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4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150篇
安全科学   53篇
废物处理   13篇
环保管理   62篇
综合类   349篇
基础理论   70篇
污染及防治   84篇
评价与监测   24篇
社会与环境   6篇
灾害及防治   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57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91.
通过缓释碳源生态基质颗粒脱氮效果实验,比较了缓释碳源生态基质颗粒填料柱与普通砾石填料柱对各种形态氮的去除效果.结果发现,装填生态基质颗粒的实验组出水NO_2~--N、NO_3~--N和TN去除率分别为90.60%、90.32%和63.66%,明显高于对照组-16.39%、-1.51%和25.06%的去除率,说明缓释碳源生态基质可显著增强反硝化作用强度,提高TN去除率.高通量分析结果表明,生态基质组相对丰度超过1%的菌属数量高于对照组,其中,反硝化菌属相对丰度达到30%以上,生态基质释放的纤维素碳源有利于异养反硝化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使反应器内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显著改变,提高了脱氮效率.  相似文献   
92.
溶解性有机质(DOM)对全球碳循环及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川西北4条高海拔河流,即杂谷脑河、抚边河及岷江(高山峡谷河流)与白河(高原河流),对其天然水体中有色溶解性有机质(CDOM)的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特征进行了研究与比较.结果表明,川西高海拔河流DOC变化范围为1.55~5.66 mg·L~(-1),CDOM(以a(355)表征)变化范围为0.96~6.31 m-1,荧光溶解性有机质(FDOM)(以lg Fn(355)表征)变化保持在2.08~2.83之间.与高山峡谷区河流比较,高原河流芳香性、疏水性特征常数SUVA254、SUVA260较高,吸光度之比E2/E3、光谱斜率S275~295及光谱斜率之比SR较低,揭示了高原河流CDOM芳香性较强、疏水性组分丰富、分子结构较为复杂;SUVA254、SUVA260分别与SR、S275~295呈显著负相关,表明白河由于高通量陆源腐殖质输入影响了CDOM特征.川西高原4条高海拔河流中SUVA254、SUVA260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表明芳香性结构普遍存在于河流CDOM疏水组分中.川西高原天然河流水体中CDOM与DOM的浓度之间总体上无直接关联,因为不同天然水体在DOM形成过程中,陆源DOC输入组分和强度及转化机制存在差异.研究结果对于揭示高海拔区域在全球变化背景下有机碳循环的区域效应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3.
胞外分泌物和天然有机物对混凝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分别研究了胞外分泌物(EOM)和天然有机物(NOM)对絮凝除藻及混凝除浊的影响.实验发现,EOM对混凝有利弊双重作用,它会阻碍絮凝剂的电中和作用,只有当改性壳聚糖投加0.2 mg.L-1时藻表面电位才开始由-40.6 mV下降到-14.7 mV.但它一旦结合絮凝剂后便成为助凝剂.除浊实验发现,适宜浓度的EOM(5.18 mg.L-1)能使浊度去除率达到峰值(96%),所以EOM能提高混凝效果.而NOM则对混凝只起负面影响,加入NOM后最佳除藻及除浊率分别下降11%和18%,且絮凝剂最佳投加量分别由0.35 mg.L-1和0.1 mg.L-1上升到0.7 mg.L-1和0.3 mg.L-1,所以实际混凝除藻时,合理地利用EOM同时去除NOM是减少混凝药剂、提高混凝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94.
铁盐和铝盐混凝对水中天然有机物的去除特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三氯化铁和硫酸铝为研究对象,探讨了2种混凝剂对水中天然有机物的去除效果及特点.结果表明,低投量下,硫酸铝对天然有机物的去除效果要好于三氯化铁,混凝剂投量高于15mg/L时,三氯化铁的效果较好.如混凝剂投量为10mg/L时,硫酸铝和三氯化铁处理水的TOC分别为4.19mg/L和9mg/L;当混凝剂投量为20mg/L时, TOC分别降至2.44mg/L和1.69mg/L.三氯化铁混凝后水的pH值降低幅度高于硫酸铝,形成的水解产物所带正电荷密度升高,水中有机物的质子化程度高,有利于对有机物的吸附去除.通过对UV254出和SUVA的考察可知,三氯化铁对共轭结构及不饱和有机物的去除能力要高于硫酸铝.2种混凝剂对水中不同性质有机物的去除效果不同,三氯化铁对亲水性有机物去除效果较好,对小分子量有机物去除高于硫酸铝,如混凝剂投量为20mg/L时,三氯化铁和硫酸铝对相对分子质量区间小于10 000的有机物去除率分别为16.4%和6.1%,而硫酸铝对大分子量有机物去除效率较高.  相似文献   
95.
5种天然矿物修复铅污染沉积物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重金属离子Pb2+为研究对象,通过吸附解吸实验,研究了沸石、方解石、钾长石、钙基和钠基膨润土等5种天然矿物材料对水体中Pb2+的吸附固定效果,它们的吸附等温线都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结果表明试验所用方解石对Pb2+的饱和吸附量约为185mg/g,是其他几种材料的2~3倍,而且方解石对Pb2+具有明显的不可逆吸附现象,使得吸附后的Pb很难解析下来,说明方解石对水溶液中Pb2+的固定能力非常强。利用模拟自然水体性质的电解液对方解石吸附后Pb的生物有效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被方解石固定后Pb的生物有效性非常低。最后结合方解石作为原位活性覆盖材料的经济可行性和生态风险性分析,说明方解石作为重金属污染沉积物修复的原位活性覆盖材料具有较强的实际可操作性,为后继的重金属污染沉积物的原位活性覆盖技术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96.
天然沸石吸附低浓度氨氮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浙江某地天然沸石吸附废水中低浓度氨氮,研究了pH、天然沸石投加量对吸附的影响,分析了吸附等温线和吸附动力学,并进行了动态吸附和脱附研究。结果表明,pH对天然沸石吸附有较大影响,吸附的最佳pH为8.0;随着天然沸石投加量的增加,氨氮的去除率逐渐增大,但吸附量随之减小。Freundlich方程比Langmuir方程更好地描述氨氮在天然沸石上的吸附行为,且此吸附是优惠吸附。假二级方程很好地拟合吸附动力学实验数据,吸附速率常数k2随着天然沸石投加量的增大而增大。装填105g天然沸石吸附柱处理含氨氮20mg/L废水的水量为15L,出水氨氮浓度小于5mg/L。用含氯化钠和氢氧化钠的溶液作为脱附剂,脱附率为95.5%。  相似文献   
97.
采用涡度相关法对青海湖东北岸地区草甸化草原生态系统的CO2 通量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 在生长季节(5~9 月),就日变化,08:00~19:00 为CO2 净吸收,20:00~07:00 为CO2 净排放,CO2 通量 净吸收峰值一般出现在12:00 时,7 月份12:00 时CO2 净吸收峰值为1.41 g·(m2·h)-1;就月变化,7 月 是生长季CO2 净吸收最高月份,月CO2 净吸收量达到162.70 g·m-2,整个生长季CO2 净吸收的总量达 468.07 g·m-2。非生长季节(1~4 月及10~12 月),CO2 通量日变化振幅极小,最大CO2 净排放通量出现 在3 月,为0.29 g·(m2·h)-1,除12 月和1 月各时段CO2 通量接近于零,其余月份各时段CO2 净排放在 0.02~0.29 g·(m2·h)-1;3 月是全年CO2 净排放的最高月份,全月CO2 净排放量为72.33 g·m-2,整个非生 长季CO2 净排放为319.78 g·m-2。结果表明,无放牧条件下青海湖东北岸地区草甸化草原,全年CO2 净吸收量达148.30 g·m-2,是显著的CO2 汇。  相似文献   
98.
齐鲁石化烯烃厂开工锅炉所生产的超高压蒸汽是为乙烯装置压缩机提供动力能源的装置,属于齐鲁公司重点特护设备,所用燃料是裂解渣油、焦化干气、天然气。为减少燃料成本,按照厂部要求,在焦化干气和天然气充足情  相似文献   
99.
活性炭物化性质对吸附天然水体中有机污染物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研究了天然水体条件下2种合成有机污染物(SOC)甲基对硫磷(MP)和三氯乙烯(TCE)以及天然有机物(NOM)在5种粉末活性炭(PAC)上的吸附特性.在对活性炭的物化特性进行全面表征的基础上,利用相关分析方法揭示了PAC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对天然水体中SOC类小分子有机污染物吸附的影响;并利用高效体积排阻色谱法(HPSEC...  相似文献   
100.
上海自来水和天然水源中放射性铀含量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上海城乡居民饮用水和长江、黄浦江、淀山湖、雨水、雪水中放射性铀含量及其测量和采样方法。对铀含量进行了3年连续监测,比较了不同水源中铀含量,对天然水中铀分布作了客观描述,并与其它省市比较。同一时期水中铀含量分布均匀,均在本底范围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