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8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86篇
安全科学   33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21篇
综合类   306篇
基础理论   52篇
污染及防治   6篇
评价与监测   14篇
社会与环境   57篇
灾害及防治   32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46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21.
为精细了解襄阳市近地面颗粒物污染时空风险,该文利用空气质量监测密集微型站、气象监测站、GDAS等数据,结合ArcGIS空间插值、气流运动轨迹聚类、潜在源贡献因子分析、相关性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局地尺度下襄阳城区2018年冬夏季大气颗粒物时空污染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襄阳城区颗粒物污染具有明显季节性,冬季明显较夏季更为严重,冬季颗粒物污染具有“周末效应”和“春节效应”,而“周末效应”在夏季并不明显;(2)冬季PM2.5、PM10污染总体呈现以汉江和唐白河为界线的“南高北低”态势,而夏季PM2.5浓度呈现“北高南低”态势,PM10浓度则呈现“西高东低”态势;(3)不管是冬季还是夏季,襄阳城区均受本地污染的影响较大,其次是周边地区或城市的中短距离污染传输,途径内蒙古、青海、陕西等省份的北方冷空气携带颗粒物南下也是造成襄阳城区冬季雾霾天气的重要潜在来源。研究验证了高密度、全方位空气质量监测网络构建的有效性和必要性,且为精确掌握局地尺度近地面大气污染规律特征、分析污染成因以及制定具体防控应对策略提供了...  相似文献   
322.
ABR成熟颗粒污泥的分形特征与尺度效应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建立了基于SEM照片研究ABR成熟颗粒污泥分形特征的操作程序,采用Photoshop、Newscan和Fips程序对该图形进行处理和分形维数计算.颗粒污泥的计盒维数值处于1.85以上,第3格室和第5格室形成的颗粒污泥较为致密.不同格室颗粒污泥边界的计盒维数的值在1.10左右,表明它们的边界或表面是不规则的,而且第1格室和第5格室形成的颗粒污泥的表面不规则程度高一些.颗粒污泥边界的圆规维数计算结果也表明其表面是不规则的,而且每一个颗粒污泥都存在2个分形维数的尺度区间,有的区间跨度达一个数量级.另外,不同的计算维数的方法会导致结果的差异.建立不同尺度域下的分形维数与颗粒污泥的组成、结构及物化特征的关系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23.
在研读国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基于大、中、小三种尺度,对安徽省旅行社业的生存状态进行了实证研究.在大尺度视野下,将安徽省旅行社业与全国旅行社业的规模、绩效和三大旅游市场的接待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在中尺度视野下,探讨了安徽省旅行社业在本省国民经济和旅游业中的地位,以及旅行社业与其他旅游企业的比较;在小尺度视野下,分析了各市旅行社业务量、经营状况及游客投诉情况.  相似文献   
324.
航空安全一直以来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其中安全间隔对于航路运行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了合理分配航路间隔,减少航路拥堵,基于实际运行情况,将连续的飞机流作为研究目标,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建立了纵向间隔的计算模型,根据飞机流的跟驰效应,得出航路运行间隔的动态变化范围。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快速地对航空器进行间隔调整的方案。最后,以西安管制区的运行数据为例进行仿真,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并分析了各因素对飞行流间隔的影响,调整方案可以较快地完成航路间隔的重新分配,为运行提供更准确的引导。  相似文献   
325.
为揭示景观格局内演机制,在3S技术平台支撑下,借助TM遥感像图、植被分类图和二类调查数据,并引入CCA(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排序方法,对天宝岩森林景观格局与环境的关系及其尺度效应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取样尺度的递减,排序轴各特征值之和呈增大趋势,依次为:3.137、3.349、3.484、4.660及4.848;而累积景观–环境解释量和景观–环境相关系数皆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分别在scale3和scale2达到最大;景观类型分布呈现较为明显的纬度梯度变化规律(纬度与第一轴的相关系数:-0.2019~-0.3789)和垂直分布规律(海拔与第一轴的相关系数:-0.3218~-0.4760),其中沿纬度梯度上分布的景观类型依次为:竹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农田、常绿阔叶林、山顶矮曲林、常绿针叶林、泥潭藓沼泽、灌草丛;在较低海拔上分布的景观类型主要有竹林和农田,在较高海拔上分布着泥潭藓沼泽、灌草丛和山顶矮曲林;景观格局与环境关系具有尺度效应,环境因子对景观格局分布的影响程度随着尺度的变化而变化.图2表2参36  相似文献   
326.
针对土壤水蚀过程,从其影响因素和环境效应产生的基本原理角度进行了分析,认为土壤水蚀是一个"受动"或"次生"过程,受到自然和人类活动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土壤水蚀的发生、发展也会影响本地和异地环境系统,表现出一系列环境效应.针对土壤水蚀环境效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水蚀过程对土壤质量、植物生产力与植被恢复、非点源污染风险、碳循环及全球变化的影响等方面.土壤水蚀环境效应评价的指标体系可以从"水"、"土"、"气"、"生"4大方面构建,由于地球表层固有的地域差异性以及研究目标的不同,很难形成能够适用于所有地理环境条件和情境的标准化指标体系.相比之下,基本指标加可选指标的模块化建构方式更具可操作性.具体指标及其数据获取和分析方法具有尺度性.  相似文献   
327.
基于共词分析的复杂网络研究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CNKI总库上有关复杂网络的相关文献为数据源,在共词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多维尺度分析方法和战略坐标分析方法探析复杂网络在我国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为从事复杂网络研究的学者提出参考.结果表明:①复杂网络的研究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复杂网络的理论研究,另一类是复杂网络的管理和安全方面的研究,这两个研究领域联系不紧密.②复杂网络的理论研究涉及复杂网络拓扑统计性质、演化机制与稳定性等,该领域整体联系比较紧密,研究趋向成熟.复杂网络管理、安全类团内部结构松散,研究尚不成熟,但与复杂网络中其他研究结合紧密,有进一步的发展空间.③在复杂网络的理论研究方面,与复杂系统、加权网络、拓扑结构、同步、稳定性、神经网络相关的研究领域可能成为今后研究的热点领域;在复杂网络管理、安全方面,SNMP将有可能成为热点研究项目.  相似文献   
328.
以西宁市市区2008年建设用地数据为依据,选择居住用地、商业用地和工业用地的典型宗地,运用综合评价法测算出各类型宗地的土地利用集约度.从整体上看,西宁市工业用地集约利用水平最高,居住用地次之,商业用地集约利用水平最低.  相似文献   
329.
骆马湖浮游植物演替规律及驱动因子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江苏骆马湖作为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调蓄湖泊,水生态系统结构变化不容忽视.为研究骆马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演替规律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于2014~2018年进行了逐月监测.研究期间骆马湖总氮、高锰酸盐指数、电导率等参数呈逐年升高趋势,氟离子浓度呈逐年下降趋势.共鉴定有浮游植物7门71属,月均生物量变化范围0.16~5.51mg·L-1.硅藻和绿藻为绝对优势门类,其次为甲藻及隐藻;主要优势属为针杆藻(Synedra sp.)、隐藻(Chroomonas spp.)、直链硅藻(Aulacoseira spp.)、锥囊藻(Dinobryon sp.)、栅藻(Scenedesmus spp.)、脆杆藻(Fragilaria spp.)、转板藻(Mougeotia sp.)、纤维藻(Ankistrodesmus sp.)和裸藻(Euglena spp.).2014~2018年骆马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年际差异较大,其变化主要体现在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再分配,硅藻和绿藻继续保持优势外甲藻和蓝藻的优势度增加.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显示,骆马湖浮游植物群落变化与总氮、氟离子、水温、总磷、溶解氧、pH、电导率和高锰酸盐指数等因素有关,广义可加模型同样显示总氮、氟离子浓度和水温是主导骆马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总氮、氟离子浓度是影响浮游植物群落年际变化的环境因子,而水温是引起浮游植物群落季节变化的主要因子.结合近几年管理部门采取的措施,浮游植物群落年际变化可能与骆马湖实行禁止采砂和拆除围网等管理修复措施有关.  相似文献   
330.
全球跨界水合作的时空结构:领域变迁与尺度分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前全球性淡水危机加剧、水冲突频发的背景下,跨界水合作成为化解水危机,实现国家间和平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利用跨界水条约数据,基于网络视角,从全球尺度、区域尺度与国家尺度对跨界水合作的时空结构进行研究。结论如下:(1)1820—2017年全球跨界水合作持续增多,覆盖范围明显扩大,合作领域从边界与水量向联合管理与水质保护转变,合作目的由以规管性为主导向规管性、程序性和原生性并进转变。多边合作与跨界地下水合作是当前全球跨界水合作的发展趋势。(2)同一时期五大洲跨界水合作发展进程与侧重领域存在较大差异;尽管全球跨界水合作网络涵盖的流域与国家日益增多,但其流域覆盖率仍较低。(3)1820—2017年全球跨界水合作网络大致经历了“网络形成—网络扩张—网络分化”三个阶段;欧洲国家间的跨界水合作联系相对较强,亚洲国家在跨界水合作网络中也愈发活跃,区域性与全球性并存是当前跨界水合作网络的重要特征。伴随着亚洲国家日益增长的跨界水合作需求,中国应充分发挥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的作用,加强与周边国家的跨界水合作,不断提升自身在全球跨界水资源合作领域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