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8篇
  免费   79篇
  国内免费   267篇
安全科学   29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31篇
综合类   623篇
基础理论   114篇
污染及防治   78篇
评价与监测   28篇
社会与环境   69篇
灾害及防治   29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39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48篇
  2019年   46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49篇
  2014年   62篇
  2013年   48篇
  2012年   75篇
  2011年   58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62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82 毫秒
211.
上海郊区旱作农田氮素流失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测坑和大田小区试验,研究了上海郊区旱作农田氮素降雨径流和降雨渗漏流失的特征、相关因素和流失负荷。结果表明:平水年重质土麦地总氮流失负荷为18. 38 kg·hm-2,其中降雨径流总氮流失负荷为4. 4kg·hm-2,渗漏为13. 98kg·hm-2;菜地总氮流失量为55. 65kg·hm-2,其中降雨径流总氮流失负荷为21. 6kg·hm-2,渗漏为34. 05kg·hm-2;旱田氮素流失以硝态氮为主,占总氮90%左右。施用有机肥可较大幅度地减少旱田的氮素渗漏流失。  相似文献   
212.
流域非点源污染模型的建立与应用实例   总被引:35,自引:3,他引:35  
针对国内外现有模型的不足,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建立了一个完整的流域非点源污染模型系统,提出了流域汇流与非点源污染物迁移逆高斯分布瞬时单位线模型及流域产污过程模型,该模型既考虑了水动力学与污染物迁移机理,又便于求解与应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机理与实用性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213.
成都地处川西平原,总面积约40km~2。该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秋两季多雨,街道地表物随降雨径流排入市区的南河、府河和沙河。河水水质受到短期污染影响。本文对成都市径流水体中三氮、总磷含量及分布特征进行了探讨。一、样品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样品来源 1.随机采样在成都市街道地表水出口处随机采样。 2.定点采样在成都市人民南路,省环保所门外大街,径流水流出口处,按时段采样。 (二)研究方法对采集的样品,以平行样及标准参比物进行质量控制,按《环境监测分析方法》所规定的标准分析方法测定NO_3~--N,NO_2~--N及总磷含量。以回收率控制准确度;重复样品的相对标准偏差控制精密度,水准小于10%。  相似文献   
214.
非点源污染对重庆市綦江河流域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分析了非点源污染对水体环境的综合影响。应用污染物一体化迁移模型模型计算了大气沉降,地表径流水对水体污染的分担率,结果表明非点源污染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215.
城市降雨径流污染对水环境造成严重危害,市政雨水口作为收集雨水的构筑物,可以改造为源头截污设施。试验采取雨水口增设截污网篮的形式,对雨水口进、出水进行了采样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径流雨水中污染物成分复杂,在雨季初期及降雨间隔时间较长的情况下,径流污染负荷尤为明显。截污装置以物理截留功能为主,对SS去除效果较好,场降雨平均去除率为54.5%,对COD、可滤残渣等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相对较差。截污装置作为一种简易净化措施,可以应用于新建、改建及扩建地区的市政雨水口,起到控制径流污染、缓解黑臭水体的功能。  相似文献   
216.
在城市化地区,雨水径流往往携带大量不透水下垫面富集的热量汇入受纳水体,从而对其造成热污染。目前,针对雨水径流热污染危害的研究及其控制标准和技术手段等方面均存在缺失。阐述了雨水径流热污染产生的原因及其对水生生物和水体环境的影响,对评价热污染负荷的常用参数、控制径流热污染的政策标准和技术手段等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雨水设施、项目或片区径流热污染负荷削减控制的量化计算方法,对目前我国常用雨水源头减排设施对径流热污染的控制效能进行了适用性分析,并结合我国实情给出了雨水径流热污染防治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17.
流域径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对流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以及改善流域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以大靖河流域1956—2016年水文气象数据为基础,分析了近61 a来大靖河径流的年内、年际变化特征,并定量评估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大靖河径流年内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7—10月,占全年径流的60.98%;1956年以来大靖河径流以1.1×105 m3?a?1的速率递减,Hurst指数为0.69,表明大靖河径流在未来一段时间将继续呈递减趋势;大靖河径流存在4个震荡周期,分别为2—5 a、8—13 a、17—24 a及35—45 a左右,降水的震荡周期(8—13 a、17—24 a及35—47 a)与径流周期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气候变化对大靖河径流减少的贡献率为4.7%,人类活动的贡献率为95.3%,这可能与研究区土地利用方式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218.
雨水径流造成的非点源污染已取代点源污染成为影响地表水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综述了武汉城市降雨径流污染现状,对武汉市降雨径流污染控制提出适当的LID-BMPs措施。  相似文献   
219.
深入揭示透水/不透水下垫面格局特征(组成、位置和比例等)对城市地块汇水单元地表径流及污染产生能力的影响,对减轻城市内涝及控制面源污染具有重要意义.利用景观格局指数分析透水/不透水下垫面格局特征与地表径流总量(Q)、溶解态污染物累积负荷(Ld)和颗粒态污染物累积负荷(Lp)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①表征破碎度的斑块密度(PD)与最大斑块指数(LPI)分别与QLd呈正、负相关,PD与Ld呈显著正相关(r=0.59,P<0.05,以COD计),LPI与Ld呈显著负相关(r=-0.60,P<0.05,以COD计);②表征复杂度的景观形状指数(LSI)和平均斑块形状(MSI)分别与QLp呈正、负相关性,LSI与Lp呈显著正相关(r=0.61,P<0.05,以TP计),MSI与Lp呈极显著负相关(r=-0.62,P<0.01,以TP计);③表征聚散度的内聚力指数(COHESION)和分散指数(SPLIT)分别与QLd呈负、正相关性,COHESION与Ld呈显著负相关(r=-0.59,P<0.05,以COD计),SPLIT与Ld呈显著正相关(r=0.6,P<0.05,以COD计);④在城市小尺度透水面格局规划上,适量减少细小规则斑块的散乱分布,增加较大的不规则斑块或斑块群,对有效调控地表径流及污染有积极影响.通过透水/不透水面的破碎度、复杂度和聚散度与汇水区单元径流产生和污染输出的相关性分析,以期从格局特征(面积、距离和形状等)考虑合理配置LID设施调控径流污染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20.
防渗型生物滞留中试系统降雨径流水质与三维荧光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林修咏  王书敏  李强  谢云成 《环境科学》2018,39(10):4539-4546
构建了两套防渗型生物滞留中试系统,在2017年3~4月期间,跟踪监测了系统在低温小强度降雨条件下的径流水质特点,并同步分析了降雨径流的三维荧光光谱特征.系统降雨径流水质监测结果表明,经系统净化后,出水污染物浓度波动较小,对NH_4~+-N和TP均有相对稳定的去除效率,可分别达到78.38%~95.03%和72.04%~76.04%.荧光光谱特征分析表明,生物滞留系统出水中的主要溶解性有机物(dissolved organic matters,DOMs)为蛋白类物质和类腐殖质物质,主要来自生物或水生细菌代谢物;系统对于Ⅰ区、Ⅱ区蛋白类荧光有机物和类富里酸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去除率可分别达到57.33%~61.30%、29.82%~31.28%和35.55%~43.16%.径流水质与DOMs相关性分析表明,系统径流出水中的TN、TP和TOC均与芳香类蛋白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NO_3~--N和NH_4~+-N与芳香类蛋白质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TN浓度均与Ⅳ区DOMs(微生物代谢产物)和V区DOMs(类胡敏酸)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