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7篇
  免费   94篇
  国内免费   349篇
安全科学   76篇
废物处理   26篇
环保管理   54篇
综合类   773篇
基础理论   127篇
污染及防治   125篇
评价与监测   22篇
社会与环境   15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44篇
  2021年   64篇
  2020年   61篇
  2019年   65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61篇
  2015年   68篇
  2014年   97篇
  2013年   57篇
  2012年   61篇
  2011年   71篇
  2010年   61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64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31.
832.
从天然河水中富集分离出8株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HN-AD)菌株.将单菌株根据其自身的种属类别及脱氮性能复配成5种由不同菌株构成的菌剂,优选出脱氮效果最佳的复配菌剂-2,其包括6株菌株,分别为Pseudomonas stutzeri MR1,Pseudomonas sp. MR2,Pseudomonas sp. MR3,Pseudomonas balearica MR4,Klebsiella variicola MR6和Catellibacterium terrae MR8.将复配菌剂-2投加至CODCr/TN比分别为20和5的河水中,其对NO3--N的去除率分别为87.1%和97.5%,期间无NO2--N积累;对NH4+-N去除效果在第1 d分别达到96.6%和57.6%.复配菌剂可以获得对河水较高的反硝化脱氮效率,并可以强化河水中NH4+-N的去除,对实际河水的脱氮净化具有较强的应用潜能.  相似文献   
833.
选取了铁钙材料(FC)和山核桃蒲生物质炭(BC)制备得到复合材料(BF),用于修复农田土壤中镉砷复合污染,以降低水稻糙米中的镉和砷含量.通过水稻盆栽试验,在植物生长期内,采集了土壤孔隙水、根际土壤、非根际土壤、水稻植株和水稻根表铁膜,探究了铁钙材料、生物质炭及其复合材料对土壤中镉和砷生物有效性和植株中镉和砷含量的影响及机制.结果表明,生物质炭材料能显著(P <0.05)提高非根际土壤(0.55~0.66个单位)和根际土壤(0.28~0.36个单位)pH,且提升土壤DOC含量;铁钙材料能显著(P <0.05)降低非根际土壤(0.14~0.27个单位)和根际土壤(0.38~0.41个单位)pH,同时降低土壤DOC含量.铁钙材料和复合材料能够同时降低土壤孔隙水、根际土壤和非根际土壤有效态Cd和As含量,而生物质炭能降低Cd含量,却提高了As含量,其中复合材料1%添加处理的效果最佳,土壤有效态Cd和As分别降低了41.8%~48.2%和6.1%~10.1%.生物质炭、铁钙材料和复合材料均能提高植株生物量(根、茎、叶和籽粒的干重),水稻籽粒干重较CK增加了48.5%~184.0%,根...  相似文献   
834.
转锥式生物质热解装置中热载体输送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何将高温热载体连续、稳定、高效地输送到反应器中,保证生物质颗粒充分的热解,以提高生物燃油的转化率,是转锥式生物质热解装置设计中的一个研究重点。本文提出了自行设计的高温热载体的两种主要输送装置,链式输送装置和气力输送装置,分析了各自装置的研究方案特点,最后对存在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35.
席立侠 《化工环保》1995,15(6):363-366
用水代替乙醇或十水碳酸钠作异丁基苯合成反应的终止剂,进行了一系列试验研究。在小试获得成功的基础上,应用于工业生产,结果表明,用于工业生产是安全可靠的,技术上是完全可行的,经济上是合理的。此项技术具有较好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836.
为探讨生物质材料吸附重金属过程中溶出物的溶出规律及成分,以苎麻麻骨为材料,在实验室模拟其吸附Cd2+废水条件下,考察溶出时间、温度、pH、苎麻麻骨粒径及ρ(Cd2+)对苎麻麻骨水溶物DOC溶出量的影响,通过气相色谱-质谱法对溶出物成分进行鉴定,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红外光谱(FTIR)、热重分析(TGA)等技术对溶出物溶出前后苎麻麻骨表面物化性质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在弱酸性(pH为5)条件下,苎麻麻骨DOC溶出量高于65.90 mg/L. 各因素对DOC溶出量的影响程度不同,以粒径及温度的影响最大,随着粒径由1 mm增至20 mm,DOC溶出量由78.37 mg/L迅速降至60.14 mg/L,降低了18.23 mg/L;升温可促进苎麻麻骨DOC溶出量的增加,随着温度由5 ℃升至55 ℃,DOC溶出量增加了13.63 mg/L. 提取液pH、溶出时间、ρ(Cd2+)对DOC溶出量的增加量分别为5.08、4.60、3.11 mg/L. 溶出物溶出前后苎麻麻骨表面无显著变化,但溶出后的苎麻麻骨表面易溶于水的官能团数量显著减少. 溶出物中鉴定出9类物质(共19种化合物),以酮类和酯类居多,表明苎麻麻骨表面不带电.   相似文献   
837.
鉴于采用废水进行微藻培养并生产生物柴油可以有效节省微藻培养成本,甚至会带来额外的经济收益,该研究选取了自行筛选分离的产油微藻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和四尾栅藻(Scenedesmus quadricauda),对其在上海市4家城市污水处理厂进出水共7个水样中的生长性能和氮磷利用率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批式培养试验中2种栅藻能较好地适应其中6个水样并保持正常生长状态,且优势度均在98%以上。6 d内微藻对氨氮、总氮和总磷的去除率分别为96%~100%、81%~96%、76%~99%,显示出较好的氮磷利用能力。但在对数生长期内2种微藻均不积累油脂,实际运行中需要另加油脂积累环节。半连续式培养研究结果表明,在每2 d换水1次,每次200 mL的换水周期中,南汇城市污水厂的进水能使四尾栅藻及斜生栅藻的生长速度基本稳定在0.20和0.28 g/(L·d)左右,藻种优势度保持在90%左右。研究结果显示,在合适的培养条件下,利用未处理污水培养产油藻以连续运行是可行的,但污水培养的关键问题将是在水力停留时间和微藻停留时间之间找到合适的平衡点,而经济有效的微藻采收回流手段及优势藻种控制技术将是今后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838.
一株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JY78的筛选及其脱氮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水源水库沉积物中筛选出一株高效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细菌JY78,以乙酸钠为碳源,分别以硝酸钠、氯化铵为唯一氮源研究菌株JY78的好氧反硝化、异养硝化特性。结果表明,经过72 h的反硝化过程,JY78对硝氮的去除率达到83.65%,总氮去除率达到58.46%;经过36 h的硝化过程,菌株对氨氮的去除率达到93.53%,总氮去除率达到76.15%。通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分析及16S rRNA测序分析,JY78为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oleivorans。利用响应曲面法研究了p H值、温度、溶解氧和C/N比四因素交互作用对菌株反硝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菌株JY78脱氮的最优条件为:C/N比8.0,温度22.57℃,转速37.94 r/min,初始p H值8.15。在此条件下硝氮能够达到最大去除率89.79%。同时,菌株JY78可以耐受低C/N比及低温条件。研究表明,菌株JY78具有突出的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能力,在处理微污染水源水方面具有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839.
研究生物质与煤混烧灰在除尘器内部的电团聚相互作用对于实现其细颗粒减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针对不同掺混比例的生物质燃料玉米秸杆与无烟煤混烧灰,基于Fluent软件,利用颗粒群平衡模型(PBM),通过自定义函数(UDF)功能导入电团聚核函数,计算颗粒在除尘器内部的团聚情况,分析其团聚效果。研究结果表明:电团聚对于细颗粒具有显著的作用,并且团聚效率随着颗粒粒径的增大而逐渐提高。同时,当颗粒体积分数为1.4%,流场流速为1 m/s时,考虑到实际条件,生物质掺混比为10%,电团聚效果最优。因此,对于掺烧生物质的燃煤锅炉,在常规除尘器前或电除尘器前级电场,利用电凝并技术实现细颗粒团聚后高效捕集是十分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840.
分子筛是一类具有骨架结构的微孔结晶性材料。以分子筛为催化剂,由生物质固体废弃物制得的生物油中氧元素含量明显降低,热值升高。综述了分子筛的不同改性制备方法,包括浸渍法、分步离子交换法、机械混合法、水热晶化法等;并对分子筛在生物质固体废弃物制取生物油中的应用进行了总结,包括促进脱水、脱羰、脱羧、异构化,以及提高C2-C4低碳烯烃的选择性,降低焦炭收率;同时对分子筛的改性及在生物质固体废弃物制备生物油中的应用进行了展望,指出选择合适的分子筛并优化合成方案是未来主要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