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38篇
安全科学   6篇
环保管理   5篇
综合类   69篇
基础理论   89篇
污染及防治   5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油菜根系分泌物对不同作物幼苗生长的化感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瑞吉 《生态环境》2006,15(5):1062-1066
在实验室采用发芽试验的方法研究了油菜Brassicacampestris根系分泌物对小麦、油菜、蚕豆和玉米种子活力、幼苗生长发育及生理生化特性造成的化感效应。结果表明,油菜根系分泌物的化感累加作用对不同作物种子发芽率、幼苗芽长、芽质量、根长、根质量、根系活力以及幼芽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均具有显著影响,其化感效应对小麦的影响程度最弱,其中对小麦的种子发芽率、幼苗根长、芽干物质量、POD活性和根系活力以及各作物幼芽细胞膜的毒害程度均表现出促进作用,而对小麦幼苗其它生长特性以及油菜、蚕豆和玉米幼苗的所有生长特性均表现为抑制作用,表明油菜根系分泌物对不同作物及不同生长特性的化感效应具有不同的选择性。因此,合理搭配油菜作物的间、套、轮作是其夺取优质、高产栽培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82.
镧对铅胁迫下小麦幼苗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庞欣  王东红  彭安 《环境化学》2002,21(4):318-323
在铅胁迫的条件下 ,研究了镧对小麦幼苗生长期地上部分及根系超氧化物岐化酶 (SOD)、过氧化氢酶 (CAT)的活性、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 (MDA)的含量以及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实验在严格控制的人工气候室进行 1 2d .Pb(NO) 3 处理量为 0 ,5 0 ,1 0 0mg·l- 1.在第二天至实验结束的研究结果表明 ,加La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 ,根系的SOD和CAT各增加 0 4 5— 1 6 5倍和 32 2— 77 77% ,MDA减少 1 1 0 5—2 7 4 9% .当有铅胁迫时 ,在 0— 5d内 ,与对照组比较 ,镧使小麦幼苗的地上部分及根系的SOD和CAT有少量的但有统计学意义的增加 (p <0 0 5 ) ,MDA含量则减少 .表明La(NO3 ) 3 使抗氧化酶提高 ,增加了小麦抗铅胁迫的能力 ,但是只是在胁迫初期和胁迫不很严重的条件下 ,才具有这一作用 .  相似文献   
83.
以三叶期的水稻幼苗为材料,比较了Hg^2 污染对杂交稻两优培九和常规稻武运粳7号的叶绿素含量、类囊体膜光系统Ⅰ(PSⅠ)和光系统Ⅱ(PSⅡ)电子传递活民生、细胞膜透性,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脯氨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Hg^2 处理浓度的增加,两优培九和武运粳7号的叶绿素含量、PSⅠ和PSⅡ的电子传递活性降低,而2者的细胞膜透性、脯氨酸含量升高,两优培九的CAT活性、武运粳7号和POD和CAT活性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但两优培九的POD活性则呈现升的趋势。两优培九对Hg^2 污染的抗性明显大于武运粳7号。  相似文献   
84.
枯立物的存在对于改变植物种群的动态有潜在的影响。通过人工设置枯立物高度梯度,我们调查研究了枯立物对红松洼草地植物幼苗建立的影响,结果表明,枯立物对幼苗建立有明显的影响。枯立物对种群的潜在影响主要表现在幼苗的数量上。实验模拟枯立物高度分别为0、5、10、15cm,研究结果表明,双子叶幼苗数量与枯立物的变化呈单一峰值,而莎草科植物幼苗数量与枯立物的变化呈线形关系。枯立物高度在5cm时Shannon-Wiener指数和群落均匀度Evenness(%)指数量高,其排列顺序为:5cm→10cm→0cm→15cm。  相似文献   
85.
为了探明转CP4-EPSPS(5-烯醇丙酮酸莽草酸-3-磷酸合成酶)基因是否会对大豆种子及幼苗的抗逆性产生影响,进而为转基因耐草甘膦大豆的环境安全评价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室内试验研究了温度、水分和盐度对转基因耐草甘膦大豆ARG、受体大豆n-ARG及我国传统栽培大豆苏豆3号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种子萌发阶段,ARG对高温胁迫和水分胁迫的抗性显著低于n-ARG和苏豆3号;ARG对盐分胁迫的抗性与n-ARG没有显著差异,但抗性明显弱于苏豆3号。幼苗生长阶段,在温度胁迫(高温40℃,低温15℃)和水分胁迫(渍水和干旱)条件下,ARG在株高增长量和生物量方面都没有表现出优势,相反,在某些方面反而抗性更弱。例如,在轻度干旱胁迫(相对含水量55%)条件下,ARG地上部干重明显小于n-ARG。ARG对盐分胁迫的抗性也弱于n-ARG及我国传统栽培大豆苏豆3号。总之,与非转基因受体大豆n-ARG和我国传统栽培大豆苏豆3号相比,转基因耐草甘膦大豆ARG在温度、水分和盐度逆境条件下的竞争性和入侵性不强。  相似文献   
86.
石油污染土壤植物修复后对陆生高等植物的生态毒性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以经过5a植物修复处理后的石油污染土壤为供试土壤(柴油初始投加量分别为5 000,15 000,30 000 mg/kg),用重量法测定了土壤中残留矿物油含量,同时,以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为供试植物,以种子发芽及根伸长试验、早期幼苗生长试验、叶片内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P450)含量、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及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等为指标对受试土壤进行生态毒理学综合评价.化学分析结果表明,各处理土壤中的矿物油均  相似文献   
87.
通过水培方法,研究了玉米根系对以K2Cr2O7形式添加的Cr6+的吸收特征及其不同浓度Cr6+对玉米根系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植株Cr6+含量随溶液中Cr6+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吸收动态符合Michaelich-Menten模拟曲线方程特征,根系Cr6+含量明显高于地上部Cr6+含量,富集系数也极显著高于地上部。Cr6+对玉米形态生长的影响表现为"低促高抑"特征,低浓度Cr6+(<1.00 mg/L)促进玉米根系形态发育,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及生物量明显增加;高浓度Cr6+(≥1.00 mg/L)抑制玉米根系发育,当Cr6+浓度达到2.00 mg/L时,即可极显著降低玉米幼苗的根长和根表面积。不同浓度的Cr6+处理使玉米幼苗叶绿素含量较不添加Cr6+的对照均有所下降,表现出"脉间失绿"症状,其中低浓度Cr6+处理因玉米生物量的增加造成的稀释作用使得这种"失绿"症状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88.
金属半导体纳米粒子由于其独特的理化性质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和科学研究,而遗留在水环境中的金属半导体纳米粒子对植物的危害程度和累积水平还有待研究和完善.本文以水稻为实验对象,通过水培试验研究了氧化铜纳米粒子(CuONPs)、氧化锌纳米粒子(ZnONPs)和硫化锌纳米粒子(ZnSNPs)在不同浓度(10、50和100 mg·L~(-1))下的植物毒性及其在水稻体内的吸收转运行为.纳米粒子悬浮液的粒径分布和Zeta电位分析结果表明,CuONPs在水中的分散性和稳定性高于ZnONPs和ZnSNPs.ZnONPs悬浮液中溶解的金属离子量高于CuONPs和ZnSNPs悬浮液.毒性实验结果表明,较高浓度(50和100 mg·L~(-1))的ZnONPs和CuONPs不同程度地阻碍了水稻幼苗的生长,增加了根系中丙二醛(MDA)的含量,降低了根系活力和叶片中的叶绿素含量.50和100 mg·L~(-1)的ZnONPs导致根系鲜重分别降低至对照组的47.3%和44.3%,100 mg·L~(-1)ZnONPs和CuONPs使根系活力由对照组的710.4μg·g-1·h~(-1)分别降低至150.0和481.9μg·g-1·h~(-1).ZnSNPs在实验设置浓度下体现了促进水稻生长的作用.10 mg·L~(-1)的ZnSNPs使地上部分鲜重增加到对照组的109.8%,100 mg·L~(-1)时使根系活力提高到了对照组的2倍.Zn的选择性吸收和生物转运系数均高于Cu,本研究结果证明了金属半导体纳米粒子的植物毒性和累积水平与纳米粒子在水中的理化性质及植物对不同毒物的反应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89.
锥连栎林是金沙江干热河谷仅有的几种重要天然植被之一,由于恶劣的气候环境以及长期严重的人为干扰作用,林地生境破碎化程度较高,幼苗天然更新极为困难.分析了锥连栎林更新幼苗主要生长的落叶堆积洼地、落叶堆积平地、菁沟冲积台地和缓坡草丛等4种微生境特点,并比较研究了不同微生境下天然更新幼苗生长的形态特征、生物量分配以及幼苗生存状...  相似文献   
90.
土壤环境中微塑料吸附抗生素产生复合污染已不可避免,但二者复合胁迫下的植物生物效应尚不清楚.以大豆品种晋豆21号为试材,采用种子萌发试验和幼苗盆栽试验研究聚乙烯(PE)和磺胺二甲嘧啶(SMZ)不同单一及复合处理对大豆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光合参数、叶绿素荧光参数和氮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单一PE处理对大豆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生理的影响总体表现为"低促高抑"的规律,较低水平PE[10 mg ·L-1(或mg ·kg-1)]处理对大豆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光合作用和氮代谢有促进作用,但较高水平PE[100 mg ·L-1和200 mg ·L-1(或mg ·kg-1)]的抑制作用显著;单一SMZ处理对大豆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生理产生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且抑制程度随着SMZ处理水平的增加呈升高趋势.不同水平PE和SMZ复合处理下,较低水平PE的加入能够缓解单一SMZ处理对大豆的抑制作用,以10 mg ·L-1(或mg ·kg-1) PE+1 mg ·L-1(或mg ·kg-1) SMZ处理的综合缓解效果最佳,具体表现为较单一SMZ处理增加了大豆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株高、根长、地上部及根部鲜重、PnGsTr、叶绿素含量、Fv/FmΦPSⅡ、ETR、qP和NR等氮代谢关键酶活性,降低了种子平均发芽时间、Ci、NPQ、NO3--N和NH4+-N含量;而较高水平PE的加入增强了SMZ处理对大豆的抑制作用,且抑制程度随着SMZ处理水平的增加呈升高趋势,其中200 mg ·L-1(或mg ·kg-1) PE+50 mg ·L-1(或mg ·kg-1) SMZ处理的抑制程度最大.综上可知,低水平PE能够一定程度缓解单一SMZ胁迫对大豆种子和幼苗的抑制作用,而高水平PE的加入则与SMZ产生协同作用,加剧了单一胁迫处理的毒害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