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78篇
安全科学   11篇
废物处理   11篇
环保管理   10篇
综合类   153篇
基础理论   38篇
污染及防治   24篇
评价与监测   1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利用13 C同位素稀释-高分辨率气相色谱-高分辨率质谱法测定了胶州湾内、外沉积物岩芯中多氯萘(PCNs)异构体的含量,对其同系物分布、可能来源、沉积通量及毒性当量进行了初步探讨,并研究了由各类来源PCNs进入到胶州湾的历史沉积趋势.结果表明,胶州湾内、外沉积物岩芯中∑PCNs含量范围分别为3.9~56.4 Pg·g-1...  相似文献   
192.
为了解路桥地区河流沉积物中多氯萘(PCNs)的污染水平、空间分布特征及来源,用GC-NCI-MS法测定了该区38个沉积物样品中PCNs的含量.结果表明,所有沉积物样品中∑PCNs在0.13~350.00ng·g^-1之间,平均值为17.30ng·g^-1.多数样品中主要的同族体为tri-CNs,占10.2%~85.0%...  相似文献   
193.
电芬顿氧化法处理酸性橙Ⅱ模拟废水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分解酸性橙Ⅱ分子结构中的偶氮键和萘环,提高酸性橙Ⅱ废水的可生化性,采用电芬顿氧化法处理质量浓度为300mg/L的酸性橙Ⅱ模拟废水,研究了不同电流密度对电芬顿系统处理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电流密度条件下,模拟废水ρ(CODCr)由377.8 mg/L快速降至276.9 mg/L时,消耗的电量分别为300 C(10.0 mA/cm2)、810 C(7.5 mA/cm2)、2 190 C(5.0mA/cm2)和1 710 C(2.5 mA/cm2),说明在高电流密度条件下,电芬顿反应器能够高效快速地分解酸性橙Ⅱ,同时消耗最低的电量.电芬顿系统处理出水的紫外可见光谱检测结果表明,在较高电流密度(7.5 mA/cm2)条件下,电芬顿系统仅需要10 min就能够基本完全分解酸性橙Ⅱ分子结构中的偶氮键和萘环,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   相似文献   
194.
使用一种简单的搅拌焙烧方法成功制备了MoO_3/g-C_3N_4复合材料,通过SEM、TEM、XRD、FTIR、UV-vis和PL等技术对材料进行形貌结构和光学性能的表征.结果表明,MoO_3与g-C_3N_4成功复合,使g-C_3N_4吸收发生红移,扩大了g-C_3N_4的可见光吸收范围,有效地抑制了光生载流子的复合.以非甾体抗炎药萘普生(NPX)为目标污染物,对MoO_3/g-C_3N_4复合材料的光催化性能进行研究,实验表明光催化剂MoO_3/g-C_3N_4对萘普生的去除率是相同条件下纯g-C_3N_4的1.75倍.MoO_3负载量、pH值、催化剂MoO_3/g-C_3N_4的使用量和NPX的初始浓度等因素的研究表明,3%的MoO_3复合量和酸性条件更有利于NPX降解,加大MoO_3/g-C_3N_4的使用量和减少NPX的初始浓度也能加快NPX的降解速率.通过猝灭实验确定了单线态氧和超氧自由基是反应的主要活性物种,ESR测定单线态氧的存在验证了Z型MoO_3/g-C_3N_4降解NPX的机制.  相似文献   
195.
藻类有机物对纳滤膜去除萘普生效果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2种藻类(鱼腥藻/小环藻)有机物(AOM)对纳滤膜去除萘普生(NPX)的影响效果.结果表明,在藻类AOM存在的情况下HL纳滤膜对NPX的去除率由63%增加至64.7%(小环藻)和72.7%(鱼腥藻);但同时造成了严重的膜污染,比通量由99.7%下降至89.6%(小环藻)和86.3%(鱼腥藻).研究发现,藻类AOM的中等分子量(1.5~5kDa)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们主要由疏水性有机物构成,紧密地黏附在膜表面形成滤饼层,使膜表面的疏水性增强.滤饼层的疏水性造成膜通量衰减并提高NPX去除率.研究还表明,鱼腥藻AOM在中等分子的疏水性明显比小环藻的强,造成的膜污染更严重以及更高的NPX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196.
多氯代二苯并呋喃(PCDFs)是一种典型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光解是其在环境中转化的主要途径.以分子电性距离矢量(Molecular Electronegativity Distance Vector,MEDV)为参数,应用多元线性回归(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MLR)和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对48种PCDFs在云杉针叶和飞灰表面的光解半衰期(t1/2)进行模拟分析,均获得由2个变量所建的定量结构-性质相关(QSPR)模型.多元线性回归结果:建模相关系数(R)分别为0.860和0.836,标准偏差(SD)分别为0.052和0.053,交互检验复相关系数(Rcv)分别为0.839和0.807,外部检验相关系数(Qex)t分别为0.939和0.853;偏最小二乘回归结果:建模相关系数(R)分别为0.857和0.829,交互检验复相关系数(Rcv)分别为0.849和0.807.结果表明,MEDV能较好地表征该类分子的结构信息,所建QSPR模型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197.
石油化工污染土壤中萘的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别用点估计商、暴露分布/效应分布比较和基于分布的商3种评价方法对典型石油化工污染土壤中萘的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大庆市贴不贴纳污泡周边土壤中萘污染的生态风险较小.采用点估计商方法并应用1000倍的外推因子时,危害商小于1;采用后2种评价方法并应用100倍的评价因子时,生态风险的概率为14.1%,10%的物种受损害的概率为6.2%,基于分布的商值超出1的概率为2.1%.案例研究结果表明,运用点估计商→暴露分布/效应分布比较→基于分布的商的方法流程对石油化工污染场地进行风险评价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8.
通过热力学的方法,研究了水溶性有机酸对萘的溶解度及迁移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萘的溶解度和萘由纯水向不同浓度有机酸溶液的迁移能力随着有机酸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但这种趋势并非简单的线性增加,当有机酸浓度超过一定数值后,萘的溶解度会突然增大,迁移趋势会明显增加.这种变化与在稀溶液中形成的水包有机酸笼合物结构有关.  相似文献   
199.
本文从生物降解机理、影响生物降解的因素两方面概述了土壤及沉积物中多氯代有机化合物的生物降解研究进展,介绍了生物修复技术的几种形式及与其它修复技术的结合使用情况。  相似文献   
2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