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46篇
  免费   570篇
  国内免费   615篇
安全科学   265篇
废物处理   172篇
环保管理   193篇
综合类   1647篇
基础理论   409篇
污染及防治   458篇
评价与监测   62篇
社会与环境   52篇
灾害及防治   73篇
  2024年   60篇
  2023年   107篇
  2022年   128篇
  2021年   117篇
  2020年   115篇
  2019年   101篇
  2018年   86篇
  2017年   134篇
  2016年   125篇
  2015年   135篇
  2014年   202篇
  2013年   144篇
  2012年   192篇
  2011年   170篇
  2010年   135篇
  2009年   136篇
  2008年   169篇
  2007年   150篇
  2006年   122篇
  2005年   123篇
  2004年   97篇
  2003年   90篇
  2002年   70篇
  2001年   75篇
  2000年   64篇
  1999年   42篇
  1998年   45篇
  1997年   37篇
  1996年   44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8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61.
为解决采用无机纤维类多孔吸声材料声屏障存在低频效果差的问题,开发了一种由微穿孔板、共振板、阻尼层加镀锌钢板组成的复合共振吸隔声屏障,并基于仿真分析和实验探讨了材料孔径、组合结构、使用环境等对新型复合共振吸隔声屏障的隔吸声性能的影响。开发出的双层和三层复合共振组合材料在厚度10 cm时对500 Hz及以下频率的平均吸声系数分别可达0.48~0.64,0.49~0.72,100 Hz时吸声系数可达0.18~0.34,0.20~0.38;双层和三层复合共振组合材料在63~1 600 Hz的1/3倍频带的平均隔声量分别可达11.37~15.30 dB(A),13.71~21.33 dB(A)。该复合共振吸隔声屏障与常用材料相比,在成本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对变电站低频噪声的隔声和吸声性能均有了较大提高,并且材料更环保、耐腐蚀,便于施工和维护。  相似文献   
762.
针对太湖入湖河道污染水体中的氮磷超标问题,以海绵铁、沸石、砾石和土壤为基质,采用动态吸附+生物法,对氮磷开展基于新型有机多孔复合填料的去除效果研究,结果表明,生物系统中的新型有机多孔复合基质在空间上形成了好氧-缺氧微环境,获得了较好的同步硝化-反硝化效果;通过正交实验确定流量0.00075 L/s,曝气时间24 h,pH值7,曝气量20 L/min为去除氮磷的最优条件;相对一级动力学方程、双常数方程而言,Elovich方程对3种填料的吸附动力学特征拟合最好,决定系数R2在0.81~0.92之间。通过平均去除效果较优分析,好氧条件下,NH3-N平均去除70.6%,TP平均去除81.2%;厌氧条件下,TN平均去除62.4%,COD平均去除42.6%;NH3-N、TP、TN和COD的最低浓度分别为0.75、0.095、1.1和18.3 mg/L,综合考虑主要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和经济效益,本项新型有机多孔复合填料结合生物系统适宜去除河原平网地区污染水体中的氮磷。  相似文献   
763.
氟啶虫胺腈在不同有机溶剂中的光化学降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液质联用和气相色谱(HPLC-Mass和GC),研究了氟啶虫胺腈在两种不同光源下于4种不同溶剂(正己烷、甲醇、乙腈、丙酮)中的光化学降解.结果表明,以氙灯为光源,1.0、5.0、20.0mg·L-1的氟啶虫胺腈在4种溶剂中的降解半衰期分别为11.62、8.33、10.80h(正己烷),5.30、5.81、7.05h(甲醇),1.72、1.99、2.79h(乙腈),83.49、37.46、64.77h(丙酮).以紫外灯为光源,1.0、5.0、20.0mg·L-1的氟啶虫胺腈在4种溶剂中的降解半衰期分别为5.29、4.25、5.49min(正己烷),2.19、2.97、5.88min(甲醇),0.86、1.99、1.13min(乙腈),330、365、198min(丙酮).氟啶虫胺腈的降解反应主要为还原、水解反应,影响其降解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光源和溶剂的种类,氟啶虫胺腈的浓度对其降解速度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764.
金属矿采空区多以矿房-矿柱组合的复杂采空群体系构成,这种复杂的空区群结构是一种复合应力拱的承载结构,复合应力拱的成拱机制形成了采场上方覆岩发生拉压破坏模式,进而导致围岩塌陷及巷道破坏;为了监测采空区影响下巷道围岩复合应力变化,提出在巷道内利用锚杆应力计监测围岩复合压力拱应力变化方法,锚杆采用端部锚固结构,埋入深度超过围岩冒落带并施加预应力;根据监测数据分析围岩应力变化可分为递变式、突跳式、振荡式和复合式变化四种变化模式,利用多元回归及突变模型建立围岩应力变化的数学模型,以历史数据为基础,建立以围岩应力极限值、应力变化速率及突变模型势函数临界值为判据的围岩稳定性分析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765.
针对由于局地污染、沙尘输入、外源性输入与局地污染物相互叠加所导致的3种灰霾污染发生过程,分别选取3个典型案例,采用颗粒物激光雷达对污染物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解析。研究发现,在局地污染发生时,污染物从地面开始垂直向上扩散,扩散高度约1 km。重度污染过程中,气溶胶的日均垂直消光系数随高度的变化背离指数衰减特征,800 m高度处出现消光系数的极大值层,极大值超过2.5 km-1,800 m以下消光系数近乎常数,约为0.3 km-1。这说明,重污染过程中,有一层较厚重的颗粒物分布,使近地面污染物在垂直方向的扩散能力减弱,形成积累效应,造成大面积空气混浊。当有外源性沙尘输入时,激光雷达能够清晰地监测到污染团输入的全过程。沙团突然出现在高空2~3 km。污染团退偏振度较大,超过0.3。随着沙尘粒子的重力沉降,沙团的轮廓在垂直方向上不断地增大。沙团的输入,导致近地面粗颗粒质量浓度的增加幅度明显大于细颗粒。在第3个案例中,激光雷达清晰地监测到高空1.8~3 km突然出现含有大量球形细颗粒的污染团,同时还发现此污染团与近地面的污染物有不同的演化特征。近地面污染物随时间垂直向上扩散,12:00左右扩散高度超过1.8 km。而高空的污染团逐渐沉降进入边界层内,与近地面扩散的污染物相互混合,共同导致本地的灰霾天气。综上所述,激光雷达可以清晰地捕获污染物的垂直结构特征,对不同的致霾过程进行立体解析,实现对大气复合污染的监测和机理研判。  相似文献   
766.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模拟酸雨和Zn复合污染对蚕豆生长及其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在酸雨和Zn复合污染下,蚕豆株高和叶绿素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蚕豆叶和根中的MDA含量上升,SOD活性下降,POD活性则是先升后降.MDA含量和SOD活性变化能较好地反映蚕豆受酸雨和Zn污染的状况.同时,酸雨和Zn的复合污染比其中任何一种单一污染对蚕豆造成的伤害更严重.  相似文献   
767.
利用两级钢渣基复合滤料生物滤池(SSMBF)构建厌氧/好氧(A/O)交替运行工艺系统.在单池HRT=2h,A/O交替周期48h,厌氧DO=0.2~0.5mg/L,好氧DO=3~5mg/L,T=23~27℃的运行条件下,考察了SSMBF系统对模拟生活污水(pH=6.8~7.5,COD=260~330mg/L,NH4+-N=35~40mg/L,PO43--P=9~11mg/L)的处理效果,分析了其氨氮和磷去除特性.结果表明,两级A/O交替SSMBF系统具有良好的生活污水处理能力,对氨氮、磷和COD的去除率分别为95%、40%~60%和83.3%,出水氨氮、磷和COD浓度分别为0.5mg/L?3~6mg/L和50mg/L.在厌氧/好氧交替周期为48h的工况下,SSMBF系统的氨氧化菌和聚磷菌分别可在10h和8h恢复最佳活性.SEM?EDS表征和污染物去除特性分析结果显示,A/O交替运行SSMBF系统充分发挥了钢渣基复合滤料的离子和碱度释放特性,通过聚磷菌的厌氧释磷效应,在厌氧SSMBF中诱导促进了生物-结晶协同除磷,结晶产物为以羟基磷灰石为主的磷酸盐化合物.  相似文献   
768.
复合污染研究进展   总被引:54,自引:1,他引:54  
复合污染是普遍存在的环境污染现象,本文在综述国内外复合污染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复合污染的概念与分类方法,总结了有关复合污染交互作用的类型及其判断方法,重点论述影响复合污染生态效应的因子(污染物因子;生物因子;环境因子)和复合污染的作用机理(影响生物细胞结构;干扰生理活动与功能;竞争活性部位,络合或螯合作用)。  相似文献   
769.
附载TiO2光催化降解咪蚜胺农药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以主波长365nm的黑炽荧光灯为光源,研究了由CMC-Na附载TiO2光催化降解咪蚜胺农药的过程。结果表明,咪蚜胺农药在3*8W黑炽荧光灯照射下,经附载TiO2作用3h后可降解50%以上,其光解可用假一级动力学方程表示。  相似文献   
770.
新型CuMn/TiO2苯类催化燃烧催化剂的研制及活性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浸溃法制备了CuMn/TiO2新型甲苯燃烧催化剂,其活性明显优于传统CuMn/γ-Al2O3和Cu-Mn复合氧化物催化剂.研究发现,载体TiO2自身有一定催化活性,而γ-Al2O3则几乎没有活性;TiO2与Cu-Mn之间的协同作用更提高了新型催化剂的活性.XRD、LRS结果显示,CuMn/TiO2催化剂的主要活性相为铜锰尖晶石(CuMn2O4),它的存在是CuMn/TiO2催化活性优良的另一个主要原因.考察了Cu-Mn负载量、铜锰比和焙烧温度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CuMn/TiO2下对甲苯的去除率达95%以上时催化床层温度为215℃,比CuMn/γ-Al2O3和Cu-Mn复合氧化物对甲苯去除率达95%时分别下降了30℃、50℃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