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5篇
安全科学   28篇
废物处理   6篇
环保管理   5篇
综合类   75篇
基础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5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灾害及防治   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不同形态铁对脱色希瓦氏菌S12偶氮还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脱色希瓦氏菌(Shewanella decolorationis)S12为材料,研究了不同形态铁对其厌氧偶氮还原的影响.结果表明,Fe(Ⅲ)对偶氮还原的影响与其形态及浓度直接相关.不可溶性Fe(Ⅲ)对偶氮还原表现延缓作用,0.05~2 mmol/L的Fe2O3均延缓0.2mmol/L的苋菜红还原,但作用效果不随Fe2O3浓度的增加而成比例强化.而对于可溶性Fe(Ⅲ),0.4 mmol/L浓度以下对0.2mmol/L的苋菜红还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作用效果与其浓度变化不呈线性关系.1 mmol/L浓度以上则表现为抑制作用,浓度越高其抑制作用越强,这种现象在电子供体不足的情况下尤为明显.进一步研究发现,可溶性Fe(Ⅱ)和Fe(Ⅲ)均具有缓解双香豆素对醌循环的抑制作用而促进偶氮还原.由此推测,可溶性铁对偶氮还原的促进作用是由于这些化合物的细胞透过性,在低浓度条件下形成Fe(Ⅱ)Fe(Ⅲ)氧化还原循环,充当电子传递的中间媒介,通过发挥电子穿梭功能从而促进细菌的偶氮还原.而高浓度条件下可溶性Fe(Ⅲ)优先大量接受来自电子供体的电子而与偶氮化合物竞争,其电子穿梭功能被掩盖,从而抑制偶氮还原.对于不可透过细胞的不可溶性Fe(Ⅲ),只是作为胞外电子受体与强极性的偶氮化合物竞争电子从而仅仅呈现延缓作用.通过对铁的形态及浓度的适当选择与控制可以获得更高效的偶氮还原效率.  相似文献   
92.
<正>多措并举,为新安法的正式施行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创造有利的执法环境。新安法颁布以来,抚松县安监局组织专门力量编印新安法宣传手册和宣传资料,编辑宣传短信,发送给全县各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引导企业学法懂法、守法经营。为了让新安法家喻户晓,抚松县安监局通过"三个结合"大力开展新安法的宣传工作。结合主流媒介宣传,充分发挥报纸、电视台、网络、法治文化宣传栏等主流媒介作用,通过安全生产专题专栏,广泛宣传新安法"以人为本、安全发展"基本理念和"十大亮点",大力提升公众  相似文献   
93.
基于陕甘宁1152份农户调查数据,运用层次回归模型,以生态知识和生态风险感知作为中介变量,实证分析了媒介使用对农户水土保持技术采用行为的影响及其路径.研究结果表明:(1)农户不仅通过媒介获取生态信息,还获得了生态知识,形成了一定的生态风险感知;(2)媒介使用不仅对农户水土保持技术采用行为具有直接影响,同时可以通过生态知识和生态风险感知的部分中介效应间接影响农户水土保持技术采用行为;(3)其中,传统媒介和新媒介都对农户水土保持技术采用行为产生正向影响,生态知识和生态风险感知在其中分别发挥部分中介作用,其中新媒介的作用大于传统媒介.因此,需要重视媒介对农户生态知识和生态风险感知的教育功能,从而促进农户采用水土保持技术.  相似文献   
94.
基于元胞自动机恐慌状态下人群疏散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研究恐慌情绪对疏散中人群行为的影响,结合决策理论和情绪感染相关理论,同时考虑恐慌情绪对行人决策的影响和恐慌情绪本身的动力学特性,如情绪感染和衰减等,采用元胞自动机方法,建立基于场域模型的恐慌状态下行人决策修正模型,采用该模型研究恐慌情绪对人群疏散行为的作用规律。研究发现:当处于优势疏散位置的行人,由于恐慌做出非理性决策,不仅降低了自身的疏散效率,而且会占据其他行人的最优疏散路径,因此导致整体疏散效率的下降;随着恐慌情绪阈值增加,同一时刻的恐慌人数减小,疏散时间减小,且存在某一临界值,使疏散时间最短;情绪自衰减速率是影响恐慌情绪的关键因素,且存在决定恐慌情绪的蔓延或者衰减的临界值;行人的恐慌程度随着行人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因为人群规模较大时,恐慌情绪的感染次数增加,并在人群中得到反复加强,从而使人均恐慌值增加。  相似文献   
95.
96.
宋守信 《安全》2020,(3):I0002-I0002
目前,相当一部分企业已经按照国家总体部署开始复工复产。在总体疫情尚未完全肃清,经济发展又不能停滞的情况下,如何在避免疫情扩散的前提下开展生产活动,如何在员工心理恐慌的情况下保证安全生产,这是摆在企业管理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相似文献   
97.
98.
<正>2013年春节临近,全国"两会"即将召开,做好这一时期的安全生产工作意义重大。眼下已进入隆冬,诱发不安全的因素增多。通化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严防各类事故发生。根据工作实际,县政府印发了《冬季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要求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城市燃气、道路交通等重点行业(领域)企业认真履职尽责,结合安全生产百日提升行动,深入开展冬季安全生产大检  相似文献   
99.
100.
通过燃烧的香所产生的烟气驱动小白鼠在恐慌条件下逃生,研究了群集效应下出口位置对恐慌疏散效率的影响。试验采用90只雌性小白鼠。出口宽2 cm,设置位于中间、靠近边界一侧、距离边界一侧2 cm、距离边界一侧10 cm和距离边界一侧20 cm 5种工况。每种工况试验前,首先对小白鼠进行逃生训练,使其熟悉出口位置。然后对每种工况进行若干次试验,分别记录每只小白鼠通过出口的时间。结果表明,出口位置对恐慌条件下的疏散效率有明显影响,边界出口效率明显高于中间出口,最优的出口位置是距离边界一侧2 cm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