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9篇
  免费   116篇
  国内免费   486篇
安全科学   32篇
废物处理   22篇
环保管理   112篇
综合类   925篇
基础理论   235篇
污染及防治   300篇
评价与监测   22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44篇
  2021年   56篇
  2020年   49篇
  2019年   46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73篇
  2014年   129篇
  2013年   97篇
  2012年   76篇
  2011年   87篇
  2010年   68篇
  2009年   82篇
  2008年   98篇
  2007年   82篇
  2006年   70篇
  2005年   58篇
  2004年   55篇
  2003年   62篇
  2002年   51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34 毫秒
891.
牛粪堆肥腐殖质的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粪堆肥实质是有机物质分解的同时形成腐殖质的过程。本研究通过向牛粪中接种发酵微生物进行堆肥,研究分析了总有机碳含量、总腐殖酸、游离腐殖酸和水溶性腐殖酸等的腐殖质物质含量的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牛粪发酵过程中,总有机碳含量呈明显降低趋势,发酵微生物处理下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不接种发酵微生物的处理;总腐殖酸、游离腐殖酸和水溶性腐殖酸含量在发酵前期呈明显的降低趋势,但至发酵腐熟期又逐渐升高。发酵前期,外源微生物的处理,使其下降幅度明显大于不接种外源微生物的处理,但在发酵腐熟期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892.
针对生物发酵零排放猪舍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科学管理是零排放生物发酵舍技术应用的关键因素,同时要注重室外发酵床的建设和管理,注重循环利用以延长产业链,加强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  相似文献   
893.
采用被吡唑酮废液驯化、分离、筛选后的林可霉素菌,并对其在摇瓶上利用吡唑酮废液中的硫酸铵发酵(7 d)生产林可霉素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废液加入培养基体积比都为1∶10,实验1中菌丝代谢和对照比正常,其中还原糖利用最快,在发酵后期为0.24 mg/L,林可霉素起步效价最低为2 100 IU/mL,与对照相比最后发酵效价降低了70 IU/mL;实验2发酵过程pH值偏低,全程为5.86~6.50,氨基氮代谢缓慢为40 mg/100 mL,最后林可霉素效价最低为4 480 IU/mL;实验3中废液在发酵进入48 h中后期的时候补入能促进菌丝体分泌,最后林可霉素为5 180 IU/mL,比对照发酵水平高出8.82%。可见实验3的实验设计有利于林可霉素菌利用吡唑酮废液生产林可霉素,为废物循环利用、变废为宝的可行性作了有意义尝试。  相似文献   
894.
黄姜纤维素渣固态发酵生产蛋白饲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酵母菌和黑曲霉对黄姜纤维素渣进行固态发酵生产蛋白饲料。研究了接种量、温度、固液比、发酵时间和通风量对发酵的影响。同时在单菌种发酵的基础上,对酵母菌和黑曲霉的混合发酵进行了初步探索,研究结果表明,混菌发酵的实验效果比单菌发酵的效果好。当条件为:黄姜纤维素渣25 g,加入脲0.53 g,KH2PO40.05 g,K2HPO40.05 g,Mg-SO40.05 g,NaCl 0.05 g,CaCl20.01 g,接种量为14%,温度30℃,固液比2∶1,发酵产物的蛋白质量分数可达到13.98%。  相似文献   
895.
接种外源微生物菌剂对香蕉茎秆堆肥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接种外源微生物菌剂对香蕉茎秆堆肥的影响,本实验采用高温好氧堆肥技术,设计了对照(不接菌)、接种白腐菌及棱盖多孔菌3个处理,探讨了不同处理堆肥过程中堆体温度、水分、pH值、电导率、有机碳、C/N、发芽指数及堆肥质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接种微生物菌剂处理的温度均高于对照,且高温期持续时间相对较长,以接种白腐菌处理的高温持续时间最长;接种外源微生物菌剂对堆肥含水率、pH、EC、全碳、C/N变化影响不大;与对照相比,接种白腐菌可增加全氮及全钾的含量,有利于提高堆肥产品质量;接种白腐菌处理在36 d(GI〉50%)就达到腐熟,比对照提前8 d腐熟,明显缩短堆肥腐熟时间;而接种棱盖多孔菌处理比对照推迟10 d腐熟,共需54 d不利于香蕉茎秆堆肥的进行。  相似文献   
896.
通风条件对城市污水厂污泥好氧堆肥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选择堆肥熟料作为添加剂与城市污水厂污泥混合进行好氧堆肥。通过对温度、耗氧速率、有机物、含水率、pH值和氨氮等指标的分析,重点研究了不同通风条件对堆肥过程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污泥与熟料混合后,有机物含量较低,堆肥速率较快,对通风条件的改变比较敏感。当通风量低于0.025m3/(m3.min)时,堆肥前期系统供氧不足,堆肥速率较慢,耗时长,同时堆体内变为厌氧环境,pH值变低,臭气产生量高;当通风量高于0.05m3/(m3.min)以及采用变风量通风时,在保证供氧量充足的同时,具有较长的高温期,具有臭气产生量小、堆肥速率快的优点,但采用变风量通风更加节能。  相似文献   
897.
实验主张将餐厨固体垃圾和餐厨废水分开处理,并研究微生物燃料电池(MFC)作为餐厨废水和堆肥渗滤液处理工艺的可行性,通过调节不同的有机负荷,分析其生物产电的潜力和处理效率。对于餐厨废水而言,3 000 mg/L是较为理想的处理浓度,输出电压最高,始终维持在0.5 V以上;高于此浓度时电压输出特性与底物浓度呈现反相关,输出电压略低于0.5 V。极化曲线,电化学阻抗分析等也都表明3 000 mg/L是较为理想的处理浓度。而且在各种浓度下经MFC处理后的餐厨废水去除率均在90%左右,出水COD均低于400 mg/L。至于堆肥渗滤液,虽然在产电性能、去除效果上较餐厨废水稍差一些,但整体上与餐厨废水呈现出相似的规律。以上结果表明,餐厨垃圾中的废水可以通过MFC有效的去除和实现能量的回收。  相似文献   
898.
李果  何强  吴正松  彭晨 《环境工程学报》2015,9(3):1381-1388
利用自行研制的城镇生活垃圾与污水厂污泥一体化处理反应器对厨余垃圾好氧堆肥和污水处理厂污泥厌氧消化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环境温度8~17.2℃的条件下,垃圾仓温度范围为17.2~50℃,堆肥垃圾含水率由(91.0±1.8)%降为(85.1±5.2)%,p H维持在5.92~7.40之间,VS/TS由0.78±0.06降为0.60±0.12,垃圾蛋白酶活性在第15天后维持在153.5~347.5 U/g DW。污泥仓温度主要范围为25~35℃,排泥含水率由(99.2±0.3)%降为(96.0±1.5)%,p H维持在6.77~6.97之间,VS/TS由0.66±0.07下降为0.44±0.11。污泥仓日均产气量为(44.7±8.6)L,其中甲烷平均体积分数为(61.32±4.68)%,污泥蛋白酶活性在第4天后稳定在0.98~1.78 U/m L之间。一体化反应器实现了厨余垃圾与污水厂污泥在同一反应器中集中处理,并利用垃圾堆肥时产生的热量为污泥浓缩消化提供温度条件。  相似文献   
899.
设计三因素三水平实验并采用响应面优化法对反应适宜的实验参数进行了优化.选择温度、供氧条件和反应时间作为菌剂制备的可控因素,选择温度、菌剂投加量和木屑投加量(水分调节)作为菌剂处理厨余垃圾的可控因素,研究菌剂制备与处理垃圾的优化工艺参数.研究结果表明,菌剂的最优制备条件为:温度35℃、间歇震荡、培养108 h,按重量百分比为碎花生壳∶刨花∶鱼骨粉∶麸皮∶菌体=2∶1∶1∶1∶1比例制得的固体菌剂具有较高的活性.菌剂处理厨余垃圾的响应面优化法分析结果表明,当温度为45℃,菌剂投加量为6%,木屑投加量为30%时,厨余垃圾的减量率最大,2d降解率可达40%.  相似文献   
900.
污泥土地利用是目前国内外污泥处置的主要方式和鼓励方向,在中国西北黄土地区更有前景和意义.污泥富含有机质和营养元素可弥补黄土的贫瘠缺陷,改善黄土肥力、增加植物产量.污泥施入黄土后,灌溉水对污泥重金属的淋滤迁移和污染风险是值得研究的课题之一.研究旨在了解重金属Cu、Zn、Cd在黄土层中的淋滤迁移特征,为黄土地区污泥的土地利用及重金属污染控制提供实验依据.实验选择污泥中含量或毒性大的Cu、Zn、Cd 3种重金属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模拟土柱对表层堆肥污泥中2种源强的重金属进行1年灌溉用水量的淋滤对比实验,测定淋滤前后土柱中和渗出液的Cu、Zn、Cd总量、有机质及pH值,以期分析重金属在黄土中的淋滤、迁移特征.结果表明,淋滤作用可使堆肥污泥Cu、Zn、Cd发生少量迁移并富集于土柱中、上部,大部分或绝大部分重金属仍滞留于耕作层(0~20 cm);淋滤使堆肥污泥Cd与Cu向下迁移约30 cm,Zn向下迁移约20 cm;渗出液呈弱碱性,其中Cu、Zn、Cd 3种重金属的浓度较入渗水均有增多,但随渗出液从黄土柱中溶出的重金属量极少.实验表明,耕作层重金属源强对Cu、Zn、Cd在土柱剖面中的淋滤、迁移和滞留作用以及溶出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堆肥污泥土地利用可以明显改善黄土肥力,灌溉对耕作层污泥有机质的淋滤损失量较小.并得出,堆肥污泥在黄土地区的土地利用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