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7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252篇
安全科学   68篇
废物处理   9篇
环保管理   70篇
综合类   505篇
基础理论   288篇
污染及防治   48篇
评价与监测   14篇
社会与环境   29篇
灾害及防治   39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53篇
  2021年   49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56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55篇
  2010年   56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The mutual e ects of metal cations (Cu2+, Pb2+, Zn2+, and Cd2+) and p-nitrophenol (NP) on their adsorption desorption behavior onto wheat ash were studied. Results suggested that Cu2+, Pb2+, and Zn2+ diminished the adsorption and increased the desorption of NP remarkably, while Cd2+ had no such e ect. In contrast, NP diminished the adsorption of Cu2+, Pb2+, and Zn2+ onto ash, however, this suppression e ect depended on the initial concentrations of metal cations. NP had no e ect on Cd2+ adsorption on ash.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FT-IR) and X-ray absorption spectroscopic (XAS) studies suggested the following mechanisms responsible for the metal suppression e ect on NP adsorption: (1) large hydrated Cu2+, Pb2+, and Zn2+ shells occupied the surface of ash and prevent nonspecific adsorption of NP onto ash surface; (2) Cu2+, Pb2+, and Zn2+ may block the micropores of ash, resulting in decreased adsorption of NP; (3) complexation of Cu2+, Pb2+, and Zn2+ was likely via carboxyl, hydroxylic and phenolic groups of wheat ash and these same groups may also react with NP during adsorption. As a “soft acid”, Cd2+ is less e cient in the complexation of oxygencontaining acid groups than Cu2+, Pb2+, and Zn2+. Thus, Cd2+ had no e ect on the adsorption of NP on wheat ash.  相似文献   
22.
全球变暖引发的增温、干旱等多重逆境胁迫已威胁到全球粮食安全及人类健康.以小麦(Triticum aestivum)幼苗为研究对象,通过人工气候室模拟实验,探讨增温与干旱复合逆境胁迫下Cu、Mn元素在小麦幼苗亚细胞水平的动态积累及分布影响,旨在探索多重逆境胁迫下,作物在亚细胞层面的矿质养分响应动态及机理.结果显示,随胁迫水平增加,小麦幼苗根、叶部Cu富集均显著下降,根部Mn富集下降,叶部则增加.根、叶部Cu富集系数最低分别下降至对照的0.50和0.31倍;根部Mn富集系数最低下降至对照的0.70倍,叶部Mn最高增加至对照的1.40倍.根、叶部各亚细胞组分Cu含量随胁迫程度增加而降低,根部各亚细胞组分Mn含量均降低,叶部则增加.根、叶部各亚细胞组分Cu分布比例呈波动变化,Mn分布比例相对稳定.随胁迫加剧,Cu的迁移表现为“低促高抑”,Mn则呈增加趋势.综上,气候变暖与干旱复合胁迫可在不同层面对小麦幼苗中Cu、Mn元素的动态累积和分布产生不对等影响,最终可能威胁粮食营养供给平衡;结果可为农业系统科学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理论参考.(图4表1参39)  相似文献   
23.
多年来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和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导致我国PAHs(多环芳烃)排放量居高不下,直接造成土壤和大气PAHs严重污染.为了探明PAHs在冬小麦体内的积累过程和调控机制,在系统分析PAHs在冬小麦体内的吸收、转运和富集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冬小麦PAHs根系吸收和叶面吸收影响因素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研究发现:① 小麦根系对PAHs的吸收包括主动吸收和被动吸收两种方式,其中主动吸收是一个载体协助、消耗能量、PAHs与H+共运的过程;被动吸收除了在高等植物中普遍存在的简单扩散外,水-甘油通道也参与了该过程. ② PAHs通过气态、颗粒态沉降到小麦叶面角质层或直接通过气孔进入叶片. ③ 影响PAHs根系和叶面吸收的主要因素包括PAHs理化性质、植物生理状况、环境因素等. ④ 小麦根系吸收的PAHs可以向地上部转运,并且与辛醇-水分配系数(KOW)、蒸腾速率、土壤中氮的形态和浓度有关.主要问题:① 对于小麦叶片吸收的PAHs向基运输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② 农田生态系统中冬小麦往往遭受土壤及大气双重污染,根系吸收及叶面吸收分别对其体内积累PAHs的贡献尚不清楚.因此,需关注韧皮部、木质部在PAHs转运中所起的作用;利用同位素示踪、双光子激发显微镜等先进技术观察和跟踪PAHs如何进入小麦以及在小麦叶中的转移和分布,阐明PAHs叶面吸收的微观机理;注重大田试验研究,为揭示冬小麦对PAHs的吸收、积累及调控机理,同时也为有机污染地区生产安全农产品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4.
小城镇生活垃圾产量及成份分析——以江苏省巴城镇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城镇是一种比农村社区更高一层次的社会综合实体,具有基层人口相对集中,基层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中心的特点。随着社会变革与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小城镇建设进程日益加快。隶属于昆山市的巴城镇,一个典型的经济快速发展中的城乡结合小城镇,作为研究对象,这为了解镇社会、经济概况,镇生活垃圾产量及成份,以求获取小城镇生活垃圾污染状况的基础信息,为日后达到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25.
2007年5月,距离齐鲁石化30万吨乙烯装置"87·5"开工投料的日子,整整20年了.如今的齐鲁乙烯装置已经成长扩能为年生产能力80万吨的大乙烯.在具有纪念意义的5月份,不断有令人惊喜的消息传来:5月上旬,乙烯小时产量超过百吨;能耗、水耗、裂解炉运行周期等指标,连创历史最好水平.  相似文献   
26.
用碳酸钾(K2CO3)溶液活化法成功地制备改性小麦秸秆。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静态吸附试验对改性前后样品的组成、形貌和吸附性能进行表征和测定,对比了秸秆改性前后的结构和组成变化。结果表明:改性后小麦秸秆半纤维素被部分溶解,出现了多孔疏松的结构。改性小麦秸秆用量、溶液p H和亚甲基蓝的浓度在一定范围内增大有助于改性小麦秸秆对亚甲基蓝吸附速率的提高,吸附类型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方程模型且属于拟二级动力学吸附过程。  相似文献   
27.
在美国,储量巨大的页岩气资源的发现已经给该国的能源使用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页岩气促使美国由煤炭向天然气转变并帮助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据估计,中国拥有更多的页岩气。但中国要利用这些束缚在页岩中的资源是困难的,除非在开采技术上获得显著的进步——包括利用强力计算机模拟页岩油藏的物理性质。 中国定下了宏伟的目标:到2020年,页岩气的产量要由现在的几乎为零提高到600亿立方米,足以达到其全部能源产量的6%。  相似文献   
28.
污泥中重金属的形态及在小麦幼苗中的富集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采用BCR连续提取法研究了污泥中Cd、Pb和Zn的化学形态分布,并通过室内土培实验研究了其在小麦幼苗中的富集效应。研究结果表明,Pb和Cd在污泥中主要以残渣态存在,相对比较稳定;Zn则主要以可交换态和可还原态存在,具有较强的潜在生物有效性。污泥中3种金属的潜在生物有效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Zn>Cd>Pb。比较污泥中的Zn、Pb、Cd在小麦根和叶中的富集系数(EC),可发现3种金属在根中的富集系数均大于其在叶中的富集系数,说明小麦根部对这3种金属的富集能力大于其茎叶部分。3种金属在小麦中富集能力的强弱顺序在茎叶中为Zn>Cd>Pb,此结果与金属形态分析的结果相吻合。  相似文献   
29.
福建省属多丘陵地带,80%是山,地质结构特殊,煤层薄并且多断层,限制了福建采煤业机械化和现代化发展.目前,福建省尚有335个合法煤矿,点多面广.  相似文献   
30.
<正>建筑垃圾严重"超载"现象已成为城市"顽疾",其产量巨大但资源化利用严重不足。全国政协委员、贵州省政协副主席左定超认为,当前亟须创新建筑垃圾管理体制,将其纳入"城市矿产"体系加以资源化利用,使其变废为宝,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创造经济价值。左定超说,建筑废弃物和工程开挖弃土等建筑垃圾产量日增,在国内一些地方大有建筑垃圾"围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