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4篇
  免费   99篇
  国内免费   159篇
安全科学   57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20篇
综合类   360篇
基础理论   113篇
污染及防治   18篇
评价与监测   20篇
社会与环境   23篇
灾害及防治   39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45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44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91.
选取我国有代表性的16种土壤,通过基质诱导硝化(SIN)的方法,研究了淋洗与未淋洗处理后,土壤中外源Zn对不同土壤潜在硝化速率(PNR)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未淋洗处理土壤中Zn毒性的EC50(使PNR降低至对照一半土壤中Zn的浓度)值的范围为197~1874mg·kg-1,相差近9.51倍;总体而言,土壤pH、有机碳及粘粒含量的提高可以降低土壤中Zn的毒性。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土壤中Zn对潜在硝化速率抑制作用的主要因子依次为土壤pH、有机碳含量及粘粒含量;淋洗处理明显提高了土壤中外源Zn的毒性阈值浓度,在不同土壤中,淋洗因子(定义为淋洗后的土壤Zn毒性的EC50与非淋洗EC50的比值)范围为1.16~1.43;基于土壤主要性质的多元回归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利用土壤性状(pH、有机碳和粘粒含量)可以很好地预测土壤中Zn对硝化速率抑制的毒性阈值。  相似文献   
592.
家用消毒剂大量用于日常生活中,进入水体环境后对水生生物产生潜在危害效应,目前尚缺乏保护水生生物安全的生态效应阈值。本研究以2种典型家用消毒剂(有效成分分别为对氯间二甲苯酚和次氯酸钠,前者命名为消毒剂A、后者为消毒剂B)为研究对象,开展其对8种不同营养级淡水水生生物的急性毒性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除底栖动物外,消毒剂B对藻类、溞类和鱼类的急性毒性均高于消毒剂A;我国本土种稀有鮈鲫对2种消毒剂的敏感性高于其他2种鱼类;2种消毒剂对藻类的毒性高低均为近头状伪蹄形藻斜生栅藻蛋白核小球藻;近头状伪蹄形藻对2种消毒剂最敏感。基于上述毒性数据构建了物种敏感分布(SSD)曲线,计算对保护95%的物种不受影响时所对应的污染物浓度(HC5),并结合评估因子法推导出2种消毒剂预测无效应浓度(PNEC)值作为急性生态效应阈值,消毒剂A和消毒剂B的PNEC值分别为13.16 mg·L~(-1)(有效成分对氯间二甲苯酚PNEC值为0.33 mg·L~(-1))和0.71 mg·L~(-1)(有效成分次氯酸钠PNEC值为0.01 mg·L~(-1)),消毒剂A对淡水生物的PNEC比消毒剂B大了一个数量级,表明相较于消毒剂B,消毒剂A对水生态环境更为友好。本研究结果可为制订典型家用消毒剂的水质基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93.
碱性土壤锌镉比对小麦籽粒镉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北方地区小麦镉(Cd)污染形势严峻.土壤锌(Zn)与Cd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但两者关系尚不明确.本研究通过区域调查及大田实验,探究了北方碱性小麦土壤锌镉比(Zn/Cd)与小麦籽粒Cd含量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土壤Zn/Cd与小麦籽粒Cd含量显著负相关.施加硫酸锌(增Zn)及深翻耕措施(降Zn)均能显著提高土壤Zn/Cd,并降低小麦籽粒Cd含量.其中,增施100 mg·kg-1的Zn2+,可将土壤Zn/Cd增加61.2%,并使小麦籽粒Cd含量降低9.28%;将土壤0~30 cm及30~60 cm土层互换的深翻耕措施,可将土壤Zn/Cd增加45.8%,并使小麦籽粒Cd含量降低13.5%.综合区域调查及大田实验数据,发现当土壤Zn/Cd小于50时,小麦籽粒Cd含量全部超标且有98.4%的样品超标1倍以上;而当土壤Zn/Cd大于100时,小麦籽粒Cd含量超标风险显著降低至11.9%.该阈值的确定对于小麦Cd污染防治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94.
湖泊营养物参照状态建立方法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建立生态分区内各类型湖泊营养物的参照状态是营养物基准制定过程中最为核心的内容之一。在系统分析和评价国外确定湖泊营养物参照状态的若干种方法,包括参照湖泊法、湖泊群体分布法、三分法、回归分析等几种统计学方法以及模型推断和古湖沼学重建方法后,文章根据总磷(total phosphorus,TP)、总氮(total nitrogen,TN)、叶绿素a(chlorophyll a,Chl-a)和塞氏透明度(Secci depth)等四项指标的历史监测数据,应用若干统计学方法建立了巢湖的营养物基准参照状态。通过互相之间的比较分析以及长江中下游湖区古湖沼学重建数据的验证,推荐采用湖泊群体分布法5%点位对应的值作为巢湖营养物基准的参照状态。因此,巢湖营养物参照状态阈值范围为总磷0.023~0.27mg·L^-1,总氮O.62~0.63mg·L^-1,叶绿素aO.65~0.67mg·m^-1,塞氏透明度0.65-0.72m。  相似文献   
595.
目前我国水质量生态基准的研究较为零星、分散.研究了不同pH条件下Cr6+对3种藻的毒性效应,以期为我国水生态基准的科学制定以及基准的相关研究工作提供参考.选取小球藻、斜生栅藻和铜绿微囊藻3种典型的藻种,在pH为7.0,8.0和9.0三个条件下,依据OECD-201藻类生长抑制实验指南,以72h藻生物量为测试终点,计算3种藻的比生长率,以及Cr6+对3种藻产生毒性效应的NOEC、LOEC、EC10和EC20值.结果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在不同pH条件下藻种生长不同,小球藻的最适pH值为7.0,斜生栅藻和铜绿微囊藻的最适pH值为9.0;在不同pH条件下,Cr6+对小球藻、斜生栅藻和铜绿微囊藻的毒性作用不同,Cr6+对小球藻在pH=7.0时毒性最小,对斜生栅藻和铜绿微囊藻在pH=9.0时的毒性最小.在藻最适生长的pH条件下,Cr6+的毒性可以达到最小程度;铜绿微囊藻对Cr6+比斜生栅藻和小球藻更加敏感.  相似文献   
596.
用社会声学调查方法研究居住区噪声烦恼阈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目前我国城市居住区声环境频率特征有所改变的状况,选取杭州市10 个社区,对其声环境进行监测.结果表明,居住区环境噪声呈现较明显的低频特性.同时用社会声学调查方法,获得居住区居民对环境噪声的烦恼度数据.并使用模糊数学方法处理这些数据,计算居住区噪声烦恼阈值.结果表明,1 类声功能区烦恼阈值与现行标准较为接近,而2、3、4 类声功能区的噪声烦恼阈值要比现行噪声标准限值偏低3~7dB,说明低频噪声的影响要比估计的严重.  相似文献   
597.
598.
不同尺度的区域城镇土地基准地价平衡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区域基准地价平衡是区域城镇基准地价评估的重要内容,对地价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分析了不同尺度基准地价平衡的内涵、实质及不同尺度平衡的机理,运用多种方法从宏观尺度的城镇间基准地价平衡、中观尺度的土地级别之间基准地价平衡、微观尺度地块间的区片价平衡进行了研究。以广西县级市——桂平市为例,对桂平市所辖的28个城镇基准地价平衡进行了实例研究,为区域城镇基准地价平衡提供了实用的模式与方法,为培育、发展城镇土地市场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99.
一个危险源发生事故时可能会引起其它危险源也相继发生事故,这种现象被称为多米诺效应或连锁效应.许多化工厂的重大事故都伴随有多米效应发生.多米诺效应是造成重大事故损失加剧、灾难升级的一个重要原因,而目前对重大危险源多米诺效应监管要求和技术研究还是非常欠缺的.本文针对火灾、爆炸冲击波以及碎片撞击所引发重大危险源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给出了热辐射、超压以及碎片引发多米诺效应的阈值.工以液化石油气蒸气云爆炸的多米诺效应进行实例应用.该方法可以很好地用于重大危险源的安全评价或他土使用使用规划中.  相似文献   
600.
邻苯二甲酸酯在河流沉积物上的不可逆吸附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星辉  张菊  沙玉娟 《环境科学》2010,31(4):969-975
采用平衡吸附实验和循环吸附/解吸实验,研究了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和邻苯二甲酸双-(2-乙基-己基)酯(DEHP)在长江和黄河沉积物样品中的吸附特性和不可逆吸附作用.平衡吸附实验结果表明,DMP和DEHP在沉积物上的lgKoc均高于文献报道值,说明沉积物对PAEs的吸附不仅包括在有机质上的分配作用,而且还存在其他吸附过程.循环吸附/解吸实验结果表明,沉积物对DMP和DEHP的吸附包括可逆的线性吸附和不可逆的非线性吸附.DMP和DEHP在4种沉积物样品上的最大不可逆吸附量分别为125.19~337.37μg/g和515.89~591.41μg/g,且最大不可逆吸附量与沉积物的比表面积,阳离子交换量,黑炭含量等呈正相关.DMP可逆吸附部分的有机碳标化分配系数(lgkroecv)为3.69~4.98L/kg,该值仍大于文献报道的Koc值,说明除在有机碳上的分配作用外,DMP还存在其他的可逆吸附机制.DEHP的lgkorecv为4.12~5.31L/kg,与文献报道值接近,说明DEHP的主要可逆吸附机制为在有机碳上的分配作用.尽管DMP和DEHP的性质差异较大,但二者在4种沉积物上不可逆吸附部分的有机碳标化分配系数(lgkiorcr)接近常数(6.46±0.38)L/kg.由于PAEs在沉积物上存在不可逆吸附,在建立沉积物质量基准时需要考虑其最大不可逆吸附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