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2篇
  免费   78篇
  国内免费   204篇
安全科学   30篇
废物处理   5篇
环保管理   51篇
综合类   570篇
基础理论   95篇
污染及防治   93篇
评价与监测   62篇
社会与环境   18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53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61.
厌氧菌对硝基苯污染河道底泥的修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厌氧条件下,以长期受硝基苯(NB)污染的化工厂排污口底泥和河道底泥混合为菌源,分离纯化出4株能厌氧降解硝基苯的细菌。其中菌株N-O在低温(10℃)条件下可以快速去除20 mg·L^-1的硝基苯。在松花江(吉林市段)底泥中分别接种10 mL·L^-1、20 mL·L^-1、30 mL·L^-1、40 mL·L^-1(菌悬液/处理溶液)N-O菌进行NB降解研究,结果表明接种30 mL·L^-1时,N-O菌对底泥中NB的降解效果明显,72h内达到了NB的完全去除;但是该菌对降解副产物苯胺(AN)几乎没有去除效果,寻求在厌氧环境下同步降解NB、AN的优势菌,将非常迫切。  相似文献   
162.
杭州西湖底泥释磷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5,自引:2,他引:5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探讨杭州西湖底泥的释磷状况,通过对钱塘江引水前后西湖水体中总磷浓度的测定,根据物质平衡原则,求得西湖底泥平均释磷速率为3.49mg/m2·d,全湖年释磷量达7.22t。此外用实验室模拟法对底泥释磷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温度、pH值和扰动均能不同程度地对底泥释磷产生作用,其中尤以pH值的改变和扰动影响较大;结果还显示,微生物在底泥释磷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3.
根据不同沉积环境的代表性和空间分布的均匀性原则,对陕西北部红碱淖湖泊表层沉积物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采样和粒度分析。粒度分析结果显示,红碱淖湖泊表层底泥主要由三种沉积类型组成:湖心稳定的湖泊沉积、受入湖河流影响的河口及三角洲沉积、相对稳定的近岸沉积。粒度分布的多组分特征不仅指示了沉积物来源差异,还指示了其环境和沉积动力。平均粒径的空间分布特征可以指示湖泊底流的流向及动力特征。发现西部湖盆目前仍受入湖径流的影响,而东部湖盆则受入湖径流影响相对较弱。粒度揭示的湖泊底流特征,可以作为研究入湖污染物及其扩散规律的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64.
松花江底泥沉积物中重金属释放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松花江哈尔滨段底泥沉积物为实验对象,研究松花江底泥沉积物中重金属的释放规律,使用循环槽(circulating flume)模拟松花江水力学条件,考察了重金属在上覆水和底泥中的沉积和释放。结果表明:松花江哈尔滨段底泥沉积物中重金属只有镉(Cd)超标,其它检测出重金属没有超标;随着温度升高,沉积物重金属溶出释放量也随之增加;重金属在酸性条件下的释放量明显高于碱性条件下的释放量;水体盐度升高,沉积物重金属的溶出释放也随之升高;水体扰动达到160 r/min时,重金属的释放达到最高值。  相似文献   
165.
郭凯  赵文  王珊  戴玉新  张荣坤  李东明 《环境科学》2015,36(12):4430-4435
于2013年10月对辽宁省白石水库水质、颗粒有机物及底泥沉积物中δ~(13)C和δ~(15)N值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白石水库POC的平均浓度为(1.76±0.98)mg·L~(-1);TP的平均浓度为(0.04±0.03)mg·L~(-1);TN的平均浓度为(1.80±0.08)mg·L~(-1),TP和POC从上游到下游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TN的水平分布变化不大.小型颗粒有机物的δ~(13)C值平均为(-24.6±0.9)‰;δ~(15)N值平均为(4.8±0.4)‰.大型颗粒有机物的δ~(13)C值平均为(-22.5±0.9)‰;δ~(15)N值平均为(6.7±0.5)‰,颗粒有机物的δ~(13)C和δ~(15)N变化范围都很广,小型颗粒有机物的δ~(13)C和δ~(15)N值最大差异可达4.6‰和2.7‰,大型颗粒有机物的δ~(13)C和δ~(15)N值最大差异分别为3.3‰和1.8‰.底泥沉积物的δ~(13)C值平均为(-24.2±1.2)‰;δ~(15)N值平均为(4.1±0.7)‰.大型颗粒有机物与小型颗粒有机物之间的δ~(13)C和δ~(15)N值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颗粒有机物和底泥沉积物中δ~(13)C和δ~(15)N值的水平分布具有由上游到下游逐渐增大的规律,颗粒有机物与沉积物之间的δ~(13)C和δ~(15)N值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垂直分布中,颗粒有机物的δ~(15)N值是表层大于底层,TN和大型颗粒有机物的δ~(15)N值呈显著正相关(P0.05),POC与颗粒有机物的δ~(15)N值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白石水库水中和沉积物中的有机质主要来源于浮游生物和土壤有机质,颗粒有机物的δ~(13)C值与POC和TP呈显著负相关(P0.05).  相似文献   
166.
灵庄港河道底泥化学组成及其环境影响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研究灵庄港待疏浚的底泥的养分特征及重金属污染物的化学组分,探讨该底泥处置方式及其可能带来的环境影响。结果表明:灵庄港疏浚底泥的养分含量高于河道两岸耕地耕作层土壤,底泥中重金属元素符合农用底泥污染物控制标准,可以直接投放到附近的农田以增加经济效益,节约处置费用。  相似文献   
167.
湖泊污染底泥疏浚工程技术——滇池草海底泥疏挖及处置   总被引:35,自引:4,他引:35  
论述了环保疏浚工程的特点,工程方案的主要内容,设备选型,底泥处置,以及干化等。笔者以滇池草海污染底泥疏挖及处置工程为实例介绍了湖泊污染底泥疏浚工程技术。   相似文献   
168.
为研究典型有机污染物在黄河兰州段的吸附规律及影响因素,以黄河兰州段的底泥为供试样品,选择对羟基联苯(phydroxy biphenyl,PHB)为代表性有机污染物,采用批量实验法研究了底泥对PHB的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黄河兰州段底泥对PHB吸附动力学的最优模型为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热力学过程更符合单分子层吸附的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R20.974),在25~45℃温度范围内,PHB在黄河兰州段底泥上的吸附平均自由能(E)在0.913~1.00 k J·mol~(-1)之间,吸附过程中,ΔGθ和ΔHθ均小于0,ΔSθ均大于0,表明黄河兰州段底泥对PHB的吸附过程主要是物理吸附,属于自发放热过程且体系的混乱度是增加的.分析黄河兰州段底泥对PHB吸附影响因素的结果表明,粒径越小,黄河底泥对PHB的吸附量越大;PHB的初始质量浓度越高,黄河底泥对PHB的吸附量越大;当p H在4.23~7.00之间时,吸附量随pH升高而缓慢下降,当pH7.00时,吸附量随pH升高急剧下降,且在pH=10.3附近,吸附量几乎为零;体系中离子强度增大,PHB吸附量增大,但当离子强度到一定值时,由于竞争吸附作用,会抑制底泥对PHB的吸附,造成吸附量的下降.  相似文献   
169.
广州市河涌底泥污染现状调查与评价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2005年3~5月对广州市主要河涌底泥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采样分析。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广州市河涌底泥受有机物、植物营养盐、石油类和重金属污染比较严重,其它污染物,如硫化物、氰化物、氟化物、挥发酚等以及难降解有毒有机物,包括DDT、666、PCBs、PAHs等污染并不严重,污染总体呈由老城区向外围逐步降低的态势。随后根据河涌底泥的主要污染特征进行了较为粗略的污染区划,并指出污染重点控制区域。  相似文献   
170.
底泥扰动对上覆水中磷形态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通过室内试验模拟底泥受持续和间歇扰动的过程.探讨了扰动作用对上覆水中不同形态磷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持续扰动和间歇扰动显著促进了上覆水中的溶解态磷向底泥迁移.持续扰动与间歇扰动作用下,上覆水中溶解性无机磷(DIP)分别在第6h和第24h达到平衡状态,为0.014mg.L-1和0.015mg.L-1.显著低于对照试验(0.04mg.L-1);而溶解性总磷(DTP)则在第6h和第48h达到平衡状态,为0.047mg·L-1和0.045mg.L-1,显著低于对照试验(0.065mg.L-1).持续扰动促进了颗粒态磷(PC)的释放,扰动6h后,PP达到最大值(9.18mg·L-1).随后下降.第24h后,PP稳定在2.18mg·L-1左右;而间歇扰动作用下,第2h,PP达到最大值(2mg·L-1),随后下降,第96h后,PP稳定在0.093mg·L-1左右.扰动作用下,TP的变化规律与PP一致.与初始状态相比,持续扰动和间歇扰动作用下,DIP/DTP、DIP/TP、DTP/TP显著下降,而上述该值在对照试验中则基本保持不变,说明扰动导致的底泥再悬浮有利于降低上覆水中溶解态磷的含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