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4篇
  免费   180篇
  国内免费   532篇
安全科学   84篇
废物处理   105篇
环保管理   65篇
综合类   1217篇
基础理论   262篇
污染及防治   222篇
评价与监测   70篇
社会与环境   6篇
灾害及防治   5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52篇
  2022年   54篇
  2021年   56篇
  2020年   53篇
  2019年   72篇
  2018年   51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65篇
  2015年   91篇
  2014年   139篇
  2013年   92篇
  2012年   82篇
  2011年   82篇
  2010年   80篇
  2009年   86篇
  2008年   89篇
  2007年   96篇
  2006年   84篇
  2005年   81篇
  2004年   59篇
  2003年   52篇
  2002年   53篇
  2001年   43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56篇
  1998年   55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43篇
  1995年   41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2 毫秒
931.
冻融交替对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量氮和有机氮组分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Bremner氮素分级方法,研究冻融交替对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量氮和有机氮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冻融时间的变化,微生物量氮含量先减少后增加,在冻融1 d后达到最小值,4℃、-4℃、-4~4℃和-20~4℃处理下分别下降了50.37%、57.47%、37.79%和37.51%;氨基酸氮和氨基糖氮变化趋势相同,先增加后减少,均在冻融1 d后达到最大值,各处理氨基酸氮含量分别为处理前的1.6倍、1.47倍、1.44倍和1.5倍,氨基糖分别为处理前的1.66倍、1.58倍、1.65倍和1.91倍;氨态氮含量先增加后减少,-20~4℃处理在冻融1 d后为处理前的1.25倍,其余3个处理在冻融3 d后达到最大值;各处理酸解未知氮的变化趋势大体相同,在冻融25 d后达到最小值.研究表明冻融时间对微生物量氮和有机氮组分影响显著,微生物量氮含量是有机氮组分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32.
大田软海绵酸对黑鲷胚胎发育及仔鱼的急性毒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玫 《生态毒理学报》2011,6(4):410-414
为了研究大田软海绵酸(okadaic acid,OA)对生物胚胎组织发育过程的毒性作用机制,采用静水和半静水实验法,用OA毒素与过滤海水按等对数间距分设5个浓度组,同时以过滤海水为对照组,对人工养殖的黑鲷鱼卵和仔鱼进行了毒性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一定浓度的OA使鱼卵的死亡率和孵出仔鱼的畸形率升高,但对孵化率的影响较弱。OA对黑鲷仔鱼的24、48、72和96h的LC50分别为51.63、45.58、37.97和25.72nmol·L-1,仔鱼体内毒性蓄积程度也随时间逐渐减弱。OA毒素对仔鱼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酸性磷酸酶(ACP)的活性均有诱导作用,与对ACP的影响相比,OA毒素对GSH-PX活性的诱导作用更为突出。此外,OA毒素还会对黑鲷仔鱼的肝脏细胞的核酸代谢及DNA合成有一定的影响,使得RNA和DNA的含量比值发生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933.
化工厂场地酸化土壤工程化中和修复案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江苏某化工厂酸化地块进行了氧化钙中和修复工程研究。Ⅰ、Ⅱ、Ⅲ号地块剖面混合土样pH值分别为3.56、4.68和4.74,土壤修复目标定在pH值为6~8基本近中性。通过室内试验确定Ⅰ、Ⅱ、Ⅲ号地块土壤生石灰掺混比例为0.5%、0.3%和0.3%;现场中试后Ⅰ、Ⅱ、Ⅲ号地块石灰掺混比例调整为0.7%、0.35%和0.3%;中试结果用于场地机械搅拌工程修复,修复过程中定期随机采样对中和效果进行连续监测。监测结果基本达标后请第三方对修复效果进行评估,最后土壤回填压实。修复结果表明借助于科学的石灰添加量和工程机械混合措施,能快速有效地修复酸化地块土壤。  相似文献   
934.
The visible light photo-Fenton-like catalytic performance of BiFeO3 nanoparticles was investigated using Methyl Violet (MV), Rhodamine B (RhB) and phenol as probes. Under optimum conditions, the pseudo first-order rate constant (k) was determined to be 2.21×10-2, 5.56×10-2 and 2.01×10-2 min-1 for the degradation of MV (30 μmol/L), RhB (10 μmol/L) and phenol (3 mmol/L), respectively, in the BiFeO3-H2O2-visible light (Vis) system. The introduction of visible light irradiation increased the k values of MV, RhB and phenol degradation 3.47, 1.95 and 2.07 times in comparison with those in dark. Generally, the k values in the BiFeO3-H2O2-Vis system were accelerated by increasing BiFeO3 load and H2O2 concentration, but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initial pollutant concentration. To further enhance the degradation of pollutants at high concentrations, BiFeO3 was modified with the addition of surface modifiers. The addition of ethylenediamineteraacetic acid (EDTA, 0.4 mmol/L) increased the k value of MV degradation (60 μmol/L) from 1.01×10-2 min-1 in the BiFeO3-H2O2-Vis system to 1.30 min-1 in the EDTA-BiFeO3-H2O2-Vis system by a factor of 128. This suggests that in situ surface modification can enable BiFeO3 nano-particles to be a promising visible light photo-Fenton-like catalyst for the degradation of organic pollutants.  相似文献   
935.
电子废弃物的预处理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要探讨硝酸-硫酸这一混酸体系溶解电子废弃物的条件。试验表明:在60℃下,1.23mol/L硝酸和3.22mol/L.硫酸组成的混酸体系与电子废弃物在机械搅拌下反应2h,就可使得电子废弃物的溶解率达到93%以上,铜的浸出率达到99%以上。  相似文献   
936.
937.
吴金福  邓辉明 《安全》2004,25(5):29-29,28
1概况 某单位有一台型号为FR-12T-16/3.82与12万吨/年硫铁矿,铁矿制酸工艺流程配套的中压余热锅炉,产生过热蒸汽压力为3.82MPa,过热蒸汽温度450℃.  相似文献   
938.
针对污水处理厂冬季生物脱氮效率低、出水水质不达标的问题,从活性污泥中分离出1株耐低温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株Glutamicibacter sp.WS1.采用PCR技术扩增该菌株的脱氮功能基因,研究其对不同氮源的低温脱氮效能,通过单因素实验探究环境因子对其低温好氧反硝化性能的影响,并利用氮平衡解析其氮代谢路径.结果表明,菌株WS1含有氮代谢相关的功能基因amoAnapAnirSnirK;在15℃低温条件下,菌株WS1在以NH4+-N、NO3--N、NO2--N+NO3--N和NH4+-N+NO3--N为氮源时,对各无机氮的去除率分别为100%、98.10%、99.87%+100%和100%+94.92%;菌株WS1的最佳反硝化条件:柠檬酸钠为碳源、C/N为16、pH为8、ρ(DO)为4.5~6.8 mg ·L-1和温度为30℃;在低温(15℃)和低C/N (10)条件下,菌株WS1对NO3--N的去除率达到92.50%;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好氧反硝化和同化作用是菌株WS1去除不同氮源底物的主要途径,其中大部分的无机氮(47%~56%)通过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好氧反硝化作用转化为了气态氮.菌株WS1在低温污水脱氮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39.
为了研究电场对污泥堆肥富里酸结构特征及电子转移能力(ETC)的影响,以市政污泥和米糠为原料,设置施加5V的直流电场(T1)和不施加电场(CK)的两个堆肥进行对比实验.通过三维荧光-平行因子分析(EEM-PARAFAC)、紫外可见光谱(UV-vis)、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结合二维相关光谱(2DCOS)分析堆肥过程中富里酸结构和组成变化.通过电化学方法测定了堆肥富里酸的电子接受能力(EAC)和电子供给能力(EDC).结果表明,类色氨酸、类富里酸和类胡敏酸是堆肥FA的主要组分,随着堆肥的进行,FA中类色氨酸物质减少,类富里酸和类胡敏酸含量增加,电场能够促进FA在堆肥过程中类色氨酸的降解和类胡敏酸的形成,提高了FA的芳香性、分子量和腐殖化程度.电化学分析结果表明,FA的ETC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相比CK处理,施加电场降低了FA的EDC,但同时增强了其EAC,使得堆肥后期的FA具有更强的ETC.结果将有助于进一步了解污泥堆肥过程中FA的形成过程及其氧化还原特性.  相似文献   
940.
以生物沥浸污泥与不同农林废弃物混合堆肥为研究对象,采用紫外可见光谱(UV-vis)、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和三维荧光光谱(3D-EEMs)技术分析了堆肥过程中富里酸结构、组成和含量变化。基础理化性质表明:4个处理组(T1:污泥+甘蔗渣,T2:污染+秸秆,T3:污染+米糠,T4:污染+木屑)均达到堆肥成熟标准;UV-vis和紫外参数SUVA254、SUVA280的变化表明4个堆肥处理组中的腐熟度和富里酸的芳香碳含量均增加,其中T2处理组的腐熟度优于其他处理组。FTIR分析表明富里酸中多糖类、碳水类和脂肪族物质的含量逐渐降低,合成的腐殖酸类物质含量逐渐增加,T3处理组的腐殖化、芳构化程度要优于其他处理组。3D-EEMs分析表明结构简单、共轭程度低的有机物如辅酶、色素等物质被降解消耗,形成共轭程度高的类腐殖质物质,T2处理组的荧光峰强度最大,表明堆肥腐熟效果更好。富里酸含量变化则表明T3处理组腐熟效果优于其他处理组。结果表明,秸秆和米糠与生物沥浸污泥共同堆肥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