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398篇 |
免费 | 980篇 |
国内免费 | 3097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720篇 |
废物处理 | 1095篇 |
环保管理 | 1748篇 |
综合类 | 11532篇 |
基础理论 | 740篇 |
污染及防治 | 2693篇 |
评价与监测 | 779篇 |
社会与环境 | 137篇 |
灾害及防治 | 3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7篇 |
2023年 | 321篇 |
2022年 | 390篇 |
2021年 | 503篇 |
2020年 | 449篇 |
2019年 | 436篇 |
2018年 | 326篇 |
2017年 | 438篇 |
2016年 | 571篇 |
2015年 | 699篇 |
2014年 | 1191篇 |
2013年 | 810篇 |
2012年 | 876篇 |
2011年 | 944篇 |
2010年 | 780篇 |
2009年 | 761篇 |
2008年 | 849篇 |
2007年 | 864篇 |
2006年 | 811篇 |
2005年 | 709篇 |
2004年 | 670篇 |
2003年 | 815篇 |
2002年 | 701篇 |
2001年 | 574篇 |
2000年 | 498篇 |
1999年 | 486篇 |
1998年 | 433篇 |
1997年 | 345篇 |
1996年 | 373篇 |
1995年 | 319篇 |
1994年 | 335篇 |
1993年 | 254篇 |
1992年 | 203篇 |
1991年 | 231篇 |
1990年 | 206篇 |
1989年 | 211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以典型常减压装置中工艺管线无组织逸散VOCs为切入点,选取不同地域的多套常减压装置,参照美国EPA包袋法采样标准,并按照HJ 644-2013标准将气态样品转移到组合三吸附管内,利用气相色谱-质谱仪进行分析检测.结果表明,常减压装置无组织排放的VOCs共含116种物质,以烷烃类、烯烃类和醛酮类物质占主导,其中烷烃类物质占总排放的65%以上.在此基础上,对检出物质占比量进行量化分析,明确了常减压装置VOCs无组织排放因子以2-甲基丁烷、丁烯和苯等物质为主,并检出了微量的萘.相关结论可为炼化企业构建VOCs排放清单提供有力支撑,对于后续精细化管理炼化行业的VOCs排放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2.
143.
144.
考虑离散油滴在油田废水除油过程中发生的油滴碰撞聚结现象,模拟得出斜板除油器内全部油滴的动态信息,用于斜板除油器除油效率的计算.对矩形同向流斜板除油过程的模拟研究表明:油滴的碰撞聚结会增加斜板除油的效率;当废水的原始含油浓度增大时,斜板除油的效率会增大,碰撞聚结对除油效率提高的影响也越大;废水流动速度提高及斜板的倾斜角度增加均会使斜板的除油效率降低,但此时油滴碰撞聚结对除油效率的影响仍很明显. 相似文献
145.
采用反相微悬浮乳液聚合技术制备了β-环糊精(β-CD)微球,用丁二酸酐对β-CD微球进行化学改性,制备了pH敏感性β-CD(pH-β-CD)微球.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微球的结构、粒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探讨了亚甲基蓝模拟染料废水pH、吸附时间和微球加入量对亚甲基蓝吸附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亚甲基蓝模拟染料废水pH为10.0、吸附时间为90 min的条件下,当pH-β-CD微球加入量为50 mg时,pH-β-CD微球吸附量为16.1 mg/g;当pH-β-CD微球加入量为250 mg时,pH-β-CD微球对亚甲基蓝的脱色率达96.2%. 相似文献
146.
我国钛白粉工业发展现状与环境政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我国钛白粉工业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造成钛白粉上业现状的原因,并从环保角度提出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47.
从某印染厂废水排放出口的污泥中分离到一株活性艳蓝X-BR染料高效降解菌LPY68-14,经生理生化鉴定,该菌为埃希氏菌(Escherichia sp.).研究了影响菌株LPY68-14降解效果的因素,实验结果表明:在缺氧、质量分数为0.2%葡萄糖为外加碳源、温度37℃、接种量4 mL、pH 7的最佳条件下,质量浓度为30 mg/L的活性艳蓝X-BR经菌株LPY68-14处理24 h后的降解率可达80%;当活性艳蓝X-BR质量浓度为100~400 mg/L时,该菌处理48 h后的降解率可稳定在70%左右. 相似文献
148.
149.
150.
根据哈尔滨某检测站的工况法排放检测数据,用SPSS数据分析软件对符合DB11/122—2006标准中规定的不同类别车辆的检测数据分别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若在哈尔滨地区借鉴该标准,I类车与Ⅲ类车的部分限值需要调整,这为其他地区设定适合的限值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