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834篇
  免费   806篇
  国内免费   2676篇
安全科学   1787篇
废物处理   348篇
环保管理   1817篇
综合类   9345篇
基础理论   984篇
污染及防治   1662篇
评价与监测   306篇
社会与环境   625篇
灾害及防治   442篇
  2024年   132篇
  2023年   372篇
  2022年   410篇
  2021年   496篇
  2020年   456篇
  2019年   482篇
  2018年   291篇
  2017年   352篇
  2016年   477篇
  2015年   617篇
  2014年   1331篇
  2013年   831篇
  2012年   929篇
  2011年   1015篇
  2010年   851篇
  2009年   864篇
  2008年   992篇
  2007年   820篇
  2006年   829篇
  2005年   713篇
  2004年   547篇
  2003年   632篇
  2002年   479篇
  2001年   402篇
  2000年   356篇
  1999年   278篇
  1998年   222篇
  1997年   179篇
  1996年   196篇
  1995年   166篇
  1994年   122篇
  1993年   99篇
  1992年   83篇
  1991年   96篇
  1990年   88篇
  1989年   10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以城镇污水处理厂A2/O工艺的回流污泥作为接种污泥,在序批式反应器(SBR)中培养好氧颗粒污泥(AGS),探究Ni2+对AGS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5℃的条件下,50d左右培养出成熟的AGS,其形态多呈球状或椭球状,外表分布着少量丝状菌,颗粒污泥粒径主要在2~4mm,MLSS达6000mg/L,SVI维持在40~50mL/g.将Ni2+作用于培养出的成熟AGS,Ni2+在0~2mg/L的浓度范围内会提高AGS的稳定性,使MLSS上升,SVI降低;同时会促进AGS分泌胞外多聚物(EPS),EPS组成成分中的蛋白质(PN)明显多于多糖(PS);Ni2+对好氧颗粒污泥去除总氮(TN)的抑制程度要大于COD,最终COD去除率可维持在95%以上,TN去除率可维持在70%以上.  相似文献   
62.
为了评价污泥活性炭(SAC)改良黏土作为垃圾卫生填埋场衬垫防渗材料的可行性,该文通过吸附动力学试验、等温吸附平衡试验、柔性壁渗透试验,分别研究了掺量为0%、1%、3%、5%的SAC改良黏土对Cd(Ⅱ)、Cu(Ⅱ)的吸附特性以及渗透性能。试验结果表明,改良黏土对Cd(Ⅱ)或Cu(Ⅱ)的吸附以30 min内的颗粒表面吸附为主,吸附平衡时间分别为120 min或90 min。改良黏土对Cd(Ⅱ)或Cu(Ⅱ)的吸附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式。随SAC掺量由0%增加至5%,在S/L=120 g/L,Cd(Ⅱ)、Cu(Ⅱ)最大吸附量qm分别增加了25%、47%;当固液比增加到200 g/L,Cd(Ⅱ)、Cu(Ⅱ)最大吸附量qm分别增加了32%、48%。水、垃圾渗滤液2种渗透媒介下SAC改良黏土的渗透系数为1.8×10-9~1.2×10-8cm/s,均<1×10-7cm/s的防渗要求。因此,SAC改良黏土可以作为垃圾填埋场的衬垫防渗材料使用,可以有效阻滞渗滤液中重金属离子的迁移。  相似文献   
63.
64.
65.
66.
67.
为了解城市不同水体中微塑料污染的差异性,以南京市典型水体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微塑料的赋存水平、尺寸、颜色、形状和聚合物类型。结果表明:所有水样中均发现微塑料,其丰度范围是3 475±25~21 975±1 075 items/m3;较高的微塑料污染可能来源于污水处理厂尾水,三个饮用水源地微塑料污染相对较轻;绝大多数微塑料是纤维类;蓝色和透明是水体微塑料最为常见的颜色;粒径100~500μm和小于100μm的微塑料占比最高,分别达到64.71%和52.65%; PE和PP是最主要的微塑料聚合物。  相似文献   
68.
69.
采用实地观察法、文献调查法对沈阳市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基本状况进行研究分析。结果显示:沈阳市已建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297处,有机废弃物产生量(干重)约为:剩余污泥637 t/a、湿地植物废弃物169 t/a。  相似文献   
70.
城市开发边界的划定能够合理引导城市空间的有序发展,控制其无序蔓延。论文以典型的资源型城市贵溪市为研究区,从空间适宜性评价、人口承载力、城市规模以及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简称“两规”)衔接等方面探索有效的城市开发边界划定方法。空间适宜性评价综合考虑自然、空间可达性和生态条件,运用聚类分析法确定区域内不宜作为开发建设的生态底线区域和适宜建设开发区域的高低等级,以此确定城市开发边界的发展方向。通过灰色预测GM(1,1)模型预测研究区2020年人口总量,并基于土地资源和水资源承载力验证当地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总量,同时确定城市规模和划定城市开发边界。以空间适宜性评价、人口承载力、城市规模预测、两规衔接和空间形态控制等方法倒逼缩减建设用地,从而划定城市发展的刚性和弹性增长边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