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41篇
  免费   1154篇
  国内免费   4503篇
安全科学   516篇
废物处理   227篇
环保管理   768篇
综合类   9794篇
基础理论   3278篇
污染及防治   1353篇
评价与监测   738篇
社会与环境   260篇
灾害及防治   64篇
  2024年   181篇
  2023年   561篇
  2022年   699篇
  2021年   831篇
  2020年   607篇
  2019年   700篇
  2018年   406篇
  2017年   427篇
  2016年   659篇
  2015年   716篇
  2014年   1095篇
  2013年   771篇
  2012年   853篇
  2011年   897篇
  2010年   754篇
  2009年   802篇
  2008年   858篇
  2007年   686篇
  2006年   571篇
  2005年   498篇
  2004年   405篇
  2003年   431篇
  2002年   359篇
  2001年   280篇
  2000年   267篇
  1999年   196篇
  1998年   198篇
  1997年   169篇
  1996年   187篇
  1995年   170篇
  1994年   148篇
  1993年   131篇
  1992年   117篇
  1991年   118篇
  1990年   119篇
  1989年   101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5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
江元汝  黄琼玉 《环境化学》1996,15(2):118-126
本文对用硫化亚铁处理含砷废水时,在气相、液相和固相中砷的形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气相中无AaH3,但在As(V)废水的液相中有As(V)和As(Ⅲ)共同存在,在固相中有As(0),FeAsO4(FeAsO3),As2S3(As2S5)和吸附砷,砷的形态变化表明,硫化亚铁处理含砷废水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是沉淀、沉淀转化、氧化还原、吸附共沉淀和中和五种反应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土地整治对重金属污染环境下土壤理化性质及其中微生物的影响,本文基于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比分析了工业区周边土地整治区内外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结果表明:①从土壤性质来看,土地整治区重金属污染状况和土壤质量均优于非整治区.②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来看,水田土壤微生物群落主要的菌门为变形菌门、绿弯菌门、酸杆菌门,而土地整治可能降低了变形菌门相对丰度,提高了绿弯菌门和酸杆菌门的相对丰度,同时在属水平上也提高了鞘脂单胞菌属、地杆菌属的相对丰度.③从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来看,土地整治区中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功能性明显得到改善,但随着重金属污染程度的升高,改善效果逐渐减弱.④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表明,Cd、Hg、Pb、pH、AP是影响微生物群落的主要环境因子,而硫杆菌属、芽孢杆菌属、鞘脂单胞菌属与多种重金属元素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本研究证实了土地整治有助于改善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功能性,并提升土壤质量.  相似文献   
13.
铝系混凝剂优势形态分析及其混凝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聚合氯化铝(PACl)是常用的水处理混凝剂,在应用过程中通常表现出比传统铝盐更为优异的效果.研究表明,这种优异性能主要得益于其特殊的组成,特别是高分子聚合物Al13和Al30独特的物化特性.Al13和Al30是铝离子水解过程中的中间产物,在地球科学和环境化学等领域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于水处理而言,二者的结构和分子特性是研究者关注的重点,大量研究基于此展开,很多重要的发现为实际应用奠定了基础.基于对PACl及其组成性质的研究,本文对PACl的混凝特性及其优势形态分子的分析进行了综合阐述.  相似文献   
14.
双酚S在两种典型地带性土壤中的吸附/解吸行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批平衡实验方法研究了双酚S(BPS)在两种典型地带性土壤中的吸附/解吸行为.结果表明,吸附动力学曲线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方程.吸附等温线呈非线性,且同时符合Freundlich和Langmuir方程.相比而言,BPS更易吸附在高有机质含量的黑土中,298 K反应温度下BPS在黑土和红壤上的最大吸附容量分别为497.8和156.6 mg·kg-1.吸附到两种土壤中的BPS存在解吸滞后现象,这可能是由于BPS以化学吸附和微孔扩散的形式存在于土壤中的缘故.溶液pH与BPS在土壤中的吸附容量呈负相关关系,即中性形态的BPS比阴离子形态的BPS具有更高的吸附容量.与结构类似物双酚A(BPA)的吸附相比,BPS在土壤中的吸附量更低,因此具有更高的迁移能力,可能会引起更高的环境健康风险.本研究结果为了解BPS在土壤中的迁移规律提供了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5.
通过现场采样和室内培养实验分析了藻类植物的生长状况和细胞结合态磷对磷酸盐浓度的响应.现场调查结果发现,在水华区域藻类植物的细胞磷库分布特点与非水华区域明显不同.室内培养结果发现,中肋骨条藻和东海原甲藻的最大磷酸盐吸收速率为7.71,2.39μmol/(L·d),最大比生长率分别为0.517,0.262d-1,磷酸盐吸收同化率为5.9×10-8,4.7×10-7μmol/cell,前者具有更快的磷酸盐吸收能力,更高的比生长率和较低的磷酸盐吸收同化率.2种藻细胞内结合态磷通常占细胞总磷库的50%以上,是细胞磷库主要存在形式.中肋骨条藻种群可以通过藻细胞数量增长来吸收环境中的磷源,而东海原甲藻则会优先满足细胞自身的磷储存后进行细胞增殖.在高浓度磷环境中,东海原甲藻种群的细胞不同结合态磷的质量浓度会达到饱和.磷匮乏时,中肋骨条藻和东海原甲藻的细胞内结合态磷的质量浓度与零时刻相比分别降低了45%和66%,前者明显低于后者.培养过程中,中肋骨条藻单个细胞的细胞表面吸附态磷库(95%)比细胞内磷库(50%)的降低幅度更大,东海原甲藻则与之相反.  相似文献   
16.
红树林土壤解磷菌的分离鉴定及解磷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罗源湾红树林根际土壤中分离解磷菌,筛选出洋葱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 cepacia, NR 113645.1)和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 NR 043242.1),研究它们的解磷特性和动态解磷过程. HPLC结果表明, B. cepacia菌液上清中含葡萄糖酸、丙酮酸、乳酸、乙酸、丁二酸, 这些有机酸的产生导致磷酸盐溶解. B.pumilus菌液上清中仅检测到少量的葡萄糖酸, 因此该菌溶磷效果不佳. 在细菌动态溶磷过程中发现, 经B. cepacia菌处理的磷酸钙, 其X射线衍射(XRD)特征峰强度随时间的增长降低, 显微镜图像显示磷酸钙颗粒随时间增长变小, 甚至消失. 而经B.pumilus菌处理的结果表明, 在试验期间内磷酸钙峰强度和颗粒大小没有明显变化. 细菌产生有机酸是溶解磷酸盐的重要前提, 这是解决板结土壤中难溶性磷源转化为生物可利用磷源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以华南稻田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微宇宙体系,研究了淹水稻田自养硝酸盐还原耦合As(III)氧化过程及其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结果表明,NO3-的添加促进了稻田土壤中As(III)的氧化,在未添加NO3-的处理(Soil+As(III))以及灭菌处理(Sterilized soil+As(III)+NO3-)中As(III)未发生明显的氧化;在Soil+As(III)+NO3-处理中,NO3-有少量被还原,而在Soil+NO3-处理中,NO3-没有被还原.通过16S rRNA高通量分析在NO3-还原耦合As(III)氧化体系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在Soil+As(III)+NO3-处理中shannon指数相对较低为8.19,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降低,其中在门水平上主要优势菌群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33%)、绿弯菌门Chloroflexi(11%)、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12%);在属水平上主要的优势菌属为Gemmatimonas(7.4%)以及少量的Singulisphaera、Thermomonas、Bacillus.NO3-的添加能够促进稻田土壤中自养As(III)氧化,并且影响着稻田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组成.  相似文献   
18.
为减少磷尾矿堆积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实现磷尾矿的钙、镁、磷元素的分离,以高镁磷尾矿为原料,采用二乙烯三胺五甲叉膦酸(DTPMP)进行酸解,探究磷尾矿中主要物相在DTPMP中的分解机制,并通过单因素实验探究pH、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及投料比对磷尾矿中MgO、CaO和P_2O_5分解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pH对P_2O_5的分解率影响较大,高温更有利于尾矿中镁的溶出,在pH为2. 5,反应时间为60 min,反应温度为80℃,投料比为1. 56时,MgO、CaO和P_2O_5的分解率分别达到61. 05%、38. 23%和9. 67%。  相似文献   
19.
微塑料作为一种持久性污染物,对土壤生态系统具有严重影响,土壤中微塑料的污染已愈加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当前关于土壤环境中微塑料的研究较少,针对当前土壤中微塑料的来源、分布、降解迁移、生态效应及污染防治等方面进行综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概括土壤生态系统中微塑料的来源、分布特点和迁移降解规律,确定了土壤环境中微塑料的赋存状态;2)总结土壤生态系统中微塑料与其他污染物的复合效应;3)分析了微塑料对土壤理化性质、动物、植物、微生物的影响,并揭示了微塑料对于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4)根据土壤微塑料的分布特点、降解迁移及生态效应提出污染防治措施。最后,对今后土壤微塑料的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核桃壳生物炭对土壤中镉的钝化修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鲁秀国  武今巾  郑宇佳 《环境工程》2020,38(11):196-202
通过室内模拟试验,研究了核桃壳生物炭(BC400、BC500、BC600)对人工Cd污染土壤(20 mg/kg)pH、Cd赋存形态分布的影响,并探究可能的修复机理。结果显示:经56 d修复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10%添加量的核桃壳生物炭BC400、BC500、BC600分别使土壤pH升高了1.07、1.31、1.38,弱酸可提取态Cd含量减少了17.02%、20.20%、24.53%,可还原态Cd含量减少了8.9%、19.1%、38.2%,可氧化态Cd含量增加了44.83%、78.45%、100%,残渣态Cd含量增加了66.03%、71.43%、89.21%。同时,土壤pH与土壤中弱酸可提取态Cd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1)。综上,核桃壳生物炭能够对Cd污染土壤起到钝化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