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38篇
安全科学   6篇
环保管理   5篇
综合类   69篇
基础理论   89篇
污染及防治   5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41.
以水培的方式研究了稀土元素镧及其配合物La(POA)3(HPOA=苯氧乙酸)对绿豆幼苗的生理生态影响。结果表明,单一镉(10mg/L)胁迫时,NR、CAT及POD活性下降,而MDA、Pro含量上升;较低浓度(5~30mg/L)的镧及其配合物能明显地促进绿豆幼苗生长,并且可以缓解镉对绿豆幼苗的胁迫作用,经镧及其配合物作用后,上述生理指标皆比单一镉胁迫时有明显的改善,而高浓度(100mg/L)的镧及其配合物对镉污染的缓解作用都减弱;另外,较低浓度(10、15、30mg/L)的La(POA)3对镉胁迫的缓解作用较镧更明显;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镧及其配合物对绿豆幼苗镉污染的缓解作用均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42.
含锌废水对小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试验用不同浓度的锌溶液模拟污水,浸种后用水培法培养小麦,全面观察研究不同浓度的锌对小麦种子萌发、幼苗生长过程中的形态和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以及相同浓度的锌溶液对不同品种小麦的影响,初步探讨锌对小麦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0 mg/L及20 mg/L的Zn2 溶液对小麦种子的萌发、幼苗根系活力和叶绿素含量有促进作用,25 mg/L~160 mg/L的Zn2 溶液随着浓度的增高使得小麦种子的发芽和幼苗根系及地上部分的生长发育受到押制,同时叶绿素的含量也有所降低;相同浓度的锌溶液对不同品种的小麦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43.
以杨梅(Myrica rubra)、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木荷(Schima superba)、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湿地松(Pinus elliottii)和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6个亚热带常见树种为试验材料,对其在模拟酸雨胁迫下幼苗叶片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叶绿素含量、丙二醛含量和相对电导率等9个生理指标进行测定,以单项指标的耐酸系数为依据,运用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法对树种耐酸性进行综合评判。结果表明:中度酸雨对植物的气体交换和质膜没有造成明显影响;但在重度酸雨胁迫下,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等光合气体交换参数明显下降,叶片的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均显著上升。通过主成分分析将与幼苗耐酸性相关的生理指标转化成2个相互独立的综合指标,累积贡献率达88.064%;采用隶属函数法和聚类分析将6个树种按耐酸性强弱划分为3类:杨梅和湿地松为高抗酸树种,香樟、枫香和木荷为中等敏感树种,水杉属敏感型树种。该评价结果与其田间试验结果一致,因此所建立的综合评价方法可用来对幼苗耐酸性强弱进行客观、准确评价  相似文献   
44.
镉胁迫对莴苣幼苗生长及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笋王一号(Lactucasativa L. sativa var.Angustata Irish.cv Sunwang NO.1)为材料,通过营养液水培试验,研究了不同浓度的Cd胁迫对莴苣幼苗生长和抗氧化酶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0~100 μmol·L-1Cd2+对幼苗株高、根长、叶面积和叶数的增加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随着浓度的增加抑制程度加重,但低浓度的Cd2+(1 μmol·L-1)却产生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幼苗根、叶中MDA含量和G-POD、叶中SOD活性随着Cd处理浓度的增加明显增加,但根中的SOD在100 μmol·L-1Cd胁迫下明显低于对照,同时,1 μmol·L-1Cd对根和叶片中的APX和CAT活性有一定的激活效应,以后随着Cd处理浓度的提高表现为抑制效应,且随着Cd浓度的增加抑制效应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45.
复合污染对水稻幼苗细胞膜透性及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水培实验研究了SDBS、EDTA、Cd、Hg复合污染对水稻幼苗细胞膜透性及部分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SDBS、EDTA、Cd、Hg的共同作用对水稻幼苗的叶片和根部蛋白质的合成的影响均大于对照,但相互之间由于处理的不同产生的影响也不同.不同复合处理水稻幼苗的叶片和根的MDA含量、SOD、POD、CAT活性的影响也不同.水稻通过保护酶系统对伤害有一定的适应和抵抗能力.  相似文献   
46.
以南亚热带常见的先锋乡土树种藜蒴(Castanopsis fissa)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萌发试验,分析了种子质量、凋落物覆盖和掩埋对种子萌发及幼苗早期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藜蒴种子能否成功萌发并形成幼苗的决定性因素是种子的掩埋深度.掩埋显著抑制了藜蒴种子萌发及形成幼苗的过程,随掩埋深度的增大,这种抑制作用越明显.掩埋对幼苗的存活和生物量没有显著影响,但可提高幼苗根部生物量的分配.深度掩埋时,质量大的种子在幼苗形成过程中具明显优势;而置于土壤表层或浅埋的种子成苗率与种子质量的相关性较低.大质量种子形成的幼苗更易于存活,在生物量的积累方面也表现H{一定的优势.凋落物覆盖未抑制幼苗的出土,且对幼苗的存活和生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表现在可提高幼苗的相对生长率以及生物量的积累.另外,凋落物的覆盖明显提高了幼苗生物量在其冠部的分配.因而,若利用直接播撒藜蒴种子的方式改造南亚热带退化草坡.理论上应尽可能选用大质量的种子直接播种于地表,并覆以原有的地表凋落物,以促进藜蒴幼苗成功建立.  相似文献   
47.
氮沉降是当今倍受关注的全球性环境问题.采用大田试验和室内培养的方法,研究大豆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对氮沉降的响应.实验设4组处理(CK、T1、T2、T3),所施氮肥为NH4NO3,在室内培养实验中,4组处理的浓度分别为0、0.08、0.16、0.24mol/L.大田实验中,4组处理的氮施入量分别为0,50,100,150 kg·hm-2·a-1.结果表明:过量氮沉降对种子萌发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降低了种子的发芽速度和发芽率;抑制了幼苗的生长速度,降低了植株的株高、叶面积和生物量,并减小了根冠比;随着氮施入量的增加幼苗的蒸腾速率逐渐降低,但叶片叶绿素含量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48.
为探讨微塑料对农作物的生态毒理效应,研究了两种粒径(20 nm和100 nm)聚苯乙烯纳米塑料(Polystyrene Nanoplastics,PSNPs)在6个浓度梯度(0、50、100、200、500和1000 mg·L-1)下对大豆(Glycine max)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粒径PSNPs均抑制种子发芽能力(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平均发芽速度和发芽率),其中,发芽抑制率在一定程度上与暴露时间呈负相关关系.20 nm和100 nm PSNPs对根长、芽长和苗长的影响整体呈"低浓度促进,中高浓度抑制"的规律.20 nm PSNPs对根尖数量无显著影响,而100 nm PSNPs则表现出促进作用.20 nm和100 nm PSNPs对根直径和干重均有抑制作用.综上,PSNPs的植物毒性与粒径和浓度密切相关,在中等浓度(200 mg·L-1)时,其对大豆幼苗生长的毒害作用最大.  相似文献   
49.
黑麦幼苗法对污泥中元素生物有效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污染元素的生物有效性对了解元素在植物——土壤——大气体系中的迁移、转化、积累规律十分重要。本文探讨了以黑麦幼苗法研究污泥中重要营养元素及某些痕量重金属元素的生物有效性。试验表明:增加污泥的施用量,黑麦的生物学产量及氮、磷在幼苗中的含量均随着增加,黑麦幼苗中氮、磷的生物有效率分别为50—70%及15—28%;黑麦幼苗中的铜、锌、铅、铬、镍含量虽都随污泥施用量而增加,但总量很小,在石灰性土壤上的有效率小于1%。这证明,黑麦幼苗法是可以应用于土壤污染化学中,并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0.
浊度对苦草(Vallisneria natans)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潘国权  王国祥  李强  刘玉 《生态环境》2007,16(3):762-766
用粒径小于100μm的泥沙分别配置浊度为30、60和90NTU的浑浊水体,将苦草(Vallisneria natans)幼苗种植于上述水体中,测定幼苗的叶片长和叶片数,并利用水下饱和脉冲荧光仪(DIVING-PAM)测定幼苗的光合荧光特性,研究在不同浊度水体中水下光强对苦草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和水体浊度的增大,苦草幼苗生长受到明显的影响。第30天时,在60和90NTU水体中,水下光强不足自然光强的4.5%,幼苗叶片出现发黄、折断现象,相对电子传递速率和饱和光强显著降低,非光化学淬灭系数显著升高,表明幼苗光合作用受到明显抑制。在对照水体中,水下的光强为水面光强的43.3%以上,苦草幼苗也受到抑制;而在水下光强≥7.1%的30NTU水体中,苦草幼苗有较高的光能利用率,幼苗生长较好。这表明苦草幼苗有一定的低光适应能力,光强范围大约是7.1%~43.3%,为在浑浊水体中恢复、重建苦草种群提供了一定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