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85篇
安全科学   11篇
废物处理   11篇
环保管理   10篇
综合类   153篇
基础理论   38篇
污染及防治   31篇
评价与监测   1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41.
The toxicity of naphthalene to a freshwater microalga, Chlorella pyrenoidosa, and the subsequent recovery of algae from the damage were investigated under two nutrient conditions, either enriched with nitrogen (N) and phosphorus (P), or starved of N and P. Results showed that C. pyrenoidosa was more sensitive to naphthalene under N,P-enriched condition, and the inhibitory rate generally increased at first and then decreased gradually with the evaporation of naphthalene under both nutrient conditions. Enriched N, P reduced the inhibitory rate at initial naphthalene concentration of 5 and 10 mg/L, but enhanced it at 100 mg/L, at which more severe ultrastructure damages were found than those under N,P-starved condition. Observed damages included partly or totally disappearance of nucleolus, nuclear, and plasma membranes. According to the chlorophyll content and cell density measurements, C. pyrenoidosa could recover from naphthalene damage with initial concentrations 6 50 mg/L in 7 days under both nutrient conditions, while they could not recover if the initial concentration of naphthalene was at 100 mg/L. Under the N,P-starved condition, the inability of C. pyrenoidosa to recover from the naphthalene damage was consistent with the results of high inhibitory rate, low value of specific growth rate (SGR, 0.05 day??1), and the severe destruction of cell structure. However, under the N,P-enriched conditions, the observed lower inhibitory rate, higher value of SGR (0.55 day??1), and the intact cell structure of most cells suggested that algae could potentially recover from the naphthalene damage.  相似文献   
42.
采用浸渍法制备了Mn2O3/γ-Al2O3催化剂,在超临界水中催化氧化降解1,5-萘二磺酸,探索了催化剂Mn2O3活性组分负载量、催化剂空速和反应溶液pH对Mn2O3/γ-Al2O3催化剂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Mn2O3/γ-Al2O3的催化活性在一定范围内随Mn2O3活性组分负载量的增加而提高;在一定范围内,Mn2O3/γ-Al2O3空速越小,模拟废水的COD去除率越高;Mn2O3/γ-Al2O3催化活性在反应溶液呈酸性情况下比碱性时高。  相似文献   
43.
本文探讨了N-(1-萘基)-乙二胺光度法测定水中亚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标准液无需标定,而只需准确称取标准品,精心配制即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44.
文章研究了几种非离子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在单一或混合条件下对多环芳烃(PAHs)萘和菲的增溶作用,并分析了无机盐对表面活性剂増溶PAHs的强化效果。结果表明,在相同浓度条件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对菲和萘的增溶效果均高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其增溶能力大小顺序为:Tween 80TX-100Tween 20SDSSDBS。将非离子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混合后,对萘和菲的增溶作用大于单一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而小于单一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且增溶效果随着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比例的增加而增大。低浓度(0.03 mol/L)的NaCl和Na2SO4可大幅度促进表面活性剂对萘和菲的增溶效果,但随着无机盐浓度的提高,对增溶效果的促进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45.
高活性萘降解细菌Hydrogenophaga Palleronii LHJ38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宋昊  邱森  章俭  夏春谷 《化工环保》2006,26(2):87-90
为了研究微生物对多环芳烃的降解和转化规律,以萘作为研究对象,从餐厨油烟污染土壤中筛选到一株萘降解活性较高的细菌菌株,经菌种鉴定,定名为帕氏氢噬胞菌(H ydrogenophaga Palleronii)LH J38。测定了该菌的生长曲线和萘降解曲线,建立了菌株对萘的降解活性的定量测定方法,并研究了其最适生长条件。结果表明,在28℃、初始pH6.6、碳氮摩尔比为4的最适培养条件下,LH J38对初始质量浓度为2 000m g/L的萘在96h内的降解率可达98%以上;处于对数生长期的LH J38对萘的降解活性可达47.3nm o l/(m g.m in)。  相似文献   
46.
对珠江三角洲水体中来源广、毒性大的多氯代芳香化合物(PCAs)在两种自然沉积物和活性污泥中的吸附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珠江广州河段鸦岗底泥和顺德鱼塘底泥中,1,2,4-三氯苯、1,2,4,5-四氯苯、五氯苯主要呈现为Fruendlich非线性吸附,六氯苯、2,4,6-三氯酚、七氯和Aroclor1260则表现为线性吸附;而在活性污泥颗粒物上几种PCAs均表现为线性吸附。PCAs的吸附行为与Kow有一定关系,但主要与固体颗粒物中有机碳和粘土成分含量有关。有机碳和粘土成分的高低不仅影响PCAs在颗粒物上吸附容量的大小,其比值还决定了PCAs的吸附方式。  相似文献   
47.
初步研究了四川省卧龙地区5个不同海拔高度的表层土壤和2个牦牛样品中二噁英/呋喃(PCDD/Fs)、共平面多氯联苯(co-PCBs)和多氯萘(PCNs)的分布特征、来源、毒性当量以及生态风险状况.土壤样品中总2,3,7,8-PCDD/Fs的含量范围为2.48-4.30 pg·g-1dw,平均3.50 pg·g-1dw,最高含量在海拔3927 m的塘房.co-PCBs的总含量平均为9.14 pg·g-1dw,最高值在海拔4487 m的垭口.总2,3,7,8-PC-DD/Fs和总co-PCBs含量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表现出正相关关系.不同海拔高度土壤中的PCDD/Fs和co-PCBs异构体的分布相似,表明具有相同的来源.总PCNs与海拔梯度呈负相关关系,最高含量出现在海拔3345 m的贝母坪,平均21.4 pg·g-1dw,主要以3.氯为主.土壤中PcDD/Fs毒性当量浓度范围为0.29-0.43pg TEQ·g-1dw.牦牛肉和牦牛组织中PcDD,/Fs总浓度分别为27.5和23.6 pg·g-1脂肪,毒性当量浓度为4.04和4.07 pg TEQ·g-1脂肪.结果表明,牦牛中的PCDD/Fg,co-PcBs和PCNs不大可能对卧龙地区人群导致严重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48.
分离到一株能以苯酚、苯甲酸、对甲酚、萘为唯一碳源和能源生长、具有同时降解单环和双环芳烃能力的细菌菌株,经生理生化、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等鉴定为红球菌PNAN5菌株(Rhodococcussp.strainPNAN5).在实验条件下和在温度为20~40℃、pH7 0~9 0范围内菌株PNAN5降解苯酚的效率保持在80%~100%之间,苯酚浓度在2~10mmol·L-1范围内变化对降解效率没有明显的影响.该菌株通过邻苯二酚1,2 双加氧酶催化的开环途径降解芳烃,不同于已知的浑浊红球菌(R.opacus)是通过邻苯二酚2,3 双加氧酶催化芳烃降解.以细胞裂解液测定该酶的酶促反应动力学常数Km值为35 94μmol·L-1,Vmax为0 84μmol·L-1·min-1·mg-1.  相似文献   
49.
不同活性炭对水中微量药物萘普生的吸附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吕婧  封莉  张立秋 《环境科学学报》2012,32(10):2443-2449
从吸附平衡、吸附动力学、吸附等温式和吸附热力学等方面详细考察了煤质炭(MAC)、杏壳炭(XAC)和椰壳炭(YAC)对水中微量药物萘普生(Naproxen,NAP)的吸附去除效能和作用机理.实验结果表明,MAC、XAC和YAC对NAP的吸附平衡时间大致为24h,平衡吸附量相应分别为8.23mg·g-1、7.92mg·g-1、6.52mg·g-1;这3种活性炭对NAP的吸附过程均符合假二级反应动力学方程,且吸附速率受到膜扩散和内扩散作用的共同限制;相较而言NAP的吸附行为更符合Langmuir等温式;吸附热力学计算结果表明,MAC、XAC和YAC对NAP的吸附去除机理为化学吸附和物理吸附的共同作用,且化学吸附作用大于物理吸附;NAP在3种活性炭上的吸附作用均为自发进行的不可逆吸热反应.  相似文献   
50.
水葫芦对萘的降解作用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分别在静态和动态两种条件下,以水葫芦为对象,对水生植物净化塘处理萘污水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静态试验中,水葫芦净化塘对浓度为2.5、6.5和16.1mg/L萘污水的7d净化率分别为97.1%、93.7%和90.4%。动态试验中,相同浓度萘污水7d后的出水净化效率分别为99.2%—99.9%、97.3%—98.6%和94.6%—96.7%。进水浓度分别为1.2mg/L和6.5mg/L萘污水在水葫芦净化塘中的最佳停留时间分别为5d和7d,水葫芦净化塘动态过程的净化效率高于静态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