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55篇
  免费   291篇
  国内免费   593篇
安全科学   460篇
废物处理   81篇
环保管理   203篇
综合类   1779篇
基础理论   271篇
污染及防治   315篇
评价与监测   84篇
社会与环境   81篇
灾害及防治   165篇
  2024年   31篇
  2023年   84篇
  2022年   104篇
  2021年   124篇
  2020年   90篇
  2019年   91篇
  2018年   81篇
  2017年   105篇
  2016年   110篇
  2015年   155篇
  2014年   235篇
  2013年   173篇
  2012年   192篇
  2011年   202篇
  2010年   174篇
  2009年   177篇
  2008年   189篇
  2007年   184篇
  2006年   128篇
  2005年   120篇
  2004年   108篇
  2003年   97篇
  2002年   69篇
  2001年   68篇
  2000年   53篇
  1999年   44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36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40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91.
本文根据对比试验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了葛葛依土壤蒸发与E601-B水面蒸发变化规律。文中还分析了两种蒸发量与气象要素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92.
针对高原湖泊洱海流域种植业面源污染的现状,开展主要种植作物牧草、烤烟、玉米、水稻地表径流水监测试验研究,为种植业面源污染的控源、减排、循环、利用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93.
循环流化床锅炉添加石灰石脱硫技术近年来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它具有脱硫效率高,脱硫成本低,操作简单、无水污染等特点.本文分析概括了循环流化床锅炉添加石灰石脱硫工艺脱硫率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94.
活性污泥对四环素的吸附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通过批量平衡法研究了四环素在活性污泥上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污泥混合液浓度和四环素初始浓度对吸附平衡时间、污泥吸附量和污泥吸附率均有较大影响.伪二级反应动力学模型较伪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更符合本吸附实验.在10、25℃条件下,四环素在活性污泥上的吸附行为较符合Langmuir模型,最大吸附量分别是31.14、70.95 mg.g-1;在40℃下,符合Henry模型.应用D-R模型判定吸附类型,10℃(平均吸附能为9.13 kJ.mol-1)下,化学吸附占主导;40℃(平均吸附能为7.07 kJ.mol-1)下,物理吸附占主导.温度升高,污泥对四环素的吸附能力增大.离子交换是四环素在活性污泥上吸附的一种机制.四环素的初始浓度为5、10、20 mg.L-1,钠离子浓度由0 mol.L-1增加到0.1 mol.L-1时,吸附量分别下降15.32%、15.00%、20.12%.当pH在5~10之间时,pH为6的条件下污泥对四环素的吸附量最大.  相似文献   
295.
毛达 《世界环境》2012,(1):46-47
这段时间,我国大城市空气中高浓度的PM2.5让公众感到极度担忧.然而,有严重健康危害的大气污染物并非只有细微颗粒物这一种,所以正在进行中的空气质量新国标制定应全面评估各种大气污染物的环境竞健康风险,包括被世人称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二恶英.  相似文献   
296.
运用FLUENT软件对重庆市洪崖洞水源热泵系统尾水排入受纳水域的过程进行二维数值模拟,选取FLUENT中非耦合、隐式求解器对模型内的定常流动进行求解,得出受纳水域受水源热泵系统温排水影响后的温度梯度和温升面积。在温排水流量为4 500 m3/h、温差为6℃的条件下,得出受纳水域温升值超过1℃的水域面积约为1 600 m2,为模拟江河水域面积的2.0%。选取1℃温升值作为温升带边界控制值,在热泵系统最大负荷工况下,计算得出受纳水域的热环境容量为312.5(m.3℃)/s,剩余热环境容量为306.25(m.3℃)/s。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该工程温排水量小于受纳水域的热承载力,不会对受纳水域生态环境造成热污染。  相似文献   
297.
研究利用纤维素分解菌F2对玉米秸秆进行堆沤预处理,将经不同堆沤预处理时间后的秸秆与猪粪混合进行厌氧发酵产沼气试验。结果发现,堆沤15 d后秸秆的总有机碳含量降低了10.06%,VS去除率和纤维素降解率比未加菌堆沤预处理分别提高了10.74%、10.60%;加菌堆沤预处理后的秸秆厌氧发酵甲烷产气率、干物质产气率、发酵前后VS去除率均高于未加菌堆沤预处理后的秸秆,且产气效率也有明显的提高;加菌堆沤预处理10 d的秸秆比未加菌堆沤预处理15 d的秸秆提前了2 d达到产气高峰,累计产气量达到21 957 mL,比未加菌堆沤预处理15 d的秸秆增加了1 629 mL。实验结果表明:该纤维素分解菌对玉米秸秆纤维素有较强的降解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有机碳的矿化;有效地提高了秸秆的生物降解性能,缩短了预处理所需时间;同时提高了玉米秸秆的利用率和产气潜力。  相似文献   
298.
重金属污染地表水源:中国约50%水源受到污染,上百种有机化合物、重金属离子进入水源.地下水源:存在氟、砷、铁、锰等超标.全国县以上4000多家自来水厂中,98%仍使用传统水处理工艺,如果水源被重金属离子和有机化合物所污染,传统工艺就显得力不从心.因此,现在至少20%~30%的水厂需要尽快上马深度处理工艺.水管网质量低劣调查显示,中国城市供水管网质量普遍低劣,不符合国标的灰口铸铁管占50.80%,普通水泥管占  相似文献   
299.
目的研究石墨烯薄膜在原子氧空间环境的适应性,为其在航天器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刮涂法制备石墨烯薄膜,将石墨烯薄膜材料及石墨烯电阻传感器置于微波源原子氧设备内开展原子氧试验,原子氧剂量分别为3.0×10^20 atoms/cm2和7.5×10^20 atoms/cm^2,研究薄膜表面形貌、结构、成分及电阻性能的变化。结果采用刮涂法可制备氧含量较低的石墨烯薄膜,原子氧剂量为7.5×10^20 atoms/cm^2情况下,石墨烯薄膜的厚度损失为5.3μm,原子氧反应率为7.14×10^-25 atoms/cm^3。原子氧作用后,石墨烯薄膜中碳原子无序程度增大,C—O、—COOH官能团含量降低,C=O官能团含量增加。石墨烯电阻传感器的R0/R比值随原子氧剂量增加线性降低,0.8μm厚度薄膜可探测最大原子氧剂量为5×10^19 atoms/cm^2,增加薄膜厚度有望提高传感器的使用寿命。结论得到了石墨烯薄膜厚度损失、原子氧反应率、微观结构及电阻特性的变化规律,可为石墨烯薄膜的空间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00.
为了探索碳纳米材料膜在水处理中应用的可能性,本实验选取4种径向尺寸的碳纳米管(Carbon Nanotubes, CNTs),采用压力辅助过滤技术制备CNTs自支撑膜.通过对CNTs自支撑膜的平均孔径、孔径分布及截留分子量(Molecular weight Cut-Off,MWCO)等进行分析,研究了CNTs径向尺寸变化对CNTs自支撑膜孔隙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CNTs的径向尺寸越小,制备得到的CNTs自支撑膜越趋向于形成小孔径的膜孔,且孔径分布更加均匀,孔隙面积比越高,膜的MWCO越小.单壁碳纳米管(Single-walled carbon nanotube, SWNT)与多壁碳纳米管(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 MWNT)相比,前者更容易形成膜平均孔径更小且孔径分布更均匀的CNTs自支撑膜.膜通量测定结果表明,研究制备的CNTs自支撑膜的通量属于低压膜范围,通量在230~347 L·m~(-2)·h~(-1)·bar~(-1)之间.其中,虽然由径向尺寸较小的CNTs所制备的CNTs自支撑膜的平均孔径更小,但由于其具有更高的孔隙面积比和更小的膜厚度,其纯水通量相对高于由大径向尺寸CNTs制备的CNTs自支撑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