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1篇
安全科学   4篇
综合类   12篇
基础理论   1篇
灾害及防治   37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0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51.
地震地面运动影响地面建设结构的控制 1996年美日两国开始实施地震安全政策。该政策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地震应急反应能力、防御和减轻地震易损性(人员、建筑物生命线设施、社会经济、心理和心智等),以保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项政策认为,地震安全既要依靠技术实力,也要依靠经济实力,科技投入和科技研发是减轻地震灾害挑战的关键。  相似文献   
52.
就地震灾害而言,上海及邻近地区,地处中国华北地震带的南缘,是我国发生中等强度地震活动的地区。上海行政区(陆地)自1624年发生一次4.8级地震后,至今还没有发生过更大的地震。但周边地区对上海造成有感的地震时有发生,从70年代以来就达14次之多,这些地震主要发生在南黄海至长江口海域及西部的江苏省境内,时而也受到台湾7级以上地震的影响。因此,上海市政府历来十  相似文献   
53.
江苏地震监测工作始于1930年南京北极阁地震台的创建,经过几代地震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和探索创新,地震监测能力和技术水平发生了质的飞跃。回顾江苏地震监测系统发展历程,从1932年6月维歇尔地震仪正式投入观测,到现今在全省分布的涵盖测震、地磁、地电、形变、流体的多学科地震监测网络。地震监测历经了地震仪器从外国引进到完全自主研发,从模拟观测到数字化网络化观测,从人工识别波形到AI自动识别地震事件的飞速发展。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观测技术的不断发展,地震观测设备的不断完善更新,覆盖全省的测震台网、前兆台网、流动监测网取得了丰富的地震监测成果,获取的大量观测数据被广泛应用于地震速报、地震预测研究、地震灾害防御、地震紧急救援以及地震科学研究,为江苏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地震安全保障。鉴往知来,回顾江苏地震监测的发展历程,致敬老一辈科学家的励精图治,地震监测科技发展薪火相传,服务全省高质量发展,书写江苏地震监测新的发展史。  相似文献   
54.
以区域数字地震台网实时速报系统在大别山地震监测预报实验场和六安市地震台的应用为研究对象,对其系统部署、系统运行的稳定性、系统自动处理的地震三要素的准确性等相关情况进行分析处理,总结发现该系统应用中的优势和不足,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完善该系统的应用功能,从而进一步提高该系统为大别山地区地震快速应急响应决策的参考价值.同时也可为其它地区台站建立完善本地区地震台网实时速报系统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