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64篇 |
免费 | 14篇 |
国内免费 | 39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51篇 |
环保管理 | 61篇 |
综合类 | 246篇 |
基础理论 | 96篇 |
污染及防治 | 8篇 |
评价与监测 | 9篇 |
社会与环境 | 18篇 |
灾害及防治 | 2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12篇 |
2022年 | 16篇 |
2021年 | 19篇 |
2020年 | 18篇 |
2019年 | 6篇 |
2018年 | 6篇 |
2017年 | 9篇 |
2016年 | 7篇 |
2015年 | 16篇 |
2014年 | 61篇 |
2013年 | 22篇 |
2012年 | 30篇 |
2011年 | 40篇 |
2010年 | 32篇 |
2009年 | 49篇 |
2008年 | 35篇 |
2007年 | 46篇 |
2006年 | 37篇 |
2005年 | 30篇 |
2004年 | 24篇 |
2003年 | 40篇 |
2002年 | 19篇 |
2001年 | 8篇 |
2000年 | 6篇 |
1999年 | 6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5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31.
外来入侵植物簕仔树若干形态和生理生态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簕仔树Mimosa bimucronata在广东为外来入侵种,对其种子形态及生理、叶片生理生态特性进行测定,并与原产地(南美洲)和3种本地(中国广东)植物的相关指标对比,以了解其生态适应性。结果表明:种子长4.29mm,宽3.30mm,大小、含水量(6.23%~8.23%)与原产地的无显著差异;可溶性糖、氨基酸和蛋白质含量分别为32.00、8131.06和2487.04μg·g-1(以干质量计)。活种子比例98.89%~100.00%,萌发率仅32.80%;相对电导率5.35%~11.66%。叶片绿色度29.39,但叶绿素b含量高;对比本地植物,在低光照高湿度下,簕仔树净光合速率(以CO2计)1.339μmol·m-2·s-1低,呼吸速率(以CO2计)1.828μmol·m-2·s-1高,在测定时间内未检测出其蒸腾速率;生理生态指标的表现与阳性植物木荷Schima superba类似,而明显与耐荫植物阴香Cinnamomum burmannii幼苗和九节Psychotria rubra不同。利用其阳性植物特征,可进行遮蔽以减轻潜在的生态危害。 相似文献
432.
增施氮肥对黄顶菊与高丹草苗期竞争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氮素增加常有利于外来植物入侵。采用高丹草(Sorghum bicolor×Sorghum sudanense)替代竞争和增施氮肥的方法在田间条件下研究了对外来植物黄顶菊(Flaveriabidentis(L.)Kuntze)的影响。试验在2009年夏进行,共划分2m×1m小区36个。试验设3个氮肥处理(不施肥对照、施肥1次和2次,每次施肥为每小区15g尿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4次重复。在相同氮肥水平下,黄顶菊单种时除株高和根冠比外其余指标均显著大于混种;而相同条件下,高丹草在混种时在多数生长指标上与单种无差异,说明混种对高丹草竞争生长影响不大;这一点也在相对竞争强度指标上得到证实,在混种条件下,无论施肥水平如何,高丹草以单株根质量、单株地上质量和总质量计算的相对竞争强度(RCI)均为负值。表明通过混种高丹草能够实现对黄顶菊的竞争性抑制。但是,除了根质量指标外,黄顶菊其余6个指标的表型可塑性指数均大于高丹草,黄顶菊对氮肥的响应高于高丹草,可能是因为其对氮肥的利用效率较高的原因。基于本文研究结果,氮肥的过量施用增加了农田系统的脆弱性,使其易于被黄顶菊入侵。对于此外来入侵种的管理要因其特性采取有区分性控制策略,包括在减量施肥的同时结合选择适宜物种进行替代控制。 相似文献
433.
天津地区地表水咸化的水化学证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解天津滨海地区咸/海水入侵的水化学特征,对该区地表水的化学组成进行了全面研究.结果显示,由山前平原到滨海平原,水化学的组成呈明显的地带性分布.研究水体TDS的含量较高,咸化程度明显,由淡水逐渐向卤水演化;同时,水化学类型由HCO3-Ca型,以及其它混合类型逐渐向Cl-Na型演化.Gibbs图解分析表明,蒸发-浓缩作用是控制该区地表水化学组成的主要原因;而咸/海水入侵以及由其导致的阳离子交换反应、碳酸钙的沉淀/溶解等对其也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34.
北方典型城市降尘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降尘部分反映大气污染情况,是土壤中污染物的主要来源之一,分析其分布特征并探明其影响因素将为区域环境质量改善提供数据支持.文章通过对1997-2006年沈阳市81个大气降尘监测点位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沈阳市降尘量总体呈下降趋势,月平均降尘量由1997年的23.05 t·km-2·month-1下降至2006年的17.36 t·km-2·month-1,采暖期降尘量高于非采暖期;沈阳市各城区降尘量大小顺序为:于洪区>沈河区>和平区>大东区>铁西区>东陵区>皇姑区;对比同期环境质量公报与气象数据,推断燃煤和区域气象条件是影响沈阳市降尘的重要内在和外来因素. 相似文献
435.
日本菟丝子对薇甘菊的化感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 H.B.K.)和萝卜(Raphanus sativus L.)种子为受体,采用生物检测的方法研究了菟丝子属(Cuscuta L.)植物日本菟丝子(Cuscuta japonica Choisy)鲜茎的水浸提液及其有机萃取物的化感效应.结果表明,日本菟丝子鲜茎的水浸提液对萝卜种子的萌发表现出"低促高抑"的现象,且质量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强;对薇甘菊根长的抑制作用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综合抑制效应指数亦达到-0.32.日本菟丝子鲜茎水浸提液的有机萃取物在折算为干茎质量浓度为10 mg·mL-1(即折算为每毫升溶液曾经用10 mg干茎浸泡)时就对萝卜和薇甘菊种子的萌发表现出极显著的抑制作用(p<0.01),且对两种受体的抑制趋势较一致.可见供体植物日本菟丝子具有较强的化感作用,这为利用它来控制薇甘菊的入侵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36.
蚕豆根尖微核试验在辣子草化感作用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蚕豆(Vicia faba L.)根尖细胞微核试验,研究入侵植物辣子草(Galinsoga parviflora Cav.)水浸提液的化感效应,结果表明,辣子草水浸提液具有一定的遗传毒性.在辣子草水浸提液作用下,蚕豆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各时相受到影响,有丝分裂指数下降,微核率升高,细胞中出现了微核、染色体断片、染色体桥、染色体滞留等多种染色体畸变,辣子草水浸提液对蚕豆根尖的影响存在显著的时间效应和浓度效应.蚕豆根尖微核技术能较好的反映辣子草化感作用潜力,在评估入侵植物的化感作用方面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37.
外来植物入侵机制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何锦峰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8,14(6)
从植物入侵的内因、外因、驱动力和入侵过程等方面综述了植物入侵机制的研究进展:(1)外来植物由于预适应性较强或由于杂交和多倍体化而具有较强的侵染力:(2)外来植物由于逃脱原生区域的自然天敌,或由于土著种竞争较弱、生物多样性较低、植食动物或疾病较少等导致的生物抵抗力较低,或因良好的资源可获得性及入侵植物的化感作用等造成新栖息地可侵人性的增加;(3)自然或人为引入外来植物及对新栖息地的扰动是植物入侵的驱动力;(4)外来植物可能通过基于事件的入侵、入侵崩溃和协同入侵等人侵过程机制实现其成功入侵,分析了各入侵机制对入侵植物防控、生态学和进化学研究意义以及待解决问题.结果表明,植物入侵机制高度复杂,不同的外来植物种、新柄息地类型及植物入侵的不同阶段,各入侵机制可能单独或共同作用,为针对性地设计植物入侵防控方案提供了理论支撑.最后对植物入侵机制理论及其在植物入侵预测、危险性分区和防控中的应用研究等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38.
不同逆境条件下辣子草抗氧化酶系统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辣子草(Galinsoga parviflora Cav.)原产南美洲,1915年在我国云南和四川等地被发现,是一种危害较严重的外来入侵种,研究其在逆境条件下的生理适应机制对于有效预警和治理该入侵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采用人工设置温度梯度和自然干旱方法,研究了在不同环境胁迫条件(温度和干旱)下辣了草抗氧化酶系统和丙二醛(MDA)的变化.结果表明:在10~30 ℃范围内,辣子草抗氧化酶系统变化趋势不一致,MDA含量未出现显著性变化;在5℃、35℃和45℃胁迫下,抗氧化酶系统受到损伤,MDA含量显著上升;在干旱胁迫条件下,抗氧化酶系统先上升,后下降,MDA含量在干旱胁迫后期含量显著上升.应用Fuzzy方法,对辣了草抗氧化酶在2种逆境不同水平胁迫下的动态进行综合评价,认为其对低温环境具有较强的耐受能力,对干旱环境的耐受性较差. 相似文献
439.
440.
一种具有多种联动功能的安防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种集入侵探测报警、视频监控和多种联动功能于一体的安防系统的设计方案.并对系统间的联动功能进行了具体分析.实际工程应用表明,本方案设计合理,大大提高了安全防范和安保管理能力.特别是各系统间的联动功能的实现,明显提高了保安人员快速处理突发性事件的能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