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12篇
  免费   472篇
  国内免费   926篇
安全科学   1887篇
废物处理   168篇
环保管理   1901篇
综合类   6918篇
基础理论   872篇
污染及防治   443篇
评价与监测   346篇
社会与环境   938篇
灾害及防治   637篇
  2024年   96篇
  2023年   310篇
  2022年   330篇
  2021年   369篇
  2020年   332篇
  2019年   319篇
  2018年   188篇
  2017年   244篇
  2016年   314篇
  2015年   398篇
  2014年   1012篇
  2013年   667篇
  2012年   748篇
  2011年   831篇
  2010年   674篇
  2009年   670篇
  2008年   833篇
  2007年   706篇
  2006年   667篇
  2005年   606篇
  2004年   446篇
  2003年   578篇
  2002年   492篇
  2001年   400篇
  2000年   358篇
  1999年   255篇
  1998年   226篇
  1997年   190篇
  1996年   171篇
  1995年   133篇
  1994年   119篇
  1993年   70篇
  1992年   63篇
  1991年   90篇
  1990年   85篇
  1989年   10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4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41.
城市既是温室气体排放最主要的领域,也是易受到气候变化影响的领域,实现城市的碳减排已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日益重要的举措。中国正在经历全球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城市的低碳发展对于中国实现应对气候变化目标,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共赢意义重大。2010年7月以来,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先后开展了三批87个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的试点工作。根据低碳城市试点的进展,本文采用Tapio脱钩模型考察低碳试点城市经济增长与碳排放总量变动之间的关系,并根据脱钩弹性系数的大小将低碳试点城市分为低碳成熟型、低碳成长型、低碳后发型三种。在对城市进行分类的基础上采用STIRPAT模型,考察经济规模、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等因素和碳排放总量和人均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识别不同驱动因素对试点城市碳排放的影响,依据碳排放驱动因素识别不同类型城市的减排路径。研究结论表明,对于低碳成熟型城市,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加大研发投入是有效的减排途径;对于低碳成长型城市,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城镇化质量是减少碳排放的关键;对于低碳后发型城市,实现低碳发展需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基础上,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加速产业升级转型。同时,位于东、中、西不同区域的低碳试点城市呈现出不同的碳排放特征,未来在探索差异化、多元化的城市减排路径时,区域性的绿色低碳协同发展有利于实现城市碳减排的目标。  相似文献   
942.
森林火灾严重破坏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针对其风险预报开展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通过融合气象、地表覆盖和人类活动等要素的方式构建森林火险综合预报模型,是西南山地区域森林火险综合预报业务化应用的重要发展方向。基于《森林火险气象等级》国家标准(GB/T 36743-2018),本文研究首先构建了重庆市森林火险气象风险预报模型。然后通过融合可燃物因素和人为因素的方式,进一步构建重庆市森林火险综合预报模型。最后利用历史火点数据针对上述两类模型的精度进行对比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重庆市森林火灾发生次数较多,且呈现出季节性规律;重庆市森林火灾的发生不仅受到气象条件的影响,而且受到地表覆盖和人类活动等多种要素条件的共同影响;与森林火险气象风险预报结果相比,森林火险综合预报结果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更高的精细程度;森林火险综合预报模型能有效提高森林火险等级预报精度。  相似文献   
943.
智慧城市的发展对城市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升城市管理与应急反应水平是提高城市安全水平的重要保障。城市三维场景快速重建与精细化管理是智慧城市构建的重要支撑技术。针对我国边疆城镇地区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管理的应用需求,提出了航天、航空、地面、室内外一体化的数据采集与处理方法,解决了基于高性能计算的大规模倾斜三维影像数据快速建模关键技术。以我国西部边疆典型城镇新疆库尔勒市为试验区,开发城市精细化管理系统,实现城市人口信息的精细化管理及突发事件应急响应预案的动态模拟等应用功能,验证了研究内容的合理性与实用性。  相似文献   
944.
生态系统服务空间流动及其辐射区的研究,有助于明确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区与辐射区之间的空间联系。基于修正风蚀方程模型(RWEQ)评估辽西北地区防风固沙空间分布格局,利用混合单颗粒拉格朗日整合轨迹(HYSPLIT)模型模拟辽西北地区防风固沙服务空间流动路径,识别与计算防风固沙服务的辐射区和辐射效应。结果表明,2020年辽西北地区防风固沙总量为1 220万t,防风固沙能力整体表现为西南部偏高、中部和东北部相对较低,防风固沙服务空间流动路径为195条,大部分向东北和东南方向扩散,两个方向分别为83和70条,占总数的78.46%,辐射范围主要涉及东北、华北及黄渤海海域。中国境内陆地部分辐射区面积为184.82万km2,防风固沙服务减少下风向沙尘量为597.78万t,受益地区包括内蒙古、黑龙江、吉林、山东、北京、河北和辽宁等11个省(区、市)。该研究对辽西北防护林工程防风固沙服务辐射效应实现了量化评估,可为筑牢该地区生态屏障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945.
为弥补传统城市公共安全治理体系的不足,解决治理过程中数据孤岛、数据安全、信任缺失、公众参与不足等问题,从大数据和区块链相结合的视角出发,在分析区块链概念和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探讨区块链与城市公共安全治理在主体、理念、技术、目标上的契合性,进而提出基于区块链的城市公共安全数据治理流程,设计出相应的数据治理技术框架和体系框架...  相似文献   
946.
为研究夏季高架路边颗粒物浓度的垂直分布规律,以上海市南北高架交叉处路边垂直区域为研究对象,通过Fluke 985粒子计数器采集颗粒物数量浓度数据。分析了6种直径范围颗粒物(0.3~0.49μm、0.5~0.99μm、1~1.99μm、2~4.99μm、5~9.99μm、≥10μm)在高架路垂直区域的分布规律,并结合微观尺度下的交通、气象、高度等数据建立了逐步回归和SVM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在高架路边的垂直方向上,随高度增加,6种颗粒物浓度整体呈现下降的趋势;0.3~0.49μm、0.5~0.99μm、1~1.99μm三种颗粒物浓度受高架桥带来的"盖子效应"影响,在距离地面约21 m高的7楼达到最大值;总体上早高峰颗粒物浓度大于晚高峰,工作日颗粒物浓度高于非工作日;SVM神经网络模型比线性逐步回归模型能更好地预测高架路边颗粒物的垂直分布规律,可作为上海市夏季非降水天气高架桥面附近颗粒物浓度预测的方法。  相似文献   
947.
杜龙飞  田兆君  鲁义  银亚飞 《安全》2018,39(11):50-52
大数据时代下智慧城市智能化、数字化的管理模式相比,传统的公共安全管理模式还有许多地方需要完善。为有效地加以完善,需要从创建"网络式"数据中心,实现信息共享、制定标准性的规章规范,加大社会公众的参与度、完善大数据时代下的政府职能,提高城市应急管理综合能力这三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948.
朱伟 《安全》2018,39(11):10-11
城市大型活动是影响城市安全的高风险因素,具有人群密集、流动性大、环境复杂、风险因素多、设施多样、事故的社会影响大等特征.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我国大型活动数量将逐年增加,规模将不断扩大,如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EXPO2010)、2014年中国APEC峰会、2016年中国杭州G20峰会、2019年北京延庆园博会、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等.在这种背景下,如何保证城市大型活动安全顺利召开?如何对城市大型活动进行风险评估?是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949.
为了清晰了解国内外城市生态修复领域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路径,应用Citespace V信息可视化分析软件,对Web of ScienceTM数据库中2000-2017年城市生态修复领域的612篇文献进行了基础知识框架、研究热点、发展趋势的研究,并绘制了网络知识图谱.结果表明:该领域的研究可大致分为4个发展阶段;研究热点主要包括城市生物多样性、城市景观规划与设计、城市生态系统服务等,其中城市生态系统服务突显程度最高,尤其在最近两年该方面研究迅速增多,使其成为主要研究热点.在该领域中美国起步较早且影响力较大,相较而言我国还存在一定差距.今后应在继续增加相关热点问题研究的同时,增加国内与国外相关机构、国内机构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950.
设计并实施实车试验,运用生理测试仪采集驾驶人生理数据,对比分析公交车在通过直线式及港湾式车站时,驾驶人的生理数据基础信号(Basis Signal Analysis,BSA)和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结果表明,通过不同形式停靠站时驾驶人的生理特性有明显差异。通过直线式车站时,驾驶人的心电(Electro Cardio Graph,ECG)和阻抗Z0的极大值均高于通过港湾式车站时的极大值,皮电(Galvanic Skin Current,GSC)的极大值约是通过港湾式车站时极大值的1.9倍,心动周期时间序列变化及呼吸时间序列变化的极大值均比通过港湾式车站时的极大值高。要提高停靠站设置的合理性,适当增加港湾式站台,以达到改善驾驶人生理状态、降低驾驶疲劳、提高驾驶安全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