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4篇
  免费   180篇
  国内免费   532篇
安全科学   84篇
废物处理   105篇
环保管理   65篇
综合类   1217篇
基础理论   262篇
污染及防治   222篇
评价与监测   70篇
社会与环境   6篇
灾害及防治   5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52篇
  2022年   54篇
  2021年   56篇
  2020年   53篇
  2019年   72篇
  2018年   51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65篇
  2015年   91篇
  2014年   139篇
  2013年   92篇
  2012年   82篇
  2011年   82篇
  2010年   80篇
  2009年   86篇
  2008年   89篇
  2007年   96篇
  2006年   84篇
  2005年   81篇
  2004年   59篇
  2003年   52篇
  2002年   53篇
  2001年   43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56篇
  1998年   55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43篇
  1995年   41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81.
酸热活化对海泡石吸附水溶液中Cd的影响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增加SP(海泡石)的比表面积并提高其对水溶液中Cd的去除效率,采用HCl对SP进行酸热活化,探索制备HHSP(酸热活化海泡石)最佳的c(HCl)、酸改性时间和热活化温度,并比较SP和HHSP对Cd的吸附动力学和等温吸附特征,通过对吸附前后的SP和HHSP进行SEM-EDS(扫描电镜)、XRD(X射线衍射)和XPS(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以阐明HHSP吸附Cd的微观反应机理.结果表明:0.9 mol/L的HCl改性24 h后,500℃下热活化1 h制备的HHSP吸附性能最佳.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均能够很好地描述SP和HHSP对Cd的吸附特征.SP和HHSP对初始质量浓度为50 mg/L的溶液中Cd的去除率在2 h内分别达73.13%和85.96%,在24 h内达到吸附平衡.HHSP的最大饱和吸附量(qmax)为22.147 mg/g,比SP(4.200 mg/g)增加了4.23倍.酸热处理降低了SP的pH和pHpzc(零电荷点),表明在SP表面吸附活性中心增多.SEM-EDS显示,酸热活化未改变SP的纤维状结构,Cd吸附量由SP的1.57%增至HHSP的2.13%.XPS分析表明,SP和HHSP对Cd的吸附作用包括了表面羟基(-OH)络合作用以及产生CdCO3、CdCl2、CdO和Cd(OH)2沉淀.XRD分析表明,酸改性通过清除SP的CaCO3成分,比表面积增加,从而增加了HHSP对Cd的吸附量.研究显示,酸热活化可增加HHSP对Cd的吸附效能,为利用HHSP有效控制稻田土壤Cd生物有效性提供了有益途径.   相似文献   
182.
1株高效异养硝化细菌的分离鉴定及硝化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郑州市某公园土壤中筛选得到1株具有较好的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性能的细菌HJ-7。根据菌落及菌体形态、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DNA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对该菌株进行了鉴定,并研究了该菌的生长及异养硝化相关特性。初步鉴定该菌为施氏假单胞菌,命名为Pseudomonas stutzeri HJ-7,经过24 h的培养,该菌对氨氮和总氮的去除率可以分别达到90.8%和41%。利用菌株HJ-7建立同步硝化反硝化的生物脱氮系统,其脱氮性能进行研究,考察了温度、碳源、氨氮负荷和接种量等因素对脱氮效果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研究菌株最优脱氮条件。温度、碳源、氨氮负荷和接种量对HJ-7菌脱氮效果都有极其显著的影响(p0.001);各因素对总氮去除效果影响程度依次为:温度氨氮负荷碳源接种量;最适生长条件为:温度30℃、氨氮负荷40 mg/L、碳源为柠檬酸钠、接种量5%。  相似文献   
183.
作者从活性污泥中筛选得到2株具有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能力的菌株S4和S9,经鉴定分别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和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在单菌株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性能探究的基础上进行菌株复配,考察复合菌同步硝化反硝化性能及不同环境因素对其脱氮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S4和S9最大氨氧化速率分别为6.5和6.82 mg/(L·h);好氧条件下,NO_3~--N去除率达91.7%和96.1%,NO_2~--N去除率为73.4%和86.23%。S4、S9按1∶2进行复配,脱氮效果最佳,TN去除率达92.69%;混合氮源中,菌株更倾向于利用NH_4~+-N。单因素实验中,转速180 r/min,C/N为15,复合菌具有最佳脱氮效果,NH4+-N浓度为100~200 mg/L时氮去除效率最高,这与利用Haldane模型拟合得到的最佳底物浓度167.13 mg/L相一致。  相似文献   
184.
EDTA直接滴定测定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参考磷酸在345~356℃时有强腐蚀性的特点,采有硫磷混合酸消解矿样,能使样品消解完全。本方法经加标校核证明,检测结果重现性好,准确度高。  相似文献   
185.
Introduction Aromatic sulfonic acid, which is produced in large amounts in chemical industry since the end of 19th century, has been widely applied in many industrial processes, including the various steps of procedure (Alonso and Barcelo, 2000). Naphthalene- sulfonic acids are of importance as dye intermediates and commonly used in the textile auxiliary industry employing many azo dyes and pigments. Among them, 1-naphthol-5-sulphonic acid (L-acid) is widely used in the printing as the raw ma…  相似文献   
186.
黄俊  杨曦  张祖麟  余刚 《环境科学》2006,27(12):2392-2395
以高压汞灯为光源,分别研究了六氯苯在正己烷和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DIOP)为有机气溶胶表层模拟介质时的光解,发现六氯苯在正己烷和DIOP中的光解半衰期分别约为<5 min和5 h,相差70倍以上.研究发现蒽醌和甲氧酚类气溶胶组分对六氯苯的光解具有光敏化作用,其反应机制可能分别为能量转移和抽氢反应.六氯苯光解的主要产物是五氯酚.  相似文献   
187.
广州市酸沉降对材料破坏的经济损失估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气中的酸性物质对材料的破坏是酸沉降经济损失中的重要部分。简要说明了材料损失的计算方法,并以2001年为基准年,选择了广州市作为代表性城市,运用材料损伤函数和材料使用寿命公式对建筑材料及自行车的经济损失进行了估算,使酸沉降的破坏作用达到定量化。  相似文献   
188.
我院曾收治1例急性重度氰化物中毒后继发垂体性尿崩症患者,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现病史及临床表现患者男,27岁,某化工厂操作工。患者于2002年2月21日11时许与2名钳工在无任何防护情况下检修氢氰酸塔E35封头,现场闻到苦杏仁味,感恶心、憋气、头昏,坚持作业15分钟,后又独自检  相似文献   
189.
为获得压缩强度和阻燃性能兼顾的聚氨酯注浆材料,通过L9(34)正交试验,研究Mg(OH)2含量、甲基膦酸二甲酯(DMMP)含量、异氰酸酯指数、辛酸亚锡含量对聚氨酯注浆材料的阻燃性能及压缩性能的影响。获得这种聚氨酯注浆材料的最佳制备条件。对比分析最佳制备条件试样及不加阻燃剂试样的热稳定性。结果表明:DMMP含量和Mg(OH)2含量对平均燃烧时间影响显著;Mg(OH)2还有补强加固作用,对压缩强度影响最为显著,其次为异氰酸酯指数。在Mg(OH)2,DMMP,辛酸亚锡质量分数分别为16%,24%和0.4%,异氰酸酯指数为1.10时,聚氨酯注浆材料兼顾阻燃性能和压缩性能,平均燃烧时间为13.9 s,压缩强度为19 MPa,其热稳定性明显优于不添加阻燃剂样品。  相似文献   
190.
产酸脱硫反应器中碳硫比对群落生态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通过产酸脱硫反应器处理高浓度含硫酸盐废水的连续流试验,从群落动态的角度研究碳硫比(COD/SO42-)从4.2降低到2.0的过程中,pH值、氧化还原电位(ORP)、碱度(ALK)和末端产物(VFAs)组成、优势种群分布等群落生态特征的变化规律试验证明,在此过程中ORP和ALK提高,而pH值和VFAs中乙酸的分布比例降低,群落类型由高碳硫比稳定型转化为低碳硫比亚稳定型,但仍未改变乙酸型顶极群落的典型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