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00篇
  免费   152篇
  国内免费   317篇
安全科学   360篇
废物处理   21篇
环保管理   140篇
综合类   1095篇
基础理论   232篇
污染及防治   85篇
评价与监测   56篇
社会与环境   119篇
灾害及防治   61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51篇
  2022年   57篇
  2021年   66篇
  2020年   57篇
  2019年   56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54篇
  2016年   74篇
  2015年   79篇
  2014年   156篇
  2013年   94篇
  2012年   101篇
  2011年   119篇
  2010年   110篇
  2009年   102篇
  2008年   115篇
  2007年   91篇
  2006年   97篇
  2005年   81篇
  2004年   78篇
  2003年   52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801.
总量控制下流域初始排污权分配的竞争性混合决策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排污权交易市场尚不完善,若初始排污权的分配结果与现有排污量差异过大,排污方不能及时调整生产方式或结构与之相适应,同时又无法顺利在市场上购买到所必须的排污权量,排污方的经济社会发展将会受到阻碍。基于此,提出了总量控制下流域初始排污权的竞争性混合分配方式:一部分排污权按照现状排污比例进行分配,另一部分排污权实行竞争性分配。重点研究了排污权的竞争性分配决策:提出了由排污管理者制定柔性决策参数,排污方在柔性参数约束下进行自主竞争的初始排污权配置机制;建立了总量控制下初始排污权分配的竞争性决策模型,模拟排污方在排污管理者的总体控制下以"自身排污配比最大化"为目标通过交互评价的方式参与初始排污权的分配过程。柔性决策参数的构建反映了排污权管理者对初始排污权分配的公平性、高效性原则的整体把握;排污方在柔性权重下以"自评"和"它评"为主要形式进行交叉评价,体现了排污方在排污权分配中的"发言权"和"参与权";排污权管理者对排污方交叉评价结果的集结,实质上是对排污方之间的"利益"进行协调。在初始排污权的竞争性混合分配方式中,竞争性分配的排污权比例取决于流域内排污方的经济社会发展对排污量变化的"敏感度",排污方经济社会发展对排污量变化的"敏感度"越高,竞争性分配的比例的取值宜越小,反之越大。同时,可根据排污交易市场的建设进度,逐步提高竞争性分配排污权的比例,分阶段实现流域排污权的动态分配,最终达到对排污权进行高效、公平分配的目标。以北江流域为例进行了分析,给出了排污权分配总量中竞争性分配比例取不同值时,北江流域6个城市排污权分配的动态结果。  相似文献   
802.
水污染物总量控制是改善水环境质量,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之一。制定科学的总量分配方案,是实施水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关键技术。本文从水污染物总量控制和分配的定义出发,对总量分配原则和环境容量的最新概念做了介绍,把河流和海洋领域的总量分配方法作了概述和比较。最后提出了开展总量分配分级体系研究,加强重点河段和海域环境容量季节变化研究的建议。本文对深入开展水环境领域污染物总量分配的研究,推动陆海统筹的总量控制制度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03.
首先提出将财政专项资金的分配放到"规划-投资-资金分配-项目实施-绩效管理"的总体财政投资管理体系中进行定位的观点,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在设立方向、分配方法、集中支持、注重绩效、多方监管等方面的管理现状和发展趋势,进一步分析出这些变化对项目管理带来的相应变化以及相关建议,对加强财政环保项目的管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04.
以赋石水库和其上游河道沉积物以及流域内代表性水稻土为对象,通过分析其理化性质,改变上覆水磷浓度和pH的方法探讨沉积物和土壤对磷吸附/解吸的影响。结果表明:(1)沉积物内较高的磷含量,导致吸附/解吸平衡浓度较高,因此在水库和水体中起着磷"源"的作用;(2)土壤最大磷吸附量为566.45mg/kg,远大于沉积物的吸附量,同时吸附/解吸平衡浓度较低,因此在治理湖泊富营养化时,要加大水土保持的力度,尽量减少作为最主要污染源的农田土壤磷素流入水体;(3)无论上覆水中磷浓度升高还是降低,在未达到吸附/解吸平衡浓度前,土壤和沉积物会持续释放磷,故应把水体治理的重点放在降低土壤和沉积物的磷含量上;(4)上覆水的pH对样品的磷吸附和释放都有显著的影响。在酸性(pH3)或碱性(pH9)环境下,样品的磷吸附量均急剧下降,而水体酸化更易导致平衡后上覆水磷浓度的降低。  相似文献   
805.
宁波城市扬尘化学组成特征及其来源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有效制定城市扬尘的防治措施,系统研究宁波城市扬尘污染的化学组成特征和来源,选取宁波为研究区域,采集了城市扬尘、土壤风沙尘、煤烟尘和机动车尾气尘4种源类样品,进行了元素、离子和碳3大类分析,并与其他城市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1)宁波城市扬尘的主量成分包括Ca、Si、Fe、Al、K、总碳(TC)、有机碳(OC)和SO2-4,质量分数总和为44.14%,其中Ca、Si、Fe、Al、K等地壳元素含量较高。宁波城市扬尘化学组成与其他典型城市相差较大,其中Si、Al和Mg含量明显低于其他城市,而Na、K、Ni等元素含量总体较高。(2)分歧系数计算结果为0.471,说明城市扬尘与土壤风沙尘的化学组成相似度不高,受人为来源类的影响较大。(3)宁波的城市扬尘中Zn富集因子最大,达23.10,其次为Ca、Cu、Pb、Ni、As,且这些重金属元素的富集因子均在5之上,表明Zn、Ca、Cu、Pb、Ni、As显著富集,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4)土壤风沙尘对城市扬尘的贡献最大(分担率达34.88%),其次为建筑水泥尘(分担率达25.01%)、煤烟尘(分担率达20.19%)。说明城市扬尘中大部分化学组分来自土壤风沙尘、建筑水泥尘和煤烟尘。  相似文献   
806.
为了对某钢铁集团烧结机尾气净化系统的风量平衡进行调节,提出了利用Fluent仿真软件对通风管道内部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在主管和部分支管上设置节流管、调节管径的改进措施。风量模拟结果表明,通风管道的原风量存在严重的不平衡性,吸尘点的风量不平衡率高达75.0%,在部分管道增加节流管可以有效调整管道的风量不平衡性,调整后吸尘点风量的不平衡率为18.8%;对于压力损失较大、风量偏小的管道,可通过管径调节使其风量基本达到设计要求;Fluent仿真软件的风量模拟值与现场实测值有较高的吻合性,数值模拟方法可以为工业烟气净化系统的改造提供参考依据。不仅能够为前期工程设计提供帮助,大大节省工程调试费用,缩短工期,并有助于风量不平衡管道的调节和改造。  相似文献   
807.
区域碳权分配原则决定了中国省际碳减排的压力,也是激励各地区转向清洁能源及减排技术创新的基础。本文运用非径向方向性距离函数(NDDF)测算了2011-2014年中国省际全要素碳排放效率(TFC)与技术差距比(CTGR),以分析各地区基于效率最优的碳减排潜力(CRC),进而确定中国区域碳权分配原则。结果表明,各地区减排潜力呈现出与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的空间分布特征;"十二五"期间海南与安徽两地已处于减排的前沿面,但单一的公平原则挫伤了其持续减排的积极性,而其它低效率省市短时间内无法通过技术效率提升减排能力;无论是单一的公平原则还是单一的效率原则均无法保证各地区碳减排的合理性、稳定性与持久性;而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原则在增加绝对碳排放效率的同时,减少了地区差异。公平与效率原则的动态混合机制更符合中国省际碳减排现状,初期应遵循"公平优先,兼顾效率",随着经济企稳,应转向"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相似文献   
808.
以通榆河南段控制单元为研究区,利用现有的平原感潮河网区水量模型、面源污染负荷统计模型和水环境容量模型,估算研究区2010年污染物最大日负荷总量(TMDL),并进行负荷削减和分配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COD、氨氮(NH3-N)90%保证率(2004年)下的水环境容量分别为7.76万t,0.37万t;xCN2010年污染物入河量,COD、NH3-N的最大年负荷分别为1.99万t,0.28万t。在研究区涉及的各县市中,海安、姜堰、东台是负荷削减的重点区域;对于不同的污染源,城镇生活点源和农业面源是研究区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关键。  相似文献   
809.
成都市人为源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清单及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成都市实地调查和环境统计等活动水平数据,采用排放因子法和计算模型等,编制了2014年成都市人为源VOCs排放清单,并完成了空间分配和不确定性分析。成都市人为源VOCs排放量为15.8×10~4t,其中化石燃料固定燃烧源、工艺过程源、溶剂使用源、移动源、储存运输源、其他源排放量分别为0.5×10~4、3.8×10~4、6.0×10~4、4.9×10~4、0.4×10~4、2.2×10~4t,溶剂使用源为最大人为排放源,其次是移动源和工艺过程源。木材加工业为最大工业贡献源,然后依次是医药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原料、化学制品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等。成都市人为源82%的VOCs排放量分布于二、三圈层的工业园区,而中心城区主要为移动源和建筑施工所贡献,其排放分布已随建成区联片发展而形成整体。排放清单活动水平数据可靠性较高,而排放因子存在一定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810.
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稳定性是评价其生态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构建了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稳定度指数评价模型,并对中国1998~2004年间区域生态系统生产能力进行评价,发现中国各区域生态系统的生态稳定度指数在空间上差异巨大。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是生态系统的人化程度。从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于功能稳定度看,西北内陆区由于气候干燥,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十分有限,呈现出低水平的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