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907篇 |
免费 | 241篇 |
国内免费 | 117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372篇 |
废物处理 | 3篇 |
环保管理 | 188篇 |
综合类 | 1065篇 |
基础理论 | 214篇 |
污染及防治 | 34篇 |
评价与监测 | 75篇 |
社会与环境 | 99篇 |
灾害及防治 | 215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45篇 |
2023年 | 76篇 |
2022年 | 90篇 |
2021年 | 117篇 |
2020年 | 104篇 |
2019年 | 71篇 |
2018年 | 61篇 |
2017年 | 65篇 |
2016年 | 54篇 |
2015年 | 87篇 |
2014年 | 176篇 |
2013年 | 127篇 |
2012年 | 115篇 |
2011年 | 112篇 |
2010年 | 82篇 |
2009年 | 109篇 |
2008年 | 150篇 |
2007年 | 98篇 |
2006年 | 80篇 |
2005年 | 54篇 |
2004年 | 51篇 |
2003年 | 52篇 |
2002年 | 26篇 |
2001年 | 26篇 |
2000年 | 32篇 |
1999年 | 29篇 |
1998年 | 20篇 |
1997年 | 31篇 |
1996年 | 28篇 |
1995年 | 19篇 |
1994年 | 19篇 |
1993年 | 19篇 |
1992年 | 16篇 |
1991年 | 8篇 |
1990年 | 7篇 |
1989年 | 4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2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秋冬季水鸟群落组成与生境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14年10月至2015年1月采用样线调查法对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秋季迁徙期和越冬期水鸟群落结构进行调查研究,调查共包括8条样线40个观测点.结果表明:(1)秋季迁徙期共记录水鸟6目14科54种,国家Ⅰ级保护鸟类5种,国家Ⅱ级保护鸟类8种;越冬期共记录水鸟5目7科31种,国家Ⅰ级保护鸟类1种,国家Ⅱ级保护鸟类4种.(2)2个时期雁形目水鸟种类和数量均占优势,豆雁(Anser fabalis)、斑嘴鸭(Anas poecilorhycha)、赤膀鸭(Anas strepera)和绿头鸭(Anas platyrhynchos)为优势物种,丹顶鹤(Grus japonensis)、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和大大鹅(Cygnus cygnus)等珍稀水鸟也有一定的种群数量.(3)秋季迁徙期水鸟种数、数量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多于或高于越冬期.(4)5种典型生境之间水鸟种类和数量存在差异,天然水域是水鸟群落的主要分布区.(5)自然生境内的水鸟种数、数量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一般多于或高于人工生境.相似性分析结果表明,自然生境之间水鸟群落结构相似程度高于人工生境. 相似文献
182.
183.
介绍了目前MBR的主要类型、膜污染情况、膜清洗方式以及MBR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情况和工程实例,对MBR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84.
我国近期出现的大范围严重雾霾天气已成为社会关注焦点。公众对空气重污染突发事件的风险感知不但与污染本身特征有关,还会受到个体特征和对污染的观感和情绪的影响。本文提出基于Logit的雾霾天气风险感知定量分析模型,并以北京、上海、广州三个典型城市展开随机抽样进行了实证研究,为有效地了解和解释其风险感知强度和来源提供了分析工具。该模型可推广应用至更广泛的社会群体的风险感知研究中,从而为我国空气污染治理中切实回应公众需求,稳定和疏导社会负面情绪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5.
为了研究我国煤矿重特大事故的一般规律,分析了2002-2014年我国煤矿发生的421起重特大事故,得到我国煤矿重特大事故的基本特征.利用统计分析法从地域、类型、所有制3个维度综合分析了421起煤矿重特大事故.结果表明:山西、贵州、河南、黑龙江和湖南5个省份的重特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占全国总数的56.1%和56.8%,是我国需重点监管和治理的省份,并对山西、河南和黑龙江3省重特大事故频发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瓦斯事故和水害事故的发生起数及死亡人数占比分别为83.3%和86.3%,是需要重点防治的事故类型;国有重点煤矿重特大事故平均每起死亡人数为29.87,且近两年重特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均大幅度上升,是需要重点防范的对象;乡镇煤矿重特大事故起数及死亡人数下降速度均较快,但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仍较多,是国家重点监控、治理的对象. 相似文献
186.
187.
188.
189.
评价区域持续发展水平和状况可为区域的循环经济研究提供依据,为实现生态经济以及经济的转型提供可行性参考。生态足迹模型是定量评价区域生态状态与可持续发展水平的主要方式。文章利用生态足迹模型对研究将近十年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了计算与分析。结果显示:城市人均生态足迹处于增长的趋势,年均增长率为6.50%,工矿仓储和草地的生态足迹需求呈现出较高的增长趋势;在六大类生物生产性土地中耕地的生态承载力最大,所占比例为95.66%,而各类人均生态承载力在2007—2016年的波动不大,相对稳定;六大类生物生产性土地除耕地外均呈现为生态赤字,工矿仓储用地生态赤字所占比重最大。整体来说,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水平比较低,一直并将长期处于生态赤字的状态;城市的生态需求超过了城市生态系统的自然再生能力,生存发展强度超出了城市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 相似文献
190.
针对含水相对均匀的溶洞-裂隙水含水岩组,为判断岩溶含水层厚度,通过对空气潜孔锤钻进工艺施工钻孔井口涌水量变化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利用该工艺施工的钻孔井口涌水量一般会出现稳定型、降低型和增长型三种变化类型;井口涌水量变化类型反映了岩溶含水层是空间尺度上发育的垂向地下水系统,具有分层特征,其厚度与碳酸盐岩岩溶化程度的不均一性耦合,体现了碳酸盐岩岩体内不同空隙的发育规模、密度及其相互间的联系程度;明确了地下水埋深状况以及含水层的构成条件。故采用空气潜孔锤钻进工艺施工的钻孔,在非干孔情形下,可以利用井口涌水量的变化类型判断岩溶含水层厚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