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8篇
  免费   150篇
  国内免费   496篇
安全科学   138篇
废物处理   50篇
环保管理   60篇
综合类   1174篇
基础理论   234篇
污染及防治   205篇
评价与监测   27篇
社会与环境   6篇
灾害及防治   20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41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51篇
  2020年   43篇
  2019年   64篇
  2018年   48篇
  2017年   48篇
  2016年   66篇
  2015年   78篇
  2014年   129篇
  2013年   84篇
  2012年   112篇
  2011年   117篇
  2010年   128篇
  2009年   100篇
  2008年   105篇
  2007年   81篇
  2006年   87篇
  2005年   70篇
  2004年   56篇
  2003年   48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69篇
  2000年   46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31.
在实验室设置了5个N、P浓度梯度,研究了它们对锥状斯氏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营养细胞生长和孢囊形成的综合效应。结果表明,当N、P浓度分别超过10和1.5μg/L时,就能维持锥状斯氏藻一定的种群数量,而在高N、P浓度组(N浓度为500μg/L,P浓度为74μg/L组)的生长势态明显优于其他浓度组,稳定生长期持续时间较长,且有着较高的细胞比生长速率。孢囊一般在营养细胞达到稳定生长期后开始形成,但低营养盐浓度组孢囊开始形成的时间较早。各试验组孢囊形成率相近,最终形成率为17.8%~35.6%。  相似文献   
132.
藻毒素是湖泊水华现象滋生的有害有毒污染物,它严重恶化了饮用水水源地的水质。有效控制水华爆发及去除藻毒素是环境科学领域的一个难题。近些年来,利用生物降解技术去除藻毒素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笔者对国内外利用生物降解技术去除微囊藻毒素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控制藻毒素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33.
4种典型有害赤潮原因种的溶血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4种典型赤潮原因种的细胞和培养水中的溶血特性进行了研究.藻种分别是: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的两个品系,微小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minutum),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和微小卡罗藻(Karlodinum micrum).对各藻类的去藻上清液和超声破碎细胞提取液进行了溶血性检测,发现:几种赤潮种对鲫鱼红血细胞的溶血特性具有种间差异,同藻种的细胞与其培养水中的溶血强度存在差异.具体表现为:赤潮异弯藻具有最强的溶血性,去藻上清液的溶血性(60 ̄100%)远大于超声破碎细胞提取液的溶血性(30 ̄60%);微小卡罗藻超声破碎细胞提取液的溶血性(70%)大于去藻上清液的溶血性(30%),且是各藻超声破碎细胞提取液溶血性中最强的;东海原甲藻和微小亚历山大藻溶血性较弱,微小亚历山大藻去藻上清液的溶血性(30%)略大于超声破碎细胞提取液的溶血性(10%),东海原甲藻两部分的溶血性差异不显著.赤潮种类及其细胞内外的溶血特性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赤潮原因种在赤潮致害过程中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4.
以泰州长江公路大桥为工程背景,通过有限元法研究塔段连接对多塔悬索桥中间钢桥塔极限承载力的影响。考虑中间钢桥塔的几何、材料非线性及塔段连接的接触非线性影响,采用ANSYS建立该桥局部塔段为板壳单元的多尺度有限元模型,计算并对比在两种典型加载方式下该模型与杆系有限元模型的钢桥塔极限承载力结果。研究表明:两种加载方式下,桥塔的破坏模式基本一致,表现为材料不连续的上塔柱节段局部形成塑形铰而使桥塔成为机构;多尺度有限元模型与杆系模型获得的荷载位移曲线基本一致,而多尺度模型的极限承载力稍高,且差异在2%以内,可认为塔段连接不是桥塔结构的薄弱点,其对其极限承载力的影响可以忽略。  相似文献   
135.
为了避免耗时长、费用高的焊后热处理或整体更换筒节,针对铬钼钢焦炭塔内壁环焊缝的裂纹和锥段内壁腐蚀缺陷,提出采用回火焊道焊接技术对内壁缺陷部位进行修复。结果表明,严格按照经评定合格的焊接工艺进行施焊,回火焊道焊接技术可以利用层道间的焊接热循环作用达到焊后热处理的效果,使焊接修复后铬钼钢焦炭塔的母材和复合层的冶金和力学性能满足要求。  相似文献   
136.
针对蓝藻资源化问题,概述国内外利用蓝藻制备有机肥、提取高纯度藻蓝蛋白、制备活性炭和藻粉这4种利用方式的特点、现状及应用进展。提出,应从高温好氧堆肥技术、藻蓝蛋白提取技术和藻水分离技术这3个方面,解决其关键技术问题并进行进一步研究开发。  相似文献   
137.
厌氧颗粒污泥藻酸盐对铜离子的吸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厌氧颗粒污泥中成功提取出细菌藻酸盐并制备成藻酸钙吸附剂,研究其对水中Cu~(2+)的吸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接触时间、Cu~(2+)初始浓度和溶液初始pH是影响Cu~(2+)吸附性能的重要因素。吸附等温线研究表明,Langmuir模型比Freundlich模型能更好地描述吸附过程。Cu~(2+)在藻酸钙上的吸附动力学过程可以很好地用Pseudo二级动力学方程来描述。以100 mmol/L HCI为解吸剂,可有效洗脱藻酸钙上95%的Cu~(2+),实现Cu~(2+)的回收。  相似文献   
138.
从广州城区某富营养化池塘筛选出1株溶藻细菌L8(简称L8菌),研究了L8菌的溶藻活性代谢产物(简称L8菌溶藻产物)对水华鱼腥藻(Anabaena flos-aquae)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L8菌溶藻产物能够使水华鱼腥藻中的类胡萝卜素、藻蓝蛋白和别藻蓝蛋白的含量显著升高,经L8菌溶藻产物作用7d后,3者分别升高了35.7%、63.2%和185.7%,而叶绿素a含量下降了51.3%;经L8菌溶藻产物作用7d后,水华鱼腥藻的光系统Ⅱ(PSⅡ)的光化学效率、潜在活性以及光合电子产量均明显降低。低温(77K)荧光发射光谱的变化表明,光合色素相对含量的变化导致光能在水华鱼腥藻2个光系统之间的分配发生了变化,影响了光能在光系统Ⅰ(PSⅠ)、PSⅡ中的分配,进而影响了水华鱼腥藻的光合作用效率。  相似文献   
139.
2005年秋季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浮游植物群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Utermhl分析方法,对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30.5° ~ 32.5° N,121.0° ~ 123.5° E)2005年秋季浮游植物进行了分析,并对其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做了进一步的探讨。结果表明:调查区初步鉴定浮游植物95种(含变种和变型),硅藻是主要的浮游植物类群,其丰度比例达到93.1%;生态类型多为温带近岸种,少数为暖水种和大洋种;优势种主要为中肋骨条藻〖WTBX〗(Skeletonema costatum)、具槽帕拉藻(Paralia sulcata)、菱形海线藻(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和圆海链藻(Thalassiosira rotula)〖WTBZ〗;浮游植物平均丰度为2.04 cells/mL,高值出现在长江口门偏南水域;Margalef指数、Shannon Wiener指数以及Pielou指数的分布显示:秋季调查区离岸海域浮游植物多样性程度高,物种均一性好。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海水温度和硝酸盐含量是控制调查区浮游植物分布格局的主要环境因子;优势种中肋骨条藻与温度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硝酸盐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0.
采用酸性洗涤塔、生物滤塔和生物曝气池的组合工艺处理NH3、H2S恶臭混合气体,研究表明,该组合工艺对NH3和H2S有很好的去除效果,在进气流量为35 L/min,喷淋量45 L/h时,NH3进气浓度50.15~525.4 mg/m3,H2S进气浓度10.23~110.36 mg/m3时,NH3单一进气去除率稳定在99%以上,H2S单一进气去除率90%以上。混合进气后,NH3去除率几乎为100%,H2S的去除率提高至98%以上。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NH3和H2S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两者的去除效果没有明显的影响,而且起到了相互促进降解的作用。同时,进气流量和填料层高度都会影响NH3、H2S的去除率。系统对进气容积负荷变化的缓冲能力强,在偶尔超负荷条件下运行并不能使系统崩溃,并且微生物对高负荷逐渐表现出适应性。大部分溶于水的氨由生物曝气池去除,去除率达到96.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