鱼藻(Z-P-C),对不同植物群落净化污水的效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4种不同植物群落人工湿地对生活污水净化效果不同,经过Z-C-C群落处理后水体的COD降低率为(50.56±1.98)%,显著低于Z-T-C群落(69.66±4.15)%、Z-P-P群落(64.29±1.05)%,Z-P-C群落(66.67±1.13)%,(P〈0.05);经过Z-T-C群落处理后水体TN降低率为(24.69±4.64)%,显著低于Z-C-C群落(53.29±0.71)%、Z-P-P群落(53.36±2.04)%、Z-P-C群落(54.44±0.29)%,(P〈0.05);各群落对NH4+-N去除率有显著差异(P〈0.05),分别为(71.77±0.37)%,(67.22±0.53)%,(69.22±0.13)%,(80.85±0.31)%。研究表明:3种植物配置模式对生活污水的净化效果比2种植物配置模式的好;适当增加沉水植物的配置比例,可提高人工湿地对氮的去除效果;根系发达的植物具有更强的净化效果。 相似文献
946.
典型灌区稻田多氯联苯残留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南方典型小灌区的两块稻田为试验小区,采用GC-ECD对其田间水体和土壤中EPA优控14种多氯联苯(PCBs)进行了检测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4种PCBs同系物有不同程度检出,优势残留物主要以3氯和5氯取代PCBs为主,水和土壤占PCBs总量的88.24%、90.13%。水中∑PCBs质量浓度为24.09~310.34ng·L^-1,其中地表水均值为245.84ng·L^-1,地下水均值为96.46ng·L^-1;土壤中∑PCBs质量分数为10.01~54.63ng·g^-1,均值为33.92ng·g^-1。稻田地表水中的PCBs质量浓度远高于地下水,垂向迁移明显但速度较慢;稻田地表及地下水中PCBs质量浓度有随时间衰减的趋势,可能与水稻的生育周期有关;淹灌处理稻田PCBs质量分数高于节水灌溉。研究区毒性当量TEQ在2.65×10^-2~7.54×10^-2pg·g^-1之间,生态风险处于中等水平。地表及地下水均遭到污染,再加上PCBs具有生态累积效应,危害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947.
科尔沁沙地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中国科学院奈曼沙漠化研究站放牧试验场周围,选取了不同利用方式和类型的草地(封育和放牧)、林地(乔木和灌木)和农田(灌溉和非灌溉)为研究样地,调查了0~30cm土层每隔10cm的土壤水分质量分数和有机养分(有机碳和全氮),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水分质量分数和有机养分的影响。结果发现,垂直空间分布上,无论哪种土地类型样地,土壤水分质量分数和有机养分各土层间均无显著差异性(P〉0.05),土层垂直变化对土壤特性影响均较小。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水平空间分布上,土壤水分质量分数和有机养分(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灌木林地均显著高于乔木林地(P〈0.05),而封育草地和放牧草地间以及灌溉农田与非灌溉农田间土壤水分质量分数和有机养分均无显著差异性(P〉0.05)。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水平分布上,草地土壤水分质量分数显著低于林地和农田(P〈0.05),而土壤养分质量分数草地显著高于林地和农田(P〈0.05)。分析表明,对沙质草地进行围栏封育和旱作农田退耕还林还草的同时,对水浇农田实行保护性耕作和精细管理,有利于沙地土壤环境改善与生态系统恢复。 相似文献
948.
土壤、底泥和活性污泥中全氟化合物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方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建立了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串联质谱分析土壤、底泥和活性污泥中全氟化合物的分析方法.研究采用100%甲醇超声提取的方法对样品进行前处理,样品经提取后再进一步用固相萃取柱净化.结合内标法定量,可以实现对土壤、底泥和活性污泥样品中的12种常见全氟化合物的准确定量分析,且操作简单,对样品检出限可达0.01ng·g-1--0.1ng ·g-1(土壤和底泥,干重,S/N=3).方法对实际样品中全氟己烷磺酸(PFHxS)、全氟辛烷磺酸(PFOS)、全氟辛烷磺酞胺(FOSA),7种全氟羧酸(C7-C12,C14)和两种调聚酸(8:2饱和与不饱和调聚酸)都有较好的回收结果,大部分待测物的回收率在75%-127%之间,分析结果表明三类样品中均能检测出一定量的全氟化合物. 相似文献
949.
60%唑醚·代森联水分散粒剂中吡唑醚菌酯在葡萄和土壤中的残留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建立了一种固相萃取-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检测60%唑醚·代森联水分散粒剂中吡唑醚菌酯在葡萄和土壤中的残留方法.方法的回收率为80.4%-98.4%,变异系数为1.8%-3.8%.最小检出量为2×10-10g,最低检测浓度为0.01 mg·kg-1.消解动态研究表明,吡唑醚菌酯在葡萄和土壤中消解较快,其半衰期分别为3.7-3.8d和8.7-10.2d.最终残留试验表明,60%唑醚·代森联水分散粒剂900mg(a.i.)·kg-1喷雾,4次药后7d,吡唑醚菌酯在葡萄和土壤中的最终残留量分别为0.1585-0.1886mg·kg-1和0.6935-0.7245 mg·kg-1,低于CAC规定吡唑醚菌酯在葡萄中的最高允许残留量(MRL值)2.0 mg·k-1. 相似文献
950.
嘉陵江入江河段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状况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三峡水库175 m蓄水前典型支流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程度及其对水生生物的风险状况,在对嘉陵江入江断面10余年连续监测的基础上,利用地积累指数法对金属污染程度进行了评价,采用对数衰减模型对金属污染产生水生生物毒害的风险进行了评估,使用对数衰减模型进行毒性评估在国内尚属首次.评价结果表明,嘉陵江入江断面沉积物污染程度较轻,对水生生物风险较小,各污染物的污染程度大小排列次序为:Hg>Zn>Pb>Cd>As>Cu;各污染物对嘉陵江水生生物构成风险的排列次序为:Hg>Zn>Pb>As>Cd>Cu.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