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08篇
  免费   232篇
  国内免费   1093篇
安全科学   143篇
废物处理   63篇
环保管理   113篇
综合类   1951篇
基础理论   473篇
污染及防治   462篇
评价与监测   23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灾害及防治   4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66篇
  2022年   90篇
  2021年   112篇
  2020年   87篇
  2019年   133篇
  2018年   95篇
  2017年   106篇
  2016年   108篇
  2015年   122篇
  2014年   217篇
  2013年   167篇
  2012年   161篇
  2011年   185篇
  2010年   137篇
  2009年   183篇
  2008年   181篇
  2007年   147篇
  2006年   163篇
  2005年   138篇
  2004年   104篇
  2003年   93篇
  2002年   95篇
  2001年   65篇
  2000年   53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为确定亚硝酸对聚磷菌好氧吸磷的抑制作用,利用批量实验研究了在不同pH下不同浓度的亚硝态氮对聚磷菌好氧吸磷过程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亚硝酸对聚磷菌好氧吸磷具有更直接的影响;亚硝酸质量浓度达到0.001 00 mg/L时,聚磷菌好氧吸磷即会受到50%的抑制.聚磷菌受到较低浓度的亚硝酸抑制时,其在无亚硝酸存在的环境中好氧吸磷能力基本能恢复.  相似文献   
942.
实验研究了蔗糖为碳源,硝酸钠、脲、蛋白胨、硫酸铵和氯化铵等氮源对NⅢ2发酵产絮凝剂的影响。结果表明,发酵液起始pH值为7.50,以硝酸钠为氮源,发酵液pH会上升,升至7.60~8.34时,NⅢ2菌株开始大量分泌微生物絮凝剂,发酵72 h,产量可达7.5 g/L,该产量是目前报道的克雷伯氏菌产絮凝剂的最高值。脲为氮源,pH则下降,降至5.04~6.49时,大量分泌絮凝剂,发酵72 h产量达5.2 g/L。蛋白胨、氯化铵和硫酸铵等为氮源时,pH下降十分明显,pH小于3.71时有絮凝剂分泌,发酵72 h产量约2.0 g/L或更小。以硝酸钠和脲为氮源时,发酵液中有黄色物质分泌,该黄色物质出现或黄色逐渐加深,是NⅢ2菌高产絮凝剂的标志。除硫酸铵外,其他氮源发酵所产絮凝剂为O-糖蛋白。当以硝酸钠、脲、蛋白胨、硫酸铵和氯化铵为氮源时,絮凝剂中蛋白的含量分别为9.55%、33.28%、19.39%、13.81%和15.51%,且蛋白含量越高,絮凝剂活性越大。  相似文献   
943.
一株荧蒽降解菌的筛选鉴定及降解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富集培养方法,从多环芳烃污染的土壤中分离筛选到一株能以高分子量的多环芳烃荧蒽为惟一碳源和能源且生长状况良好的菌株DN002。通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指标及16S rRNA同源序列分析比对,结果表明,该菌株为木糖氧化产碱菌(Achromobacter xylosoxidans),最适生长温度为32℃,最适生长pH为7~7.5。该菌株对荧蒽有较强的降解能力,在14 d内对500 mg/L的荧蒽的降解率为92.8%。菌株细胞蛋白SDS-PAGE结果显示,经荧蒽诱导后,在分子量为18~66 kDa范围内有显著的差异蛋白条带。  相似文献   
944.
城市生活污水中志贺氏菌ipaH毒力基因的定量PCR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ipaH毒力基因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建立适合城市污水中志贺氏菌的定量检测方法。使用从临床分离出的志贺氏菌构建重组质粒作为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标准品。在ipaH基因模板量2.58×100~2.58×106copy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每100 mL水样中含有2.58×101copy以上的ipaH基因即可被检出。从西安市生活污水分离得到2株野生型志贺氏菌,分析ipaH基因数量和菌体数量的关系,从而确定ipaH基因定量检测志贺氏菌的可行性。该方法灵敏、快速、特异性好,适用于城市生活污水中志贺氏菌的检测。  相似文献   
945.
杨娟  黄华伟  任源 《环境工程学报》2013,7(12):4607-4613
硝基苯类化合物生物降解菌的筛选及性能研究,是制药、染料等行业废水达标的重要基础。以浓度梯度升高法筛选到一株硝基苯厌氧降解菌Klebsiella oxytoca NBA-1。考察了该菌对氧气的需求,以及在厌氧条件下,温度、pH值、外加葡萄糖及硝基苯初始浓度等环境因子对菌株降解硝基苯能力的影响,并进一步讨论菌株对氯取代硝基苯类化合物的降解情况。结果表明,该菌在厌氧条件下生长比好氧条件下慢,但降解速度更快;厌氧降解硝基苯的最佳pH值和温度和分别为8.3和30~35℃;加入0.3%~0.5%的葡萄糖可促进降解,且对300 mg/L以下的硝基苯均有降解能力;该菌能将4-氯硝基苯转化为4-氯苯胺,并进一步脱氯为苯胺。研究结果可为硝基苯及含氯硝基苯的处理工艺选择提供相关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46.
杨林  薛罡  刘亚男 《环境工程学报》2012,6(5):1559-1564
药品污染物日益成为新兴污染物研究的重点,药品卡马西平因具有多种药效被广泛使用,在环境中频繁被检出,且浓度较高,不易去除,通常作为环境中药品污染状况的指示化合物。本研究从长期用于去除药品废水的曝气生物滤池中分离出一株细菌YK-6,其能以卡马西平为惟一碳源、氮源和能源生长,通过生理生化以及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并命名为Pseudomonas putida YK-6。该菌株YK-6在pH为7.2、温度30℃、卡马西平初始浓度为20 mg/L、摇床振荡速率为160 r/min的生长条件下培养5 d,对卡马西平的降解率可达54.66%。菌株YK-6对卡马西平的可能降解途径为首先通过生物的氧化作用,将CBZ氧化成CBZ-EP,CBZ-EP经过水解作用转化为CBZ-DiOH,CBZ-DiOH经丙酮酸氧化脱羧及在NADH还原性辅酶的作用下,裂解成苯胺和邻苯甲酸,苯胺和邻苯甲酸再经进一步氧化,直至最终矿化。  相似文献   
947.
比较研究了不同载体吸附培养的黄孢原毛平革菌(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和云芝(Trametes versicolor)对染料连续脱色的效果。结果表明:(1)白腐真菌黄孢原毛平革菌和云芝分别在含有球形的木屑、玉米芯和花生壳载体的液体环境中振荡培养,菌体以膜状或团状形式大量附着生长在载体表面。(2)连续4轮脱色过程中,不论黄孢原毛平革菌还是云芝,都是木屑为载体的培养液的持续脱色和产酶能力最好,宜选择木屑为载体。其中,木屑为载体的黄孢原毛平革菌培养液经过2轮连续12d脱色后对活性黑RB5的最高脱色率仍能达到97%,在第3轮脱色中对活性红M-3BE的最终脱色率接近96%,并且能产生最高611U/L的锰依赖过氧化物酶(MnP)和1 477U/L的木质素过氧化物酶(LiP)。(3)在实际应用中应该将木屑为载体的黄孢原毛平革菌和云芝培养液都投加到含染料废水处理系统中,强化生物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948.
沙雷氏菌发酵蓝藻生产蛋白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富含蛋白质的蓝藻作有机氮源进行微生物发酵生产蛋白酶,为蓝藻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一条新途径。采用单因素实验,研究了影响沙雷氏菌发酵蓝藻生产蛋白酶的培养基主要成分。结果发现,在实验范围内,沙雷氏菌发酵蓝藻生产蛋白酶的最佳碳源是蔗糖,最佳速效氮源是尿素,最佳金属离子(盐)是ZnSO4,最佳产酶促进剂是吐温80。在单因素实验中,发酵上清液的蛋白酶活最高可达到941 U/mL,而且发酵周期短,发酵培养18 h即可达到最高酶(活)值。  相似文献   
949.
应用PCR-DGGE方法,追踪了汉沽工业废水处理中好氧工艺的活性污泥系统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动态变化过程及其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研究结果表明:系统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随水质变化而变化,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微生物群落结构趋于稳定,分别属于5大类群,与γ、δ、α、ε变形杆菌(Proteobacterias)、芽孢杆菌(Bacilli)的亲缘关系较近。其中γ变形杆菌是该废水处理过程中的主要菌群,包括Pseudomonas sp.、Rheinheimera sp.、Citrobacter sp.、Klebsiella sp.、Enterbacte-riaceae、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Acinetobacter。在整个系统中uncultured Pseudomonas sp.、Halobacillus sp.、Pseudomonassp.、Pseudomonas stutzeri、Acinetobacter sp.可稳定存在于系统中,为该污水处理系统中的优势微生物。因此,提高Halobacillussp.、Pseudomonas sp.、Pseudomonas stutzeri、Acinetobacter sp.菌属在系统中的数量和质量,有利于提高废水生化处理的效果。  相似文献   
950.
抗生素菌渣堆肥进程中微生物群落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青霉素菌渣、林可霉素菌渣与牛粪等原料分别进行好氧堆肥实验,以考察堆肥过程中不同菌渣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在堆制的41d里,根据温度变化分阶段采集堆肥样品,采用稀释倒平板法测定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的数量。结果表明,菌渣不同,其堆肥中的微生物群落变化趋势不同。青霉素菌渣堆肥中细菌数量变化趋势为高一低,真菌数量变化趋势为高一低.高,放线菌数量为逐渐增加;林可霉素菌渣堆肥过程中细菌数量变化趋势为低一高一低,放线菌和真菌数量变化趋势为高.低.高。依据真菌菌落形态观察,菌渣堆肥中的真菌种类比对照牛粪堆肥单一,表明两种菌渣对堆肥中的微生物多样性均产生了不利影响。林可霉素菌渣堆肥初始时的细菌数量比对照低1个数量级,放线菌数量在整个堆肥进程中都明显低于对照,堆肥结束时,随着菌渣含量的增加,放线菌数量逐渐下降,高温期真菌数量下降幅度随着菌渣含量增加而加大,表明林可霉素菌渣对细菌、放线菌和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堆肥化后菌渣中林可霉素残留量的减少表明,在一定条件下堆肥处理可以将抗生素菌渣无害化和资源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