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0篇
  免费   145篇
  国内免费   250篇
安全科学   82篇
废物处理   14篇
环保管理   49篇
综合类   572篇
基础理论   179篇
污染及防治   74篇
评价与监测   22篇
社会与环境   21篇
灾害及防治   222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48篇
  2021年   63篇
  2020年   48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54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49篇
  2015年   53篇
  2014年   76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63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56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63篇
  2007年   54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71.
长期秸秆还田对水稻根系碳矿化与激发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长期秸秆还田改变水稻土环境条件,从而会影响水稻残留根系碳在土壤中的矿化和激发效应,其影响的方向和强度尚不明确.因此,基于长期定位施肥试验,采用13C-CO2同位素标记技术,结合室内模拟培养试验,研究不施肥(CK)、单施化肥(CF)和秸秆还田配施化肥(CFS)这3种长期处理下,水稻根系和土壤本身有机碳的矿化特征,分析根系的激发效应的强度与方向,以及各处理CO2释放量的来源组成.结果表明,经过120 d的室内淹水培养,根系残留(R)将CO2累积释放量增加了617.41~726.27 mg·kg-1.CFS+R和CF+R处理根系来源CO2累积释放量分别为470.82mg·kg-1和444.04 mg·kg-1,根系的矿化率分别为18.8%和17.8%,均显著高于CK+R处理(384.19 mg·kg-1,15.4%).3个处理的土壤本身有机碳产生的CO2累积排放量无显著差异,但CFS+R处理的土壤本身有机碳矿化率(4.2%)显著低于CF+R和CK+R处理(5.4%和5.8%).CFS+R处理中根系的CO2累积激发效应为29.6%,显著低于CK+R处理的42.5%,高于CF+R处理的14.4%.淹水水稻土CO2累积释放量中23.47%~27.59%来源于根系,其余来源于土壤,其中,激发效应引起的CO2释放量占比在CFS+R处理中比CK+R处理小,比CF+R处理大.综上,淹水水稻土长期秸秆还田会提高根系碳的矿化潜力,但是更有利于土壤本身有机碳的稳定.  相似文献   
872.
《资源调查与环境》2016,(3):207-213
文章论述广东省五华县中洞萤石矿床的成矿地质背景、矿区地质特征、围岩蚀变、矿石类型、矿化垂直分带和有用组分的空间分布规律以及矿床成因和控矿因素等。通过综合分析各类探矿工程及资料,认为该矿床矿化具有多阶段性和垂直分带性,有用组分(CaF2)沿水平及垂直方向变化,矿床为高温热液萤石—石英型矿床;地层岩性、构造、岩浆岩是该萤石矿床的主要控矿因素。这对同类型矿床的地质勘查和研究有一定的指导和参考。  相似文献   
873.
针对某化工厂原址的有机污染场地,我公司采用新型的燃气热脱附技术对有机污染土壤进行修复。中试结果表明:系统运行1个月后,主要污染物的去除率达到99%。该中试的实施证明了燃气热脱附技术是一项效果较好的修复技术,为今后类似有机污染场地的修复提供了工程和技术经验。  相似文献   
874.
孙昕  孙杰  李鹏飞  汤加刚  杨晴  唐晓 《环境科学》2019,40(4):1811-1818
为有效解决饮用水嗅味污染问题,选取水中典型致嗅物质二甲基异莰醇(2-MIB)和土臭素(GSM)作为目标污染物,系统研究了超声(US)活化过硫酸盐(PS)高级氧化技术对两种致嗅物质的降解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15 min内超声/过硫酸盐联用工艺能有效去除水中典型嗅味,与单独超声处理相比,2-MIB和GSM的去除率分别可提高57.0%和63.6%;2-MIB与GSM浓度在100~800 ng·L-1范围内US/PS联用工艺均有较高的去除率,且在100 ng·L-1时降解效果最佳,去除率分别可达88.7%和93.3%;典型致嗅物质的降解速率随PS浓度(0.25~2mmol·L-1)和US声强(0.33~0.53 W·cm-2)的增加而加快;水体中腐殖酸存在会竞争消耗自由基使嗅味降解受到抑制但影响效果不显著;在反应体系中分别加入甲醇与叔丁醇(自由基清除剂)后,2-MIB与GSM去除率明显下降,且甲醇对嗅味降解抑制程度强于叔丁醇,表明US/PS高级氧化技术对嗅味快速的降解主要是硫酸根自由基与羟基自由基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875.
黄浦江原水中土臭素冬季超标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黄浦江原水中土臭素浓度出现的季节性超标现象,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比分析了夏、冬季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发现夏、冬季水样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显著.土臭素浓度较低的夏季水样中相对丰度较高的微生物为Microcystis、Synechococcus等蓝藻类微生物,其与嗅味物质的合成相关且易于汇集到沉积物内,导致夏季水样与冬季沉积物微生物种群相关;冬季水样中丰度较高的微生物主要为Flavobacterium、Candidatus Pelagibacter、Limnohabitans等水华蓝藻分解微生物,由此推测夏季增殖并汇集于沉积物的水华蓝藻分解是导致原水冬季土臭素超标的主要原因.本研究基于微生物种群结构分析提出了冬季原水中嗅味物质超标的可能机制,为饮用水原水嗅味污染控制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76.
低有机碳含量表层土中Fe2O3γ-666光解的催化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考察5种低有机碳含量天然土中Fe2O3光催化降解γ-666的光解动力学,γ-666的光解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方程.从所得的γ-666光解动力学常数可知,随Fe2O3质量分数从0.40%增加到5.40%,γ-666的一级光解动力学常数也增大,且两者的线性相关系数为0.952,其在5种天然土中的半衰期随Fe2O3含量的增加依次为133.3h,82.5h,44.1h,28.5h,20.4h.由此可见,低有机碳含量天然土中Fe2O3γ-666的光解具有明显的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877.
沼泽土腐殖酸对亚甲基蓝的吸附脱色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红斌  杨敏  宁平  王炯 《环境工程》2002,20(3):72-74
利用 2种不同方法从云南中甸沼泽土中提取的腐殖酸 ,对亚甲蓝溶液进行了吸附性能研究。结果表明 :腐殖酸对亚甲基蓝的吸附受到振荡时间、温度等影响 ,与pH的关系不大 ,腐殖酸对亚甲基蓝的吸附符合朗格谬尔吸附理论 ,为单分子层吸附。 2种方法提取的腐殖酸吸附规律基本一致 ,但由于焦磷酸钠法提取的腐殖酸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 ,因而它的吸附能力更强  相似文献   
878.
生物质炭可影响土壤微生物量,但生物质炭对双季稻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MBC、MBN)及可溶性有机碳、氮(DOC、DON)的影响还不清楚.基于此,本研究选取亚热带2种典型双季稻田土壤(花岗岩母质发育的水稻土S1和第四纪红壤发育的水稻土S2)作为研究对象,开展室内培养试验来研究不施氮肥条件下生物质炭添加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及可溶性有机碳、氮的影响.每种土壤设置3个小麦秸秆生物质炭添加量,即土重的0%、1%和2%,分别用CK、LB和HB表示.培养70 d后,2种水稻土的MBC均值:S1为877. 03、832. 11和849. 30 mg·kg~(-1),S2为902. 94、874. 19和883. 22mg·kg~(-1). S1+LB、S1+HB和S2+LB均显著降低了土壤MBC均值(P 0. 05),这可能是由生物质炭吸附土壤有机碳及其他有机物,阻碍了微生物的生长而造成的. S1土壤中低生物质炭添加量较对照显著降低了土壤MBN均值(P 0. 05),降幅达9. 45%.生物质炭对S1土壤MBC/MBN均值影响不明显,但LB降低了S2土壤MBC/MBN均值(P 0. 05).由于生物质炭本身含有部分可溶性有机碳及其高p H值,添加到2种水稻土中均增加了土壤DOC均值,增幅分别达4. 42%~22. 20%和10. 57%~35. 47%.但生物质炭(除S2+HB处理)显著降低了土壤DON均值,这可能归因于生物质炭对土壤有机氮的吸附作用及生物质炭本身有机碳分解过程中对N的消耗作用.生物质炭显著增加了2种水稻土的DOC/DON均值,且随着生物质炭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综上所述,在双季稻田土壤中单施生物质炭虽然可增加土壤可溶性有机碳,但对土壤微生物量有一定的降低作用,且会加重土壤氮亏缺状况.因此,在亚热带双季稻田中生物质炭应与化肥等配合施用.  相似文献   
879.
化肥零增长行动实施状况中期评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化肥零增长是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工作。本文基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7年数据,评估了全国和各地进展情况。结果显示,全国施肥总量和强度连续两年下降,施肥结构更趋合理。从各省(市、区)情况来看,施肥总量增加的省(市、区)有7个,减少的有23个,持平的有1个。从几个重要区域来看:京津冀、长江经济带、淮河生态经济带三个区域覆盖省(市、区)全部实现总量下降,但有部分省(市、区)强度仍有上升;"一带一路"沿海省(市、区)和部分西部省(市、区)减肥力度仍需加强。为实现化肥负增长的更高目标,建议将评估工作常态化,并将评估尺度进一步细化到县级行政区,将评估结果作为考核重要依据,针对不同类型地区有序开展督察。  相似文献   
880.
亚热带不同稻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剖面分布特征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盛浩  周萍  袁红  廖超林  黄运湘  周清  张杨珠 《环境科学》2013,34(4):1576-1582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是稻田土壤有机质最具活性的组分之一,可有效地指示土壤质量状况.为探明亚热带地区不同类型稻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剖面分布特征及其与土壤有机碳及养分的关系,通过选取5种不同母质发育的稻田土壤,采集土壤发生层次分层样品,分析其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以及土壤养分的分布特点.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均随土壤深度的加深而急剧下降,分别介于2.45~26.19 g.kg-1和4.55~1 691.75 mg.kg-1,以耕作层和犁底层的含量最为丰富.不同母质发育的稻田表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存在显著差异,以板岩风化物发育的黄泥田Ⅰ最高,河沙泥和红黄泥最低;而有机碳含量却以红黄泥和河沙泥最高,其余几种土壤之间并无明显差异.尽管如此,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依然受有机碳数量的限制,两者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土壤微生物商亦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明显降低,不同类型土壤耕作层微生物商以河沙泥(2.11%)和红黄泥(1.37%)相对最低,而板岩风化物发育的黄泥田Ⅰ最高(8.24%),说明河沙泥和红黄泥的底物有效性明显低于黄泥田,这也是河沙泥和红黄泥有机碳含量最高而微生物生物量最低的原因之一.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与土壤全氮、碱解氮和有效磷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与土壤速效钾的相关性不明显,说明稻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除受有机碳的限制外,还与土壤养分存在较为复杂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