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913篇 |
免费 | 93篇 |
国内免费 | 164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822篇 |
废物处理 | 27篇 |
环保管理 | 143篇 |
综合类 | 854篇 |
基础理论 | 147篇 |
污染及防治 | 56篇 |
评价与监测 | 48篇 |
社会与环境 | 29篇 |
灾害及防治 | 4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4篇 |
2023年 | 45篇 |
2022年 | 63篇 |
2021年 | 90篇 |
2020年 | 53篇 |
2019年 | 62篇 |
2018年 | 63篇 |
2017年 | 71篇 |
2016年 | 74篇 |
2015年 | 73篇 |
2014年 | 179篇 |
2013年 | 132篇 |
2012年 | 161篇 |
2011年 | 150篇 |
2010年 | 122篇 |
2009年 | 141篇 |
2008年 | 120篇 |
2007年 | 77篇 |
2006年 | 108篇 |
2005年 | 86篇 |
2004年 | 59篇 |
2003年 | 40篇 |
2002年 | 29篇 |
2001年 | 39篇 |
2000年 | 16篇 |
1999年 | 15篇 |
1998年 | 19篇 |
1997年 | 17篇 |
1996年 | 13篇 |
1995年 | 7篇 |
1994年 | 10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10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1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72.
73.
74.
在静置换水条件下,研究了低pH值对大型存活、生长和生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5±1℃下,急性试验低pH值对大型的24h和48hLL50值及其95%可信限分别为pH值4.66±0.19和4.94±0.20。慢性试验进行了14天,对存活和生长,pH值1.75有影响,pH值5.0没有影响;对生殖,pH值5.0有影响,pH值5.5没有影响。显示出低pH值对大型的毒性阈限在pH值5.00-5.50之间。 相似文献
75.
76.
77.
大型蚤是一种国际公认的标准实验生物,广泛应用于污水、地表水等水质毒性检测。毒性水平较低的城市二级出水,对大型蚤往往无急性毒性效应,而具有慢性毒性效应,但慢性毒性检测周期过长,因此探索一种更灵敏的指标,实现快速检测,对于控制二级出水的水质风险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考察了大型蚤在短期暴露于城市二级出水条件下,其体内乙酰胆碱酯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ATP酶、羧酸酯酶和碱性磷酸酯酶的酶活变化特征,从中筛选出对二级出水毒性响应灵敏的标志酶指标。实验结果表明,碱性磷酸酯酶、过氧化氢酶对二级出水毒性响应相对较灵敏,具有成为标志酶的潜力,研究结果为城市二级出水生物毒性评价方法优化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8.
选用2种在市场上畅销的护肤品(六神沐浴露和玉兰油沐浴露),采用大型蚤(daphnia magna straus)的急性毒性标准测定方法,初步研究和评价了2种沐浴露对水环境污染的生态毒性.结果表明,六神沐浴露24h的LC50和EC50值分别为96.76和81.72 mg·L-1,48 h的LC50和EC50值分别为78.42和72.93 mg·L-1;玉兰油沐浴露24h的LC50和EC50值分别为91.13和84.95 mg·L-1,48h的LC50和EC50值分别为80.11和78.51 mg·L-1.2种沐浴露对大型蚤的致死和抑制效应与其浓度呈明显正相关关系,且毒性效应随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强. 相似文献
79.
80.
长江口中华鲟保护区及临近水域大型底栖动物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2004年5月、8月、11月和2005年2月(Ⅰ年度)及2005年8月、11月和2006年2月、5月(Ⅱ年度)共2个水文年对T长江口中华鲟保护区水域(30°15′~31°45′N、121°30′~122°15′E)15个取样站8个航次的采泥样品和阿氏网样品,对底内动物和底上动物的种类组成、生物量、栖息密度、重要种的优势度、群落多样性和结构及时间空间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底内动物共出现15种,种类组成贫乏,优势种变化明显,底内动物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平均值分别为1.44 g/m2和11.33个/m2,生物量和栖息密度总体呈现下降趋势,物种多样性指数低并有下降趋势,群落结构极不稳定;底上动物底栖动物59种,组成有明显季节和年度变化,底内动物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平均值分别为15.58 ×10-2g/m2和6.81×10-2个/m2;底上动物生物量和栖息密度略呈现下降趋势,优势种的种类及优势度年际有较大变化,种类数和生物量北支高于南支.底内动物2个年度生物量平均值季节变化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底上动物2个年度生物量平均值季节变化为春季>冬季>秋季>夏季,底内动物与底上动物的季节变化具有一定的不平衡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