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5篇
  免费   140篇
  国内免费   224篇
安全科学   69篇
废物处理   14篇
环保管理   45篇
综合类   530篇
基础理论   169篇
污染及防治   53篇
评价与监测   22篇
社会与环境   20篇
灾害及防治   217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46篇
  2021年   54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46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71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58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56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62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91.
洞庭湖平原典型水稻土氮素固持动态及氮的残留形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洞庭湖平原2个典型水稻(红黄泥和紫潮泥)为对象,采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了淹水培养条件下稻草+硫铵配施(S+15NA)和单施硫铵(15NA)壤微生物和粘矿物对化肥氮的固定与释放及氮的残留形态.结果表明,淹水培养条件下BN(SMBN)总体变化趋势是在培养前期达到峰值,而后逐渐下降,最后趋于稳定.固定态铵在整个试验期间变化相对较小,但也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减少.淹水培养条件下, BN 以原有BN为主.标记底物BN的比例红黄泥为0.30%~6.67%;紫潮泥为1.00%~3.47%.微生物同化的标记底物硫铵氮的比例红黄泥为0.15%~20.65%,紫潮泥为2.06%~15.93%;有机无机配施处理(S+15NA)均大于单施化肥(15NA),红黄泥S+15NA处理平均为6.78%,高于红黄泥15NA处理;紫潮泥S+15NA处理(10.78%)也高于紫潮泥15NA处理.粘矿物对标记底物氮的固定率,红黄泥为2.48%~10.57%,紫潮泥为12.55%~30.04%.红黄泥S+15NA处理平均为7.14%,低于红黄泥15NA 处理;紫潮泥S+15NA处理(21.53%)也低于紫潮泥15NA处理.淹水培养条件下底物硫铵氮的残留率均大于30%,有机无机配施处理提高了无机氮的残留率.红黄泥底物氮的残留形态主要为酸解有机氮(>72%),而紫潮泥以酸解有机氮(44.0%~53.2%)和固定态铵(35.2%~37.5%)为主,两种壤底物氮矿质氮形态残留在10%~20%之间.研究表明壤对外源无机氮的固定与释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施肥方式和壤粘矿物组成对该过程有重要影响.化肥和秸秆配合施用能增强微生物对无机氮的同化,降低壤粘矿物对无机氮的固持.有机无机配施处理在降低化肥氮损失的同时提高了酸不溶性氮态的残留率,降低了无机氮形态(固定态铵和矿质氮)的残留.  相似文献   
192.
厌氧条件下砂壤水稻土N2、N2O、NO、CO2和CH4排放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了解厌氧条件壤反硝化气体(N2、N2O和NO)、CO2和CH4排放特征,是认识反硝化过程机制的基础,并有助于制定合理的温室气体减排措施.定量反硝化产物组成,可为氮转化过程模型研发制定正确的关键过程参数选取方法或参数化方案.本研究选取质地相同(砂壤)的两个水稻为研究对象,通过添加KNO3和葡萄糖的混合溶液,将培养壤的初始NO-3和DOC含量分别调节到50 mg·kg-1和300 mg·kg-1,采用氦环境培养-气体及碳氮底物直接同步测定方法,研究完全厌氧条件下壤N2、N2O、NO、CO2和CH4的排放特征,并获得反硝化气态产物中各组分的比率.结果表明,在整个培养过程中,两个供试壤的N2、N2O和NO累积排放量分别为6~8、20和15~18 mg·kg-1,这些气体排放量测定结果可回收壤NO-3变化量的95%~98%,反硝化气态产物以N2O和NO为主,其中3种组分的比率分别为15%~19%(N2)、47%~49%(N2O)和34%~36%(NO);但反硝化气体产物组成的逐日动态均显现为从以NO为主逐渐过渡到以N2O为主,最后才发展到以N2为主.以上结果说明,反硝化气体产物组成是随反硝化进程而变化的,在以气体产物组成比率作为关键参数计算各种反硝化气体产生率或排放率的模型中,很有必要重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93.
全球变暖下壤有机碳储存的变化是壤与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问题.本研究选择了3种太湖地区代表性水稻的表层壤,分别进行20℃和25℃的室内恒温培养,监测培养过程中总有机碳、溶解性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的变化动态,试图了解这些壤的有机碳分解过程对全球变暖的响应特点.结果表明,这些壤培养中总有机碳变化可以用一级衰变动力学方程或对数衰减方程描述,但动力学特征依培养温度的不同而异.升温大大促进了铁渗水耕人为和潜育水耕人为中有机碳的分解与呼吸损失,而铁聚水耕人为没有显著变化.供试壤总有机碳损失的Q10系数分别为:潜育水耕人为(11.1~14.1)>铁渗水耕人为(4.4~6.4)>铁聚水耕人为(0.63~0.73).这一方面说明温度敏感性在同一地带的不同壤间的差异超过文献上报道的不同气候带的差异,但另一方面揭示了水稻可能是一类对全球升温敏感响应的人为.溶解性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的碳的变化还提示不同温度培养下水稻微生物群落结构可能改变,因而影响到壤有机碳库的生物有效性在温度条件下的变化.可以认为,壤升温下有机碳的变化不但与壤有机碳的性质有关,而且与壤性质控制下的生物条件的改变有关.故壤升温下有机碳的损失不仅仅是温度对分解过程的反应速度的影响.当然,对于不同壤间的这种差异还需从有机碳-壤环境-壤生物的相互关系上做进一步的工作.  相似文献   
194.
新形势下我国污染场地修复技术决策和产业发展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发生 《环境保护》2016,(20):12-15
随着《十条》的颁布实施,作为壤污染防治重要领域的污染场地修复产业的发展迎来新的机遇。本文结合《十条》的基本内涵和要求,在分析污染场地修复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了我国污染场地风险控制和修复技术决策中应该关注挥发半挥发性有机物污染场地的风险控制和修复、修复模式的可持续性及修复技术发展的信心等问题,并对污染场地修复产业的未来发展提出要超前考虑视野国际化、商业模式多元化、技术和管理精细化。  相似文献   
195.
基于膨胀给工程结构质量带来的不利影响,将煤矸石掺入膨胀中,研究其对膨胀胀缩行为的影响及孔隙特征。将煤矸石粉与膨胀拌合制作试件,在固结仪内对掺入煤矸石膨胀试样进行干湿循环试验,检测试样的轴向变形量和含水率,分析煤矸石粉的掺入对膨胀胀缩性的影响,并通过压汞仪测定脱湿状态下掺入煤矸石膨胀试样的孔隙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经过6次干湿循环,吸水膨胀后掺入煤矸石膨胀试样的含水率随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而降低,干燥收缩后试样的含水率随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而增加;随着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试样的轴向应变量逐渐减小,膨胀率和收缩率在第1次干温循环作用后达到最大值;煤矸石的掺入降低了膨胀的膨胀率和收缩率,掺量为8%的煤矸石粉可有效抑制膨胀的膨胀率和收缩率;在干湿循环作用下,煤矸石粉的掺入使膨胀试样内部的孔隙类型进行了重分布,其孔隙密度和孔隙体积降低,膨胀的胀缩性受到了抑制。  相似文献   
196.
镉铅在粘土上的吸附及受腐殖酸的影响   总被引:34,自引:10,他引:34  
Yu G  Jiang X  Wu H  Zeng Y  Wang F 《环境科学》2002,23(5):109-112
试验研究了镉和铅2种重金属在蒙脱和高岭上的吸附,以及外加腐殖酸的3种组分(富里酸、棕色胡敏酸和灰色胡敏酸)的影响。镉铅在粘上的吸附随着介质pH的升高而增加。在pH4-8范围内的任意pH点,镉在高岭上的吸附量因富里酸而降低,因2种胡敏酸而升高;当pH值高于6时,吸附量急剧增加。外加富里酸使得铅在粘上的吸附在pH>6时意外出现随着介质pH而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7.
施用磷石膏对碱化土壤氟含量及其吸附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室内培养试验和田间试验就施用磷石膏对壤氟含量和壤对氟吸附特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经连续4年施用磷石膏改良壤后,0—20cm层全氟积累现象明显.但是,壤水溶性氟含量却随磷石膏施用量增加而降低.壤对氟的吸附数据均能与Langmuir,Freundilich和Temkin方程很好地拟合,施用磷石膏处理壤对氟的最大吸附量高于没有施用磷石膏处理的.影响壤水溶性氟含量和吸附特性的主要因素可能是壤钙含量的增加和pH值的降低.  相似文献   
198.
模拟酸雨对土柱中稀土元素迁移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模拟研究酸雨对柱中稀元素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雨水、酸雨淋溶下,对照组红壤柱中所含稀元素有向下迁移的趋势,并且随淋溶液pH值的降低,稀元素向下迁移的能力增加.外源稀迁移量的大小顺序为;Ce>La>Nd>Pr,其顺序与各稀元素在稀微肥中含量大小的顺序相同.表明外源稀的迁移性与外源稀的总量密切相关.外源稀柱中的含量随着红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稀元素主要在柱中第一、二层持留;随着淋溶液酸度的下降,稀元素向下迁移的能力增加.  相似文献   
199.
了解重金属在壤中的富集特征是其风险评价和壤修复的基础。分别以黑龙江省典型的农耕黑和沼泽为研究对象,采用干筛法获得〉4000、4000~2000、2000~1000、1000~250、250~53和〈53衄16个粒级的壤团聚体颗粒组。利用等离子质谱(ICP-MS)测定了本和各级团聚体颗粒中Cr、Cd、As和Pb的含量,并对其颗粒组分布特征及对有机碳的响应进行了解析。研究表明,2种壤中的重金属Cr、Cd和Pb的富集因子均大于1,而As则存在明显的流失。除了黑中的As和Pb外,其他重金属随着团聚体粒径的增加而呈现富集减弱的趋势。其中,cr和cd主要趋向分布在粉.黏团聚体(〈53wn)颗粒中;Pb在黑中易赋存于1000~2000μm大团聚体中,在沼泽中则富集于53~250μm的微团聚体中;As不但趋向被吸附在53~250μm的微团聚体中,而且在黑中也容易被吸附在〉l000μm的大团聚体中。金属质量负载计算表明,大粒径颗粒组对壤中重金属含量的总体贡献较大。壤中有机碳含量均随着团聚体粒径减小而升高,cr和Cd分布与颗粒有机碳含量正相关,黑中As的分布与颗粒中有机碳含量负相关而在沼泽中呈弱正相关,Pb的分布则与有机碳含量均无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0.
菜园土壤的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生态特征与种植年限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为了研究菜园壤生态系统的演化,在广州白云区采集共计64个不同种植年限的菜园壤样本。对壤丰要物理化学性质和壤微生物生态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壤粘粒和微网粒含量、壤全磷、全钾的含量随菜园的种植年限而增加;呼吸商则随年限升高,壤细菌/真菌、放线菌/真菌亦有升高的趋势,而微生物碳氮比、壤微生物商、微生物氮/全氮随年限降低;种植10a左右菜园壤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AWCD值最低,40a壤最高,80a以上壤的微生物多样性指标有所降低,表明种植80a后的老菜园壤微生物生态系统有退化的迹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