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8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170篇
安全科学   26篇
环保管理   8篇
综合类   247篇
基础理论   101篇
污染及防治   28篇
评价与监测   5篇
社会与环境   8篇
灾害及防治   1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21.
本文分别以连续曝气和间歇曝气方式长期运行两套亚硝化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对比分析两种曝气方式下亚硝化生物膜特性差异和变化.研究表明,连续曝气和间歇曝气均可实现亚硝化生物膜生长(Kd> 0),但间歇曝气下生物膜连续脱落对生物总量基本无影响,生物膜生长过程更加稳定,且当亚硝化运行稳定后,间歇曝气可获得更高的生物总量(1.42g/m2).而连续曝气下生物膜可获得更高的蛋白质/多糖(PN/PS=1.8~2.0)和蛋白质/挥发性固体(PN/VS=0.145)以及更低的腐殖质/挥发性固体(HS/VS=0.05)和死细胞占比(13.66%).这说明连续曝气下生物膜中活性生物量占比更高,惰性生物量占比更低,活细胞占比更高,因而生物膜活性更高,微生物代谢更活跃.荧光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以连续曝气运行的MBBR生物膜中亚硝化菌总量远高于间歇曝气,连续曝气更利于亚硝化菌的生长富集(2.36copies×108/g > 0.25copies×108/g).  相似文献   
422.
采用根箱实验,基于定量PCR技术研究非常规水源(再生水和养殖废水)灌溉及生物炭添加后根际土、非根际土及玉米根部病原菌的赋存情况.结果发现,灌溉时间、土壤类型可显著影响土壤中病原菌的整体分布.相较于蒸馏水灌溉下根际土、非根际土的单个病原菌,再生水灌溉下病原菌变化为-0.74~0.17个数量级,养殖废水灌溉下为-0.14~0.60个数量级.生物炭对土壤中病原菌的影响因灌溉水源、灌溉时间而改变,可使再生水及养殖废水灌溉下病原菌检出量最高降低0.35、0.39个数量级.但再生水及养殖废水灌溉可使玉米根部病原菌检出量最高增加1.17、2.20个数量级,生物炭又使非常规水源灌溉下其检出量最高增加0.60、1.08个数量级,带来潜在的健康风险.  相似文献   
423.
为了解城市景观水体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 β-lactamases,ESBLs)细菌的种属分布和耐药特征,从西安市4处景观水体中分离出385株异养菌,利用双纸片协同试验筛选产ESBLs菌,并通过16S rDNA测序比对鉴定其种属.使用K-B纸片琼脂扩散法测定产ESBLs菌对氨苄西林、四环素、磺胺甲恶唑、环丙沙星和头孢唑肟的耐药表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测定这些菌株是否携带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blaTEMblaCTX-MblaSHV以及I类整合酶基因intI.结果表明:从城市景观水体中分离出19株产ESBLs菌,在异养菌中的占比为4.94%.这些产ESBLs菌株共计6属10种,主要为大肠埃希氏菌.它们对氨苄西林、四环素和磺胺甲恶唑普遍耐药,多重耐药菌占比为57.89%.这些产ESBLs菌株中I类整合子检出率高达89.47%,但3种β-内酰胺酶耐药基因的检出率很低.  相似文献   
424.
王祥  淮建军 《自然资源学报》2020,35(6):1460-1471
农业气象灾害多风险评估对于防灾减灾、制定风险对策具有重要意义。根据1980—2015年陕西省农业气象灾害年度统计资料和2015—2018年农户调研数据,运用贝叶斯网络、贝叶斯分层模型(BHM)等多风险评估方法,分析陕西省农业气象灾害的变化趋势、灾害间相互作用以及生计资本对于不同作物脆弱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1980—2015年陕西省洪涝的灾害率和灾害强度显著下降,斜率分别为0.17%、0.7%,冷冻的灾害率显著上升,斜率为0.25%,干旱和风雹灾害无明显变化;(2)干旱和洪涝显著影响其他灾害,各种灾害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3)增加有效灌溉面积率、农作物种植面积、农村用电量和农用磷肥施用折纯量等生计资本指标,可以显著降低脆弱性。本文有助于提高农户对农业气象灾害的适应能力,为预防和治理农业气象灾害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425.
为调查整合子在胶州湾水域多重耐药菌中的分布情况.本文采用PCR、克隆测序等方法对多重耐药菌株中Ⅰ、Ⅱ型整合酶及整合子中耐药基因盒的分布进行检测.研究发现,胶州湾多抗性细荫污染严重50%的多重耐药菌携带整合子;整合子阳性菌株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率远大于整合子阴性菌;二氢叶酸还原酶和氨基糖苷腺苷转移酶是基因盒携带的主要耐药基因;基因盒.整合子系统参与了细菌多重耐药的形成,已成为水环境中多重耐药基因水平传播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426.
赤潮发生相关环境因子分析方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判断影响河口、近岸和内湾型赤潮发生的主要环境因子,本文采用多重共线性和自相关检验相结合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并对一次赤潮实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COD浓度的变化是影响浮游植物数量的主要环境因子.结合赤潮整个过程的气象资料可知,赤潮发生前强降雨过程是诱发调查海域赤潮发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27.
从柴油污染土壤中筛选分离出1株萘降解菌HD-5,经16S r DNA序列分析鉴定为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对功能基因进行PCR扩增证实该菌株中含有萘双加氧酶基因nah.采用生物强化、生物刺激以及二者相结合的方式修复萘含量为0.5%的自配污染土壤,综合比较了在不同修复方式下土壤中萘的降解率,修复过程中土壤FDA水解酶活和脱氢酶活的变化,以及运用定量PCR的方法动态分析了总细菌基因拷贝数和nah基因拷贝数.结果表明,在生物强化(B)、生物刺激(S)以及生物强化与生物刺激相结合(BS)这3种修复方式下,31 d后萘去除率分别为71.94%、62.22%和83.14%,BS组在修复过程中土壤FDA水解酶活和脱氢酶活明显高于另外两组,31 d后BS组土壤中总细菌基因拷贝数和nah基因拷贝数分别增长了约2.67×1011g-1和8.67×108g-1.上述研究结果表明筛选得到的萘降解菌株在土壤中具有良好的定植特性,在生物刺激与该降解菌株的共同作用下,可以有效地实现土壤中萘降解,这对此类污染生物修复过程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28.
强大的湿地     
吴怀苏 《环境》2013,(7):14-17
哲人说存在即合理,湿地的存在就像是上天赐给人类的礼物,对人类有多重贡献,我们理应善加对待。强大的湿地湿地不仅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多种资源,而且具有巨大的环境功能和效益,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蓄洪防旱、控制污染、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为野生动植物提供独特生境等方面,有着其它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天然蓄水库与地下水补充源湿地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水量充沛。  相似文献   
429.
多重干湿交替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干湿交替对于土壤有机碳循环,土壤矿化作用和微生物生长代谢有重要影响。文章以表层土(020 cm)为受试土壤,通过室内孵育试验,模拟自然的干湿交替循环,同时设置恒定含水量的对照试验,重点研究了缓慢干旱和快速复水的处理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变化趋势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与恒定含水量的对照组相比,多重干湿交替处理能够显著提高土壤的矿化作用,土壤中的微生物在复水后的24 h内迅速增加,4个干湿周期使得总的微生物生物量碳平均增加了50%左右。土壤中部分溶解性有机碳在复水后被微生物利用,降低幅度为10%20 cm)为受试土壤,通过室内孵育试验,模拟自然的干湿交替循环,同时设置恒定含水量的对照试验,重点研究了缓慢干旱和快速复水的处理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变化趋势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与恒定含水量的对照组相比,多重干湿交替处理能够显著提高土壤的矿化作用,土壤中的微生物在复水后的24 h内迅速增加,4个干湿周期使得总的微生物生物量碳平均增加了50%左右。土壤中部分溶解性有机碳在复水后被微生物利用,降低幅度为10%20%。但是在没有外源碳供给的情况下,4个干湿交替使得土壤总有机碳较原始水平降低了21%。  相似文献   
430.
孙婧  李黎丽 《火灾科学》2014,23(2):116-121
高层建筑人员竖向疏散途径选择与人的生理特征、文化背景、行为习惯等人员特征密切相关,因此开展针对我国高层建筑人员疏散途径选择特征的数据采集和分析工作十分重要。设计并开展了高层建筑竖向疏散途径选择的问卷调查。对人员在日常和紧急条件下高层建筑竖向疏散途径的选择进行了统计分析,分别针对距离因素、排队因素、群体因素影响的不同条件下人员选择电梯进行上下楼层的期望值进行了对比分析。利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和多重对应分析方法,保障电梯疏散可行前提下,研究了人员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身型特征、生理和心理状态、日常行为习惯等人员特征因素和竖向疏散途径选择之间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