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6篇
  免费   72篇
  国内免费   264篇
安全科学   109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28篇
综合类   593篇
基础理论   168篇
污染及防治   23篇
评价与监测   32篇
社会与环境   36篇
灾害及防治   22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50篇
  2020年   43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45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76篇
  2013年   56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60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73篇
  2008年   67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41.
过水性湖泊——骆马湖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重要调蓄湖泊,具有防洪抗旱、饮用水供给和生态维护等多种功能.为了解骆马湖水质演变及驱动因素,基于2009~2020年长序列逐月实测数据,结合1996~2008年历史资料,分析了骆马湖总氮(TN)、总磷(TP)、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NH+4-N)等指标的长期演变、季节动态和空间格局,探究了气象和水文因子对湖泊水质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近25年来,骆马湖水质总体处于Ⅳ~劣Ⅴ类.ρ(TN)变化明显(1.06~3.49 mg·L-1),历经波动下降(1996~2002年)、显著的年际波动(2002~2015年)和显著上升(2015~2020年)这3个阶段,是骆马湖的主要污染因子.高锰酸盐指数显著下降(2.97~6.38 mg·L-1),ρ(TP)和ρ(NH+4-N)波动相对较小,分别介于0.024~0.076 mg·L-1和0.11~0.69 mg·L-1. 2017~2020年夏...  相似文献   
142.
细菌是河流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污染物降解、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亚热带城市河流细菌群落的季节演替和构建机制(确定性和随机性过程)仍不明晰.以流溪河及广州珠江段为研究对象,采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分析探讨了不同季节(丰水期和枯水期)水体细菌群落的变化及其构建机制.结果表明:不同季节水体细菌群落的组成存在显著差异,丰水期,变形菌门和异常球菌-栖热菌门的丰度更高;而枯水期,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的丰度更高.细菌群落的α和β多样性同样具有显著的季节差异,T、NH4+-N、TOC、pH、EC、DO、NO3--N和DSi是影响细菌群落季节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水体细菌群落的生态网络具有典型的模块化结构,物种间以正相关作用(合作关系)为主,且丰水期物种间的合作关系强于枯水期.随机性过程主导了细菌群落的构建,尤其以扩散限制贡献最大,且细菌群落在枯水期面临的扩散限制要高于丰水期.  相似文献   
143.
为研究承德市PM2.5中多环芳烃(PAHs)的季度变化特征和污染来源,于2019年的1、 4、 7和10月采集PM2.5样品,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测定了16种PAHs的浓度,并利用时序变动、特征比值和正定矩阵因子模型(PMF)的方法,分析了各季节PAHs的浓度变动、组分特征和潜在污染源.此外,为评价PAHs对健康风险的影响,采用BaP毒性当量法(BaPTeq)及增量终生致癌风险(ILCR)模型,并结合PAHs数据和PMF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采样期间承德市PM2.5中■的变化范围为2.7~246.4 ng·m-3,呈现(136.8±52.1)ng·m-3(冬季)>(70.3±36.7)ng·m-3(秋季)>(24.7±17.4)ng·m-3(春季)>(13.7±9.4)ng·m-3(夏季)的显著季节特征.不同环数PAHs的浓度占总浓度的占比中,5~6环的...  相似文献   
144.
145.
哈尔滨市降水形势对大气污染物浓度稀释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大量的观测事实和分析表明,随着季节的变化,降水对大气污染物浓度稀释的影响是比较复杂的。冬季,降雪越多,严重污染出现的概率越大;降雪时的天气往往风速小,湿度大,空气层结较稳定,扩散能力较弱。春季,降水对污染物浓度的影响就大一些,降水对PM10有较大的稀释作用,尤其对NO2稀释的影响更大一些,高湿的低温东风雨水对污染物浓度有降低的作用。夏季,降水大于等于10.0mm时高温高湿降水对污染物的稀释作用较大。秋季,高湿气压降低,降水10mm以下,对污染物浓度有降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6.
西北典型地域云对地气系统的辐射强迫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NASA 地球观测系统(EOS)“云与地球辐射能量系统(CERES)”的云和辐射资料,研究了我国西北地区4 个典型地域2002 年7月至2004 年6 月云对地气系统辐射强迫的季节及年变化特征,探讨了云特性参量对云辐射强迫的影响.结果表明,云的辐射强迫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和地域变化.一般夏季云净辐射强迫最大,冬季最小,而塔克拉玛干沙漠最小值出现在秋季,夏季的季风影响区和塔克拉玛干沙漠区的云净辐射强迫相差达129W/m2.云的短波辐射、长波辐射和净辐射年平均效应均在季风区最强,分别达-171.2,48.9,-122.3W/m2;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最弱,分别为-54.7,37.3,-17.4W/m2.  相似文献   
147.
北京大气颗粒物中一元羧酸的季节变化和来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膜采样溶剂提取、衍生化GC/MS分析,对2006年9月~2007年8月间北京大气PM10和PM2.5中的一元羧酸进行了观测研究.结果表明,可检出C10~C30的烷酸以及油酸、亚油酸和桐油酸3种烯酸,其中含量最高的是C16和C18 2种烷酸.PM10中,一元羧酸总浓度为61.7~1652.3ng/m3,年平均为426.2ng/m3;PM2.5中,一元羧酸总浓度为34.5~992.1ng/m3,年平均为319.6ng/m3.75%的一元羧酸分布在细粒子中,且冬、春季浓度明显高于夏、秋季.春、夏、秋、冬4个季节PM10中一元羧酸浓度分别为(625.1±403.8), (200.0±95.3), (263.0±201.1), (659.9±433.5)ng/m3; PM2.5中一元羧酸浓度为(431.7±211.0), (194.4±95.8), (207.9±160.8), (463.6±262.1)ng/m3.源解析显示,燃煤排放是冬季最主要的人为污染源;机动车排放则在其他季节贡献最大.  相似文献   
148.
灌丛群落为华北土石山区常见的次生植被类型,揭示其演替规律对明确北京区域森林动态及经营管理具有重要意义.采用样线调查方法,选择封育5、7、10和15 a的4个地段,进行10 m×10 m样地调查.运用空间代替时间数据处理方法,分析了灌丛群落的物种重要值、生物多样性指数、群落均匀度指数、生态优势度指数以及单位面积生物量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随着封育年限的递增,灌丛先锋阳生性优势种重要值下降,阴生性和乔木树种重要值上升;封育到第7年时,乔木加入演替序列,到第15年时开始构建乔木层片;群落生态优势度指数降低,均匀度指数上升,灌丛植被向生物多样化和生态稳定的方向演替;研究区内植被潜在演替序列为:荆条Vitex negundo var.heterophyllax酸枣Ziziphus jujuba var.spinosa灌丛→三裂绣线菊Spiraea trilobata灌丛→山杨Populus davidiana×椴树混交林→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林.  相似文献   
149.
两种热带雨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季节动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5年通过样地调查法比较了西双版纳两种类型热带雨林(季节沟谷雨林和石灰山季雨林)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季节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两林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均呈现雨季高于干季,其中石灰山季雨林具有明显的季节差异,并在干、雨季都显著高于季节沟谷雨林.相关分析表明:两林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变化与土壤温湿度、相同月凋落量变化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但与提前两个月的凋落量波动有正相关关系.说明雨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波动周期比凋落量滞后,其季节变化受森林凋落量节律的影响.石灰山季雨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较季节沟谷雨林高的主要原因可能与其具有较高的土壤有机碳、氮和pH值,以及主要树种凋落物的C/N比较低有关,但相关机制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0.
"珠三角"地区城市化对地下水水质影响案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珠海市东部沿海地区为例,探讨城市化地区地下水化学特征及污染状况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类型与地下水水质变化密切相关.香洲区地下水化学组分差异较大,电导率范围为49.4~971 μS/cm.大部分地下水呈弱酸性,林地及果园用地地下水电导率较低,水化学类型多属于Na-HCO3型;老城区及新住宅区地下水类型多属于Ca-Mg-HCO3类型,电导率较高,受NO3-及Cl-污染较为严重.新住宅区地下水NO3-污染状况较老城区更为严重可能与旧村改造及市政排水设施不完善有关.除少数采样点外,地下水化学类型受季节变化影响不大.人为污染与自然风化过程是影响地下水化学类型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