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29篇
  免费   176篇
  国内免费   368篇
安全科学   96篇
废物处理   5篇
环保管理   336篇
综合类   1743篇
基础理论   215篇
污染及防治   64篇
评价与监测   89篇
社会与环境   357篇
灾害及防治   68篇
  2024年   50篇
  2023年   82篇
  2022年   116篇
  2021年   134篇
  2020年   103篇
  2019年   102篇
  2018年   54篇
  2017年   60篇
  2016年   111篇
  2015年   152篇
  2014年   201篇
  2013年   171篇
  2012年   194篇
  2011年   154篇
  2010年   132篇
  2009年   165篇
  2008年   173篇
  2007年   161篇
  2006年   89篇
  2005年   79篇
  2004年   69篇
  2003年   75篇
  2002年   64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43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831.
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对信江水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GIS空间分析与统计方法,从景观尺度和类型尺度两方面分析了流域景观格局空间分异对河流高锰酸盐指数(CODMn)、氨氮、总氮(TN)、化学需氧量(CODCr)的影响。信江流域的景观组成对CODMn、氨氮、TN、CODCr浓度存在显著影响,耕地和建设用地的面积比例与各项指标浓度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林地与各指标浓度存在显著负相关。各项指标在流域上游变化不大,而在流域的下游变化显著。从景观尺度上看,流域景观以少数大斑块为主或同一类型的斑块高度连接时,河流中CODMn、氨氮、TN、CODCr浓度较低,水质较好。从流域类型尺度上看,各类型的景观结构对河流中CODMn、氨氮、TN、CODCr浓度影响不同,建设用地以及耕地的集中大面积彼此相临的连片分布会导致河流中CODMn、氨氮、TN、CODCr等浓度的升高,而林地则表现出相反的效应。  相似文献   
832.
通过精河县气象站近56年观测的降水、气温、日照总量数据,分析了近56年来精河地区的气候变化特征.得出如下结论:①精河流域的降水有明显上升的趋势;气温也呈明显上升的总趋势,年、代际有较大起伏;年日照总量呈下降趋势,表明阴雨天增多,反应了新疆气候逐步向暖湿气候转型.②精河流域降水量年际变化的周期性振荡特征比较明显;气温年际变化的周期性振荡特征不太明显;日照总量周期性震荡比较明显.③精河流域全年的气温、降水和日照总量的相关程度并不高,随气温升高降水增加,降水升高日照总量降低.④气候的暖湿转型减少了研究区内沙尘暴天气的发生次数.  相似文献   
833.
简述了千岛湖流域自然环境现状,讨论分析了农村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834.
水功能区划分和水环境功能区划分最终目标都是为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同时使水环境得到有效的保护.但由于两种划分的立足点不同,划分的侧重点、分类体系、功能区名称存在一定的差异,各自划分容易由于使用和管理的不统一造成混乱.通过浙江省水功能区和水环境功能区的舍二为一划分,合理确定了全省各流域水系水体的水质保护目标和使用功能,以保证水资源开发利用发挥最佳经济、社会、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835.
张家口市洋河、桑干河流域水环境健康风险评价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张家口市洋河、桑干河流域近几年来水质持续改善,为逐步恢复流域水质和下游官厅水库饮用水备用水源功能提供了条件.文章利用水环境健康风险评价模型,选取了2006年该流域水质监测数据,对流域内10个监测断面由饮水途径引起的水环境健康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该流域水体对人体健康危害最大的是化学致癌物Cr(VI),在各个监测断面中Cr(VI)的个人年风险均超过ICRP推荐的标准.同时,化学致癌物对人体健康危害的个人年风险超过非致癌物的个人年风险;因此对该流域水体的含化学致癌物Cr(VI)和As废水进行控制和治理是降低水环境健康风险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36.
艾比湖流域核心区景观生态功能区划及生态调控措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探讨了景观生态功能区划的概念、原则及区划方法的基础上,以新疆艾比湖流域核心区为对象,采用叠置法并利用“3S”技术对研究区进行了自下而上的景观生态功能区的划分,共划分出4个景观生态功能区和9个景观生态功能亚区。分析了各景观功能区的主导生态功能、保护目标,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景观生态调控的工程措施和管理措施,为恢复和重建艾比湖流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37.
通过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与实地调研,结合淮河流域水环境管理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构建了淮河流域水环境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与动态评价模型,并应用该模型实证分析了2000-2010年沿淮四省水环境管理绩效指数动态变化趋势,揭示水环境管理绩效指数动态变化的动因,并对水环境管理绩效水平优劣进行对比分析。评价显示,2000-2010年期间,沿淮四省水环境管理绩效指数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按提升速度排序依次为山东、江苏、河南和安徽,按相对管理绩效水平排序依次为江苏、山东、河南和安徽;其中2000-2005年期间,江苏省水环境管理绩效水平最高,且绩效指数年均增长率最快;2005-2010年期间,江苏省水环境管理绩效水平仍然最高,而山东省绩效指数年均增长最快。研究表明,水环境管理绩效指数受省界断面水质达标率、COD排放量、氨氮排放量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838.
全球变化引起了一系列环境效应,土壤侵蚀是全球变化最为敏感环境效应之一。选择生态极其脆弱区小江流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遥感影像和雨量站点获取3期土地利用和降雨变化信息,结合区域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利用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模型)对该区域土壤侵蚀对土地利用和降雨变化的响应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1)降雨量在1981~1990年为降雨量较小年份,1991~2000年为降雨量较大时间段,2001~2005年降雨量开始急剧减少;(2)1987、1995和2005年的平均侵蚀量分别为:7058、8008和7981 t/(hm2〖DK1〗·a),中度侵蚀以上面积分别占总面积的2992%、3383%和3318%,其中极强度侵蚀分别占915%、1281%和1263%;(3)在分布特征上,强度侵蚀和极强度侵蚀主要分布在小江流域的中下游地段。极强度侵蚀主要分布在中海拔区域(1 600~2 800 m),所占的比例呈持续下降的趋势,但在高海拔区域,极强度侵蚀呈增加趋势;同时,极强度侵蚀集中分布在高坡度段(>35°)上,占其面积的85%以上,且呈持续增加趋势,在中坡度段(15°~35°)上,极强度侵蚀呈现明显的减少趋势。USLE模型可以较好的反映出全球变化条件下土壤侵蚀效应,为合理开发土地资源和人类经济活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39.
气候变化对鄱阳湖流域干旱灾害影响及其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我国历史气候变化的事实与过程重建的成果为基础,以历史文献为依据,分析了两宋以来鄱阳湖流域气候变化与洪水干旱灾害发生的关系,结果表明,不管气候处于温湿期还是冷干期,发生洪水灾害的频率没有显著区别;但是当气候处于冷干时期,发生干旱灾害的频率增大,特大干旱年和连续干旱年组频频出现。利用气象、水文资料统计分析表明,最近60 a来,气温呈现增高趋势,逐年的日降水强度明显增加,洪水干旱等极端事件发生更加频繁。为了更好地应对干旱灾害,必须加强水需求管理、坚持节约用水为先;加强病险水库的治理,使其充分发挥作用;对现有水利工程进行再评估,实施适应性管理,充分挖掘工程潜力;加大力度,新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水利工程  相似文献   
840.
基于AnnAGNPS模型的三峡库区小江流域非点源污染负荷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AnnAGNPS模型对三峡库区小江流域2002~2004年的径流量、输沙量、氮磷负荷量进行模拟估算,并分别采用宝塔窝水文站(控制范围占流域面积的62%)2002~2004年实测数据对径流和泥沙模拟值进行校准和验证,采用小江流域出口2002~2004年实测年均数据对总氮、总磷模拟负荷进行校准和验证,通过敏感性分析确定了影响流域非点源污染负荷输出的主要因子,结果表明模型模拟结果相对可靠,适合于三峡库区流域非点源污染负荷评价。根据模型预测结果,模型对径流输出的模拟精度高于对泥沙和养分的输出模拟,小江流域多年年均泥沙输出量为26189 万t,总氮输出为8 33523 t,总磷输出为43686 t。研究成果对于AnnAGNPS模型在三峡库区的应用具有很好的示范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