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97篇
  免费   168篇
  国内免费   244篇
安全科学   343篇
废物处理   19篇
环保管理   180篇
综合类   1090篇
基础理论   108篇
污染及防治   149篇
评价与监测   46篇
社会与环境   58篇
灾害及防治   116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62篇
  2022年   91篇
  2021年   87篇
  2020年   77篇
  2019年   93篇
  2018年   61篇
  2017年   66篇
  2016年   73篇
  2015年   95篇
  2014年   233篇
  2013年   102篇
  2012年   104篇
  2011年   126篇
  2010年   108篇
  2009年   111篇
  2008年   80篇
  2007年   66篇
  2006年   74篇
  2005年   63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65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4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891.
为获得近距离煤层群叠加开采条件下采动应力与覆岩位移场的演化特征,以潘二矿近距离煤层6,7煤层地质条件为背景,采用相似模拟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近距离煤层群叠加开采形成的覆岩宏观运移形态和特征与单一煤层开采相似,叠加开采时,覆岩呈多岩层整体协调运移的规律,具有位移叠加增长效应;7煤层的开采使覆岩起到一定的垫层作用,缓和了矿山压力,使近距离煤层叠加开采时具有应力减弱效应;与开采7煤层相比,6煤层开采过程中,周期来压步距减小,来压时支架载荷减弱,动压系数相应减小,但周期来压时,存在部分岩层发生台阶式下沉的现象。基于近距离煤层群叠加开采研究结果,在近距离煤层群开采的设备选型时,选用了高额定工作阻力的液压支架,在周期来压期间,采取了一定的辅助措施,同时加强了组织管理,生产中没有发生冲击液压支架及其他动力灾害的现象。  相似文献   
892.
高效高精度模拟面源污染输移过程,掌握面源污染的输移规律,是研究面源污染最直接有效的途径之一,也是管理和控制面源污染的有效手段。基于此,提出了一种全面耦合二维水文水动力及污染物输移过程的数值模型,采用二阶Godunov格式的有限体积法进行求解,利用GPU加速技术提高计算效率。结果表明:在理想条件下,数值解与解析解间的平均相对误差为2.5%。对不同面积和精度的城市地表面源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输移过程的模拟结果显示,二者的输移规律符合实际的物理过程,模拟总时长为7200 s,城市地表面源污染模拟结果只需186 s;农业面源污染模拟结果只需1169 s,计算效率有显著提升。综上所述,GAST模型对不同下垫面面源污染可实现高精度模拟,且模拟效率有显著提升,为今后面源污染的治理和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93.
低影响开发(LID)作为我国海绵城市建设中最为重要的技术手段,能够有效解决大概率小降雨事件带来的径流污染问题,然而海绵城市试点区域内城市面源污染的发生全过程与污染输出特征规律鲜有报道.本研究选择已经建成的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域,在地块尺度上研究多个不同降雨事件中城市面源晴天污染物累积量、降雨径流冲刷量、LID削减量、外排后对河流水体的污染输出量.结果表明,LID建设区域内街尘的累积范围为7.82~33.36 g·m-2,降雨冲刷量为0.29~4.90 g·m-2,街尘的径流冲刷率为0.9%~62.7%;LID设施对降雨冲刷的固体悬浮物(SS)削减率达90%,即占街尘累积量的13.1%~16.7%,发生溢流时SS输出量占街尘累积量的0.6%~3.8%,占径流冲刷量的3.9%~5.0%.LID径流的调蓄能力大于其设计降雨量(即在降雨量为21 mm)时径流无外排,经过LID设施外排径流水中COD、NH+4-N、TN、TP浓度均低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Ⅳ类水标准.另外,LID设施对颗粒物中小于10μm和大于250μm的细颗粒物去除率较高,且微地形和常规性清扫(人工清扫和机械清扫)均对城市面源污染物累积和迁移分布产生影响.上述发现揭示了LID建设区域内城市面源的发生规律,可为定量评估LID工程绩效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94.
采用响应面法实验设计研究了超声辅助EDDS/EGTA淋洗对Cu、Zn、Pb和Cd等不同重金属的洗脱效果和对残留重金属化学形态分布的影响,以超声功率、初始pH、EDDS投加量、EGTA投加量作为考察对象,以各重金属去除率及其环境风险削减率为响应值进行了模拟和优化.结果表明,EDDS对Pb的洗脱效率最高,Cu、Zn次之,Cd最低;EGTA对Cd的洗脱效率最高,Pb、Zn次之,Cu最低;超声功率对Cu、Pb去除强化效果明显,对Cd影响小,对Zn无显著影响;初始pH值为酸性时,Cu和Zn去除率高,碱性时Pb去除率较高,Cd去除率有所下降.EDDS与EGTA投加量及EGTA投加量与初始pH值对环境风险总削减率存在交互作用.超声辅助EDDS/EGTA对可还原态重金属洗脱效果较好,但容易导致弱酸提取态Cu和Pb残留率有所升高.响应面优化结果表明,当EDDS和EGTA投加量分别为重金属总摩尔数的1.92和2.56倍、超声功率为600 W、淋洗液初始pH值为5.27时,环境风险总削减率达到77.58%,与模拟值相近,模型具有较好的模拟和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895.
研究了以粉煤灰和氧化铁皮为原料制备聚硅酸铝铁混凝剂的影响因素及产品微观结构和形貌,选取碱化度、nAl:nFe、聚合温度、反应时间对透光率进行4因素3水平响应面实验.得出制备优化方案:碱化度为0.5,nAl:nFe为1.38,聚合温度为39.2℃,反应时间为1.36h,透光率预测值达90.24%,验证试验均值相对误差1.20%,表明RSM优化模型可靠.结合产品表征测试,XRD分析主要物相为氯化钠,大范围衍射驼峰预示着浸出液聚合形成了新的无定形物;FT-IR测试表明聚硅酸与Al3+、Fe3+之间存在较多金属-OH等非离子键络合态;TEM测试结果显示产品为高聚集度和枝化度的网状结构;TG分析表明产品在400℃以前失去结合水和羟基,700℃左右产品主要化学键断裂,对应DSC图中均出现较强吸热峰,产品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896.
实际污水厂除磷过程是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和化学反应集合,为综合考察各因素对总磷去除的影响,采用响应面法分析了碳氮比(C/N),碳磷比(C/P),有机负荷(F/M)等水质参数,以及排泥量,加药量,外回流比(R)等工艺参数和除磷表现之间的关系,并根据物料守恒建立了磷含量平衡模型.结果表明,从水质方面,C/N,C/P和F/M的最优范围分别是5.50~7.00,50.00~70.00和0.06~0.08d-1,从运行方面,排泥量,加药量,R的最优范围分别为14.3t/万m3,35~40mg/L和65%~70%.分析建立的磷含量平衡模型,发现各参数对除磷影响程度的强弱依次是C/N,F/M,R,排泥量,C/P和加药量.当C/N和F/M等主要影响因素处于最优范围,且水厂运行状况稳定时,利用该模型能准确预测出水TP浓度.  相似文献   
897.
基于响应面法优化活性炭处理含镉废水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广西河池市某工厂含镉废水为研究对象,开展了活性炭吸附法处理含镉废水的研究。在单因素实验结果基础上,选取活性炭用量、温度和时间进行三因素三水平的中心组合设计实验和响应面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活性炭去除废水中镉的最佳工艺条件是:当废水中镉的初始浓度为25.1 mg/L时,活性炭用量为1.58 g/100m L,温度为28.09℃,时间为1.53 h,在此条件下镉的去除率可达到97.55%。  相似文献   
898.
沿面放电臭氧发生器电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论述了电晕放电法产生臭氧的机理和沿面放电用电极的结构及影响因素 ,认为提高电介质的介电常数、表面电阻率和降低电介质的厚度可以提高臭氧发生器的效率。借助实验手段 ,作者还确定了以 0 .2 5~0 .4 mmα-Al2 O3 作为电介质 ,缠绕间距为 2~ 3mm的电极线 ,制成的管式臭氧电极单根臭氧浓度可以达到 1 2~ 1 3g/m3。  相似文献   
899.
威远江、小黑江流域面源污染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澜沧江水系威远江、小黑江流域面源污染情况开展调查,包括:化肥使用情况,农药和农膜使用情况,畜禽养殖情况,乡镇生活污水及生活垃圾情况。针对调查结果提出了流域面源污染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900.
广义的环境是指人以外的空间存在,包括大地、天空、海洋等自然环境和城镇、乡村、建筑等人工环境的总和.这里所谈的环境只涉及到人工环境中之一部分,主要为建筑之内外环境.设计,是人类有目的的创造行为,是一种构想和计划,并通过实施以满足人类需求为最终目标.环境设计的最终目标是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目标宏大而深远,成为现代全球范围内人类文化活动的重点,而为其他类型设计所不可企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