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0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42篇
安全科学   6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13篇
综合类   135篇
基础理论   5篇
污染及防治   11篇
评价与监测   8篇
社会与环境   18篇
灾害及防治   6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31.
本文通过对中国地形及气候特征的讨论 ,提出沙漠治水 ,水治沙漠的观点 ,为中国及其他国家的污水治理 ,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32.
环球扫描     
两极秋千效应在末次冰期(第四纪最后一次冰期)时代,格陵兰岛和南极洲之间千年温度尺度变化的异步关系已经导致了两极秋千效应,而这种两极秋千效应使大西洋的经向环流发生了逆转变化。过去数千年,南极洲与北大西洋之间的温度变化幅度大约在1至3度之间。这两个不同的冰芯被欧洲南极冰  相似文献   
33.
《世界环境》2009,(2):6-6
在末次冰期(第四纪最后一次冰期)时代,格陵兰岛和南极洲之间千年温度尺度变化的异步关系已经导致了“两极秋千效应”,而这种“两极秋千效应”使大西洋的经向环流发生了逆转变化。过去数千年,南极洲与北大西洋之间的温度变化幅度大约在1至3度之间。这两个不同的冰芯被欧洲南极冰芯研究项目的科学家描述成是“两极秋千”,即大西洋一端的变化对另一端有着巨大影响,只不过影响的时间和影响的途径不同,原因可能同洋流传送带系统有关。  相似文献   
34.
2008年1月中旬至2月初,湖南出现历史上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天气。对此次冰冻灾害进行了分析并与历史同期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此次冰冻灾害天气的主要特征是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灾害强度大。"拉尼娜"事件和大气环流异常为此次持续的灾害性天气提供了重要的气候背景,在此背景下欧亚大气环流的持续稳定则是此次湖南持续低温雨雪灾害的直接原因。通过对这次冰冻灾害的成因分析,得出了冰冻预报的着眼点,提出了各级气象台站如何做好预报预警服务的基本思路,为冰冻灾害天气的准确预报、预警服务提供参考,对各级台站重大灾害性天气的预报服务和应急响应,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5.
某个区域的变冷与全球变暖并不矛盾。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对气候的强迫是全球性的,但其他的因素如自然因子、局地反馈及大气和海洋环流的区域变化能够在某些区域增强这种影响,同时在另外的区域减弱这种影响。例如,加拿大的北极区西部和西伯利亚显著增暖,尽管北极东部在过去50年略有增温,  相似文献   
36.
利用2014年铜川市空气质量指数(AQI)、常规气象资料和NEC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2014年铜川市AQI与首要污染物的时间分布,并探讨典型重污染时段的气象条件。结果表明:夏季AQI小于全年均值,首要污染物以臭氧为主,秋冬AQI较高,首要污染物以PM为主。2月的环流条件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500 hpa位势高度与AQI的变2.5化存在一定相关性,高空条件是2月持续污染的一个重要原因。春节和元宵节期间AQI均达到重度污染等级,对此间出现的连续性空气重度污染的气象条件分析得出,在高空稳定的平直纬向西风,配合地面的弱低压这一天气形势下,相对稳定的大气层结和持续较强逆温使得污染物难以扩散进而堆积,是持续数日重度污染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7.
海陆风环流情况下的大气扩散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讨论了海岸地区的大气过程和空气污染模式,推导了一个海陆风环流情况下的大气污染物输送扩散模式。实例应用表明,该模式对海陆风上下层风向存在切变时的空气质量模拟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38.
高森林火险天气形势及其前期气候特征与预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80-2006年27年间黑龙江省林区发生的37次特大森林火灾资料,针对高空500hPa温压场的结构,将着火前3天短期时段内的天气形势分为4类8型,在此基础上对相对湿度与气温等因子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并对高火险日数及前期气候与大气环流特征进行了预报.  相似文献   
39.
2022年2月6—7日(简称“2.6”过程)和21—22日(简称“2.22”过程)湖南出现了两次灾害性大暴雪天气过程,利用多源观测资料与再分析资料,通过HYSPLIT v4.9(空气质点轨迹追踪模式)及聚类算法,从环流背景、温度条件及水汽特征探讨两次强降雪特征及成因差异。分析表明:(1)“2.6”过程降雪持续时间短,降雪时段集中,小时雪量大;“2.22”过程强降雪持续时间长,累积降雪量大,部分站点雪深破历史极值,具有显著极端性。(2)两次过程均受南支槽影响,其中“2.22”过程南支槽更深厚,地面上两个强大的高压中心持续补充冷空气,造成长时间的地面低温。(3)温度平流差异明显,“2.6”过程主要受高空和地面冷平流共同作用造成温度下降,“2.22”过程由中层冷平流驱动冷空气下传,长时间维持深厚冷垫和10 m/s以上的边界层东北回流是造成持续性强降雪的重要成因。(4)两次大暴雪过程的主要水汽通道均是来自阿拉伯海的西南输送带,另外,还有一支来自西太平洋的偏东水汽输送带,经南海转为偏南路径向北输送至暴雪区,这也是湖南冬季暴雪需要特别关注的水汽传输路径。  相似文献   
40.
基于1961—2017年黑龙江省63个气象站逐日平均气温、降水资料和NECP再分析资料,利用趋势分析、突变检验、变异系数分析、方差分析及相关系数分析,对黑龙江省大-暴雪天气形势及其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黑龙江大-暴雪降雪量和降雪日数平均值分别以8.95 mm/10 a和0.90 d/10 a的速率显著增加,二者在1987年气温突变年前后均存在显著差异,在空间变化上也均呈现出一致性,表现为东北部和西南部呈显著增加趋势,南部和北部增加趋势不明显;在年代际空间变化上均呈现出一致性,20世纪60年代,黑龙江大-暴雪降雪量和降雪日数主要集中在东南部,70年代主要集中在东部和南部局部地区,80年代以后范围逐渐向西部、西北部扩大。影响黑龙江大-暴雪天气的地面环流系统主要分为9个类型,按其频率出现的大小分别为:蒙古气旋型、日本海低压型、贝加尔湖低压型、低压发展型、倒槽型、低槽型、江淮气旋型、黄河气旋型和其他类型,其中20世纪60年代至21世纪初,日本海低压型和贝加尔湖低压型发生次数显著增加;各天气类型间的降雪日数和降雪区空间分布存在差异,每种类型降雪日数的空间分布与其降雪区基本一致,其中蒙古气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